首页 理论教育 禅宗修辞研究:完稿5年多,即将面世

禅宗修辞研究:完稿5年多,即将面世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 记《禅宗修辞研究》自从完稿于2001年4月至今已过去5年多,它一直以装订本的形式静静地躺在我的书箱底,终于,在导师宗廷虎先生的援助下就要与读者见面了。后来由于某个偶然的机缘,我接触了禅宗的典籍,阅后大为叹服,自以为深得其中妙趣。师母李金苓教授从头至尾也参与指导,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对论文的最后完成很有帮助。最后以谷隐契崇禅师的诗偈作结:我昔初机学道迷,万水千山觅见知。

禅宗修辞研究:完稿5年多,即将面世

后 记

禅宗修辞研究》自从完稿于2001年4月至今已过去5年多,它一直以装订本的形式静静地躺在我的书箱底,终于,在导师宗廷虎先生的援助下就要与读者见面了。

这篇毕业论文的选题最初是源于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的。我对于人生的一些终极问题向来比较喜欢探寻,以前也阅读了不少中外哲学著作,总觉得从中难以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后来由于某个偶然的机缘,我接触了禅宗的典籍,阅后大为叹服,自以为深得其中妙趣。从此喜欢上禅宗,喜欢它的智慧,它的超脱,它的自由,它的散淡。1998年有幸考取复旦大学宗廷虎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学习和从事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得到先生悉心栽培和精心指点,在语言学和修辞学理论方面得到更为系统、更为科学的训练,科研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当年即面临毕业论文选题的任务,曾经想过写其他方面的题目,但总觉得如果能够把学术研究和个人兴趣结合起来,似乎更有意义,因而想到了禅宗的修辞——当时我已发现禅宗修辞与世俗修辞的明显区别。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向导师汇报时,马上得到他的赞许和支持。他认为这对于发掘我国丰富的修辞宝库的精华很有价值,同时对于修辞史的研究能够提供有用的理论依据。接下来便是大量阅读禅宗文献和现代禅宗理论著作以及其他学科如心理学逻辑学、思维学等相关书籍,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框架。在写作过程中,蒙先生多次指导以及提出修改建议,三易其稿而成现在的样子,不敢说令自己满意,但其中凝聚了尊师的大量心血。师母李金苓教授从头至尾也参与指导,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对论文的最后完成很有帮助。令人十分感动的是,二位恩师在审阅论文的初稿、二稿时,非常细心,连错别字、错打(因为论文是在电脑上键盘输入的)的字,都一一画出和改正,甚至连我自己看过多次都没有发现的一些标点错误都得到更正。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我的论文写作,他们还专门四处购买十多本禅宗文献书籍和现代理论著作,这种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实在太感人了。生活上,他们像父母关心子女一样地关心我们。我们师兄弟们在一起谈到二位恩师的崇高人格和治学风范时,感动、感叹、感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我们深深感觉到老一辈学者身上某些宝贵的东西正是我们年青一代所逐渐丧失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和治学精神,只有这样,中国的学术才会有真正的美好明天。

值论文付梓之际,我要衷心感谢导师宗廷虎先生和师母李金苓教授对我的辛勤培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我要深深感谢湖北师范学院冯广艺先生和安徽大学曹德和先生,是他们在出版之前对拙著作了非常认真细致的校改;我要诚挚感谢对拙文写作的构思和修改提出过宝贵意见的陈光磊先生、吴礼权先生、彭增安先生;还要衷心感谢最初引领我踏上学术之途的山东师范大学谭德姿恩师——如果不是她帮助我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学术基础,我的博士论文就不可能这么顺利和较为圆满地完成;我要感谢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著作、文章的所有作者以及给我带来灵感和悟性思维的古代禅宗祖师大德们。最后以谷隐契崇禅师的诗偈作结:

我昔初机学道迷,万水千山觅见知。

明今辨古终难会,直说无心转更疑。(www.xing528.com)

蒙师点出秦时镜,照见父母未生时。

如今觉了何所得,夜放乌鸡带雪飞。

疏志强

2007年1月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