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五次社会分工的后果及意义

第五次社会分工的后果及意义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把科技劳动、教育劳动、医疗卫生劳动、文化劳动、服务劳动等,都作为非正式劳动形式而舍弃,因而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的划分,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对第四次社会大分工时期分析的产物。大分工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存在提供了可能性和合理性。因此,应该把这个脑力劳动的大分工,这次第五次大分工,看做是私有制走向消亡的开始。

第五次社会分工的后果及意义

三、第五次社会大分工的后果及意义

(一)人类社会进入新的时代,是大分工的结果。管理再也不是资本家的“专利”了,由于管理劳动的社会化,劳动者有能力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管理企业。这些就为社会主义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合理性,劳动者的劳动,由雇佣劳动转变为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为了自己生产的新型劳动。二十世纪是劳动者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革命走向无产阶级执政,由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管理企业。

由于大分工,管理劳动的社会化,产生了专门行使管理的劳动,新的阶层出现。西方经济学把他们称之为“中产阶级”或“白领阶层”,我国理论界也有许多人跟着喊,这是值得商榷的。大量的从事管理劳动的人,是劳动者,是雇佣劳动者,就不能叫做“中产阶级”,不能把他们推到资产阶级那边,而应看做是雇佣劳动者即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发展。

(二)生产劳动的范围扩大了。不是单一产业的社会分工,而是一大批的社会分工在同时代出现。由于大分工,生产劳动的范围扩大了的结果,才能使我们真正对管理劳动、科技劳动、服务劳动等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论界的争论中,有的人看不到大分工,没有看到时代的变化,或者看到了也没有引起重视,而总是到马克思的原文那里去寻找证据。

在马克思那里,没有将管理劳动单独考虑,将它划分在剩余价值里。在资本主义社会管理执行的是资本的职能为主,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异化行为。把科技劳动、教育劳动、医疗卫生劳动、文化劳动、服务劳动等,都作为非正式劳动形式而舍弃,因而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的划分,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对第四次社会大分工时期分析的产物。因此,在马克思时代有些不是生产劳动的,现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分工的进行,会转变为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重商主义那里,只把商业劳动看做是生产劳动;在重农学派那里,只把农业劳动看做是生产劳动;在马克思那里,是工业产业的生产劳动。由于当时精神生产还没有产业化,服务劳动也没有产业化,因此,马克思将精神生产舍弃掉了,服务生产也舍弃掉了。

由于生产劳动的范围的扩大,劳动者的范围也在扩大,劳动阶级的队伍也在扩大。管理劳动、科技劳动、教育劳动、文化劳动、卫生劳动都是脑力劳动,管理劳动者、科技劳动者、教育劳动者、文化劳动者、卫生劳动者都是劳动者,他们的劳动都创造价值。脑力劳动对体力劳动的剥削,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正在逐步消失。对立消失了,差别还存在,劳动者知识化已经成为世界的历史潮流。(www.xing528.com)

(三)社会主义制度出现在世界历史舞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然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却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有区间的,从现实的生产力出发,可以搞资本主义,也可以搞社会主义,我国搞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大分工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存在提供了可能性和合理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劳动者管理企业,管理社会,成为企业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才有可能,才有合理性。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没有看到这个变化。西方国家的一些共产党仍然坚持工业产业工人的提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能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壮大党的组织,因此,使党的影响逐渐减少。

(四)人类历史的每一次社会大分工,都是人类社会伟大变革时代的开始。历史上由于分工产生了私有制,大分工又为私有制走向消亡,提供了物质条件。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产生了私有制、阶级、阶级剥削。脑力劳动的大分工是私有制走向消亡的开始。这次大分工,预示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阶级、私有制走向消亡,这是新时代曙光,为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历史条件,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因此,应该把这个脑力劳动的大分工,这次第五次大分工,看做是私有制走向消亡的开始。

*注:后文凡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摘引,除了注明的外,均为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