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了解成瘾心理-《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讲述刘伶的成瘾故事

了解成瘾心理-《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讲述刘伶的成瘾故事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瘾心理晋代有个名叫刘伶的人,崇尚老庄,放情肆志,嗜酒为命,著有《酒德颂》流传后世。其实成瘾性的内因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成瘾性一般分生理性成瘾和心理性成瘾两大类。生理性成瘾一般是通过外来具体物质进入体内引起的。在生理性成瘾过程中,会伴生心理性瘾。心理性成瘾是容易受到忽视的成瘾现象。在生理性成瘾的过程中,由于生理上的这种变化一再重复,心理上对特定物质的期盼和依赖也是可以理解的。

了解成瘾心理-《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讲述刘伶的成瘾故事

成瘾心理

晋代有个名叫刘伶的人,崇尚老庄,放情肆志,嗜酒为命,著有《酒德颂》流传后世。刘伶出门的时候,总是随身携带一壶酒,叫人扛着一把铁锹跟在身后。说:“我要是死了,你挖点土把我埋掉。”

他常常在外面醉得东倒西歪,像一摊烂泥。进到屋里,他喝得浑身发热,就脱光衣服,还不关门。别人进屋,看他光着屁股在那里喝,难免要说他两句。他倒好,反倒指责人家说:“我把天地看作自己的家,把房屋当作自己的裤子,你们为什么要钻我裤裆?”

刘伶老婆气得把家中的酒器摔的摔,砸的砸,哭着说:“这样下去日子怎么过?我求求你,一定要戒掉它!”刘怜说:“好,好,我自己控制不了,只有祈求鬼神帮忙,让我向鬼神发个誓,你给我搞点酒肉来供奉鬼神。”

老婆听了便拿来酒肉,供奉到鬼神的牌位前。刘伶向鬼神牌位拜上几拜,说:“老天爷您要可怜我刘怜,把酒看作生命。一喝就是一斛,喝过五斗神志才清。我老婆所讲的话您千千万万不能听。”然后抓起供奉鬼神的肉,拿起供奉鬼神的酒,边吃边喝,不一会儿就不省人事了。

也许像刘伶瘾头这么大的人不多见,但是生活中养成某种瘾的人则非常多。提到成瘾,人们一般会联想到饮酒、抽烟、服用安眠药、赌博、吸毒等等。其实此外许多偏好,如钓鱼、下棋、打球、各类“发烧友”,都属于成瘾的范畴。那么什么是成瘾呢?

所谓成瘾性,是人的生命过程中,常常在心理和生理的某种尝试行为中产生了愉悦反应;这种反应的多次重复,就形成人对愉悦刺激补偿的渴求,渴求又带来刺激的不断强化,于是就形成了人对这种刺激的依赖。

我们以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的抽烟为例来说明。香烟是一种特定刺激物,人类发现通过它可以获得欣快、愉悦和满足,于是一再抽它,从而形成对香烟的依赖,也就是对香烟的成瘾。由于抽烟行为的再重复,一定数量的香烟所带来的欣快和愉悦感就降低了,这就需要增加抽烟的次数来获得相同的满足,也是出现欣快和愉悦的强化。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人的烟瘾越来越大了”;对于有酒瘾的人,则是“这个人的酒量越来越大了”等等。这也是某些成瘾性迟早会将人拖入绝境的重要原因。

一般认为抽烟喝酒等瘾是生理性的,而赌博、偷窃等瘾是心理性的,其实后者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生理的某种反应。所以不能完全说是心理性的。

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斯博士曾做过一个实验:

测试15名经常参加赌博的人和15名偶尔参加赌博的人,在玩吃角子老虎机之后的反应。结果这两组人都因赌博时的刺激而心跳加快。但在赌博后,常赌的人心跳很快恢复了正常;而偶尔参加赌博的人。心跳却很长时间才恢复正常,而当他们心跳加快时,体内会产生一种被称为“内啡肽”的化学物质,科学家认为,正是这种化学物质使参加赌博的人获得一种异常兴奋的快感。

格里菲斯认为:“由于经常参加赌博的人在赌博结束后会迅速丧失这种快感,所以需要重返赌台,以获得新的快感。”格里菲斯同时还发现,越临近赢牌,赌徒的思维能力越低,因为这时正是体内“内啡肽”分泌的高峰期。

这个科研成果有利于解释为什么有人容易成为赌徒,而有人却不容易受到影响的原因。(www.xing528.com)

但是成瘾也并不都是有害的。有的偏好。如读书、体育运动,则是对人有利的,也有利于对社会作出贡献。

其实成瘾性的内因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成瘾性一般分生理性成瘾和心理性成瘾两大类。生理性成瘾一般是通过外来具体物质进入体内引起的。例如吸毒抽烟、酗酒等。海洛因、香烟、酒精等物质中的某些成分,就是外来的具体物质。在生理性成瘾过程中,会伴生心理性瘾。让我们看看酒瘾是怎样形成的,就能很容易理解这一点。

当酒进入人体后,由于酒中的酒精(乙醇),有90%以上在人体的肝脏内分解成乙醛,乙醛再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乙醇有促进氧化磷酸酶的作用,这种酶与细胞能量代谢有重要关系,但细胞膜对乙醛的通透性极小,只有乙醇的帮助,乙醛才能发挥作用。当人大量饮酒时,体内的乙醇和乙醛的浓度都会增加,便加速氧化能量的代谢过程,大脑兴奋性和器官功能暂时有一定增强,促使人的精神格外愉快、活跃和兴奋。

时间一长,人的机体内的这种反应逐渐会变成常规,并且在大脑中形成程序,从而固定下来,这样便产生了一种较强烈的不断补充乙醇和乙醛的需要。假若停止定时饮酒,那种已经建立起来的程序将会中断,这时这个人便会暂时产生一种名为“失调综合征”的疾病,其症状是一种难以形容的难受,烦闷和焦躁不安,以及容易发怒,心不在焉、对周围的人和事呈麻木不仁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心中想的只是酒、酒、酒……

一旦有酒,心中大为高兴,那股眼神是一种痴迷般的欣喜,所以稍有经验的人可以从一个人看到酒的眼神中判断出这个人是否对酒有瘾。喝了酒之后,人体内的乙醇和乙醛又有增加,原来已经形成的那种程序相应得到恢复,机体内的功能又回复到正常状态,那些不正常的症状便消除。

在生理性成瘾的过程中,由于愉悦的一再重复,心理上便产生了对某一特定物质和特定生活方式的期盼,这样就形成心理性成瘾。心理性成瘾是容易受到忽视的成瘾现象。也是一般医学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有人在戒烟戒毒后又重蹈覆辙?为什么有人在失恋几十年后再想起仍然会隐隐作痛?主要原因是心理的瘾没有彻底消除,或者说,由于偶然因素当人们在回想起当初的快乐而又引发痛苦。

在生理性成瘾的过程中,由于生理上的这种变化一再重复,心理上对特定物质的期盼和依赖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另有一些成瘾性并不一定有具体的物质进入身体,例如赌博,盗窃,它也同样能激活人的成瘾性。这种现象一度令人感到困惑。

除了以上所说的比较常见的瘾,生活中有一些在常人看来比较奇怪的瘾。比如有一类女性,每天清晨都要花上两个小时来打扮自己,有时会因为一点点不完美而重来,就像一位女士说的:“哪怕遇到火灾地震,我也不会不化妆就跑出来。”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她们通常对自己要求过高,潜意识里在不懈地追求完美,但社会或生活中的某些不完美却让她们感到很失望,所以她们就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竭力想用自己的完美来弥补社会和生活中的不完美。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心理补偿”。

我们还会看到,生活中有的人是工作狂,他们做起事情来就无法停下来,除了必要的休息,几乎从不闲着。这是因为这种人对自己的要求非常苛刻,他们认为完美的外表和地位才能保证他们自爱和获得尊重,为了赢得赞许,就经常强迫自己做出一些行为以满足人们的期望。这种现象被称作“表演上瘾”。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瑟·塞尔拉米克利博士提出:“表演上瘾者始终忙着思考接下来要做什么。只有不停地忙碌,他们才会觉得活着有意义。”阿瑟博士认为,表演上瘾者在如下方面存在障碍:耐心倾听别人谈话、让自己放慢节奏、睡眠、时间安排、自我保养(如运动,食疗养生等)。

前面说到的成瘾性,大都是对人有害的例子,其实成瘾还有许多有利的种类。比如发明家,通过精思和智慧而发明了一种产品,从而获得极大的欢快、愉悦和满足,这个人钻研小发明成了瘾,有的人从读书中得到这种欢快、愉悦和满足,于是人们说他“嗜书如命”;还有的人对计算机入了迷在、有的人爱诗歌爱得发狂……这一切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但却是能有益的“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