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动力解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动力解析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动力解析陈慧君“成瘾”系指对某种物质或行为产生了生理及心理依赖。网络成瘾是一种行为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2009年7月16日,《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约为1.75亿,而在青少年网民中,网络成瘾群体的比例接近10%。据此推算,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人数高达1 750万。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动力解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动力解析

陈慧君

“成瘾”系指对某种物质或行为产生了生理及心理依赖。网络成瘾是一种行为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2009年7月16日,《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约为1.75亿,而在青少年网民中,网络成瘾群体的比例接近10%。据此推算,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人数高达1 750万。大量研究表明,网瘾青少年在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学业应对等方面都存在突出问题,少数重度成瘾者还出现了偷盗、抢劫、杀人等违法犯罪行为,以及抑郁、自闭、自杀等严重心理问题。

为了遏制网瘾的蔓延,减少网瘾危害,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寻找救治良方。笔者认为,有效救治的前提是准确归因,否则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盲目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复杂交错,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流派基于不同的研究视野会进行不同的归因。本文特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支撑,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对其展开剖析。

一、童年缺失

弗洛伊德被公认为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人格心理学家,他通过自己卓越的临床实践构建了影响深远的精神分析理论大厦。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他得出结论:童年创伤是造成人心理和行为异常的重要原因。人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它决定了促进发展的手段和途径要与之适应。任何目标手段的“超越”、“冒进”都意味着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它不仅使个体当下体验被强制、被剥夺的消极情绪,而且使个体永久丧失了完整的人生体验和完整的生命记忆,并因此迷失于缺失的体验与未满足的情绪泥潭里。

童年是五彩缤纷、充满幻想、纯真嬉戏的时期,游戏是童年的象征,是生命早期最重要、最独特的促进人格发展的手段。但应试教育体制弱化游戏意义剥夺游戏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成为童年缺失的一代。学校、社会、家庭在功利目的的驱使下,无视受教育者的禀赋、年龄、兴趣,无止境地增加其课业负担,使之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被高强度、超负荷的书本知识填满,游戏幻想的童年变成了作业考试的童年。

许多人以为,游戏不过是孩子们的戏耍玩闹,与课堂学习的重要性不能相提并论。其实这是必须纠正的认知误区。出生之始,婴儿全部的生活就是利用手脚、借助客体进行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游戏更是儿童探索环境、自我表达的重要途径。游戏使人肢体强壮、反应灵活;同时也使人懂得合作、学会创造、理解责任、增长智慧。游戏虽然形式简单,过程粗放,内容松散,但它丰富多样的主题,手脑并用的锻炼,不同角色的扮演,成败得失的体验,不仅强化了人的自然特性,而且塑造了人的社会特性。

游戏活动的剥夺、童年经历的缺失,形成了遭遇应试教育的一代人身心的整体创伤。为什么国外网络成瘾人群集中在20~30岁,而中国却集中在15~20岁?为什么国外网络成瘾的种类比较分散,而中国80%~90%是集中在电子游戏上?这正是成人世界罔顾人格发展的阶段特征,忽视童年,轻视游戏的有力证明。

无忧无虑、快乐率真的童年需要游戏的生活(生存)状态与之匹配,只有这样,它所承载的特定的身心发展目标与任务才能完成。如果拔苗助长,用学习置换游戏,将童年当做成年,那么特定人生阶段的心理能量势必造成淤积,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势必出现错位,循序渐进的人格进程势必停滞或倒退,网络成瘾正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人格发展固着,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的“儿童行为”。

基于此,遏制网瘾还得从源头抓起,我们须纠正“书本至上、分数至上、学习重于一切”的教育理念,将缺失的童年还给孩子,让生动快乐的游戏陪伴儿童的成长,让他们拥有丰富的体验、积极的情绪、完整的人生和健康心灵

二、“本我”禁锢

弗洛伊德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格的结构模型,划分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人格力量。本我是指人最原始的本能冲动部分,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与生俱来,按快乐原则行事;超我是指良心及道德的部分,是约束本我的强大力量,受父母影响后天习得,按理想原则行事;自我是本我、超我的协调者,它评估环境与超我的条件限制,最大限度满足本我快乐,按现实原则行事。一个人要保持心理和行为的正常,就必须保持三种人格力量的平衡。(www.xing528.com)

人的本能分为生本能与死本能两大类。生本能的核心是性本能,死本能的核心是破坏本能。本能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它既可以将人类导入毁灭的深渊,又赋予人类无穷的创造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都对它保持着既赞美又压制的矛盾心理。由于东方民族更多认知的是本我的非理性及其容易滋生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自古至今构建的是以强大超我对抗、压制本我的文化和道德模式。青少年自我意识薄弱,超我尚未成型,本我力量释放的后果尤其令人忧虑,正因为如此,成人世界对青少年采取了更加严厉的规范和限制。毫无疑问,以追求快乐为原则的本我原始冲动的无尺度释放会对社会规则与秩序造成巨大冲击,需要进行约束控制。但如果约束控制力度太大,方式过激,形成禁锢式压抑,那么就会导致超我与本我力量的畸重畸轻,从而使自我协调无能为力。

作为一种强大的生物能量,本我追求充分及时的释放,但严厉的超我和严酷的现实并不允许。难以释放的本我能量所导致的生理紧张逼迫自我发挥作用,受本我胁迫的自我为了避开超我的反对,促成了防御机制的形成。那些来自于本我但又为现实和超我所不容的念头和想法,如性爱、淫乱、暴虐、破坏等,这些内容让人自责羞愧难以启齿,必须穿上体面的外衣。于是自我利用升华、转移、替代、文饰、投射、补偿等种种手段,借助体育运动、艺术创作、娱乐交往等各种途径,将隐秘甚至丑陋的本我恰当地释放出去。防御机制的产生说明虽然自我本质上为本我服务受本我奴役,但强大的超我是不能触犯的。自我防御的实质是为本我寻找美丽的外衣和体面的出口。

然而,中小学应试教育体制却以超负荷的课业重负封堵了青少年本我释放几乎所有的出口,与知识学习和升学考试无关的任何项目和内容都因“浪费时间”而遭到拒绝和反对。严厉的禁锢往往导致畸形的需求,当网络出现,其一人一机、身份匿名这种独特的操作方式贴切迎合了青少年身心的强烈需求。那些老师批评、家长指责、伦理不容等无法表达的行为,那些情色、放纵、暴力、贪婪等无法流露的念头,在网络提供的图片、视频、游戏中完全可以无拘无束地浏览和操纵。由于监控的解除,面对愉悦安全的情绪出口,现实生活的禁锢很容易演化成无度宣泄和病态放纵。

身心健康须三种人格力量和谐平衡,着力提升超我虽有突出的社会意义,但本我过度压抑却会使人格扭曲。作业考试是强化超我完善人格必不可少的手段与内容,但打球、跑步游泳拳击、唱歌、跳舞、旅游、创作、音乐戏剧电影等同样也是青少年人格和谐的重要活动与途径。如果学校教育盲目因循传统文化中漠视本我的偏激理念,生硬抵制青少年的自然生物性,片面强调超我的作用与意义,那么就会导致本我能量的固着淤积,成为青少年失控行为的伏笔。

三、“阉割”恐惧

“阉割”恐惧是俄狄浦斯情结的标志性特征。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术语。弗洛伊德曾惊世骇俗地指出,幼儿也存在性欲,性欲对象是自己的异性双亲。从3岁开始,由于性驱力的活动,男孩对母亲产生了占有欲,对父亲则是心存排斥或敌意,并想取而代之。不过男孩很快就意识到力量微弱的自己难及力量强大的父亲,如果隐情暴露,父亲可能“阉割”自己。

“阉割”恐惧源于自我弱小和自我无力,摆脱的途径是自我强大,而促成转化的媒介就是父亲。弗洛伊德十分重视男性力量和地位,他认为男性强大女性柔弱,男性独立女性依赖,男性控制女性服从。男尊女卑的地位划分衍生出男强女弱的责任限定,男性在享受优越社会地位的同时也肩负了更沉重责任和使命。作为家庭的主导,男人要爱妻护子,成为家庭的靠山;作为社会的主导,男人要兴邦立业,成为社会的中坚。

不幸的是,囿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男性未能履行角色使命,无法体现男性特质:他们或懦弱、委靡、浑浑噩噩;或恣肆、放纵、及时行乐;或挑剔、严苛、粗暴、冷漠……如此,这些不称职的父亲一方面使得处于俄狄浦斯期亟待模仿学习的幼儿找不到良好的行为参照;另一方面也会引发母亲的失望与不满情绪。这些需要发泄的情绪通常难以控制,它不仅指向父亲,而且会因为密集接触投射给无辜的孩子。不可否认的是,儿童俄狄浦斯情结的核心是征服母亲,因此父亲的不满指责,疏远批评其实只是激发“阉割”恐惧的间接信息。被幼儿清楚捕捉到的母亲的伤心、哀怨,以及母亲的拒绝、否定才是激发“阉割”恐惧的直接信息,因为只有母亲的拒绝否定才会使他们“占有”的希望真正化为泡影。弗洛伊德强调男性的重大作用,其实是他看清了男性在夫妻关系中难以改变的主导地位,这是由其更强的自然生物特性和更高的社会文化期待所决定的,他们以影响母亲情绪的方式来决定幼儿自尊、自信人格特质的生成。

父亲功能的弱化助长了幼儿的无能无助心理,深化了他们的“阉割”恐惧,心理动力学认为,人的心理机制具有补偿功能,当现实生活无法满足人自尊、自信的心理期待时,虚幻满足便成为达成愿望的重要途径,如幻想(甚至妄想)、做梦等。网络世界便是最优越的虚幻途径。因为虽然不同于现实,但网络生活给人带来的种种感受却十分真实:无歧视的接纳,无条件的关注,无障碍的交流带给人的归属感和自尊感;完成使命的神圣,上天入地的勇猛,无所不能的强悍带给人操控感和成就感,它替代父亲功能,驱除了内在的弱小与无助,让自我获得从未有过的满足。

临床专家一致认为,问题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要使孩子健康成长,获得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的免疫力,父亲责任与力量的体现,母亲鼓励与慈爱的施予是个体生命早期最美好、最有价值的浇灌与耕耘。父母行为方式不当会成为子女消极,甚至病态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的不幸伏笔。

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带来海量信息,缩短时空距离,给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便利。但同时网络成瘾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效遏制是当务之急。但我们须清醒的是,针对网瘾青少年采取种种措施,如心理咨询、团体辅导、药物治疗、甚至野蛮电击,都是亡羊补牢治标不治本之举。有效遏制的关键是成人世界的深刻反思与改进,拔苗助长、竭泽而渔的功利教育理念和模式不纠正,鼓励、接纳、欣赏、关爱的健康家庭氛围和关系不形成,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解决就不能釜底抽薪。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