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炀帝杨广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和决心

隋炀帝杨广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和决心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隋炀已晓京杭动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在位仅十四年。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真正原因,后人莫衷一是,并由此作为判断隋炀帝是昏君、明君的一个依据。所以,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也有一定的军事目的。开皇七年,隋文帝在邗沟的基础上开凿山阳渎,就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小小举动。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和“关河悬天,兵不赴急”的现实终于使隋炀帝下定了修建东都洛阳和开通大运河的决心。

隋炀帝杨广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和决心

(一)隋炀已晓京杭动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在位仅十四年(604~617)。短短的十四年间,为了成就霸业,他干了很多颇有影响的事情。他曾经巡守四方、营建东都、三征高丽,这些在他看来都颇有意义的事情到了百姓这边就意味着无尽的劳役、沉重的负担。所以,在他将隋朝的民力透支殆尽之后,这个王朝也就失去了民心,被唐朝代替。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真正原因,后人莫衷一是,并由此作为判断隋炀帝是昏君、明君的一个依据。其实,在一个事件的背后,往往存在多种因素。大运河的开通就是这样。

隋炀帝的亲身经历使他对江南怀有特别的好感。在隋朝没有完成南北统一之前,身为晋王的隋炀帝曾率领大军定南陈;后来,又任扬州总管,驻江都十年。这样的人生经历铸成了隋炀帝的江南情结。当上皇帝之后,隋炀帝曾经三次乘龙舟游扬州,说明他对当年自己迈出政治生涯第一步的地方怀有一定的感念之情。扬州的琼花也许的确很美,引得隋炀帝不惜兴师动众前去观看,但可以推断,欣赏扬州的琼花绝不是隋炀帝远去扬州的全部用意。在这背后是更重要的政治经济因素。(www.xing528.com)

第四讲大运河的开通与经济中心的南移隋朝平定陈朝之后的第二年(590),江南便发生了汪文进等人的叛乱,这一叛乱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却提醒隋朝统治者对江南的时刻警惕之心。原来陈朝统治之下的江南门阀士族的社会影响力还相当大,对他们必须要时刻提防。隋文帝在位时期曾经下诏,禁止江南民众私造大船,否则没收,显然是为了防止叛乱的再次发生。隋炀帝十年扬州总管的经历使他对吴越一带的政治形势比较熟悉。所以,他即位以后,马上营建东都,开通运河,随时准备以交通稍为便利的洛阳为中心,展开对江南的“征伐”。杨广率十万人的船队到江都巡游,也是为了震慑江南。

隋炀帝曾经三次征伐高丽,尽管都以失败告终,但并不是没有精心准备。攻打高丽所需要的军用物资必须得有一定保障,但军用物资的供给需要有畅通的运输路线,这在开通大运河之前是办不到的。所以,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也有一定的军事目的。除了政治军事目的之外,解决关中缺粮,顺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是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一个很重要的考虑。隋朝都城所在的关中平原已经不及当年,曾经的一片沃野经过不断的开发和政治军事方面的影响,所能提供给这个王朝的已经所剩无几了。在隋朝不到四十年的历程中,关中始终处在缺粮的紧张状态。隋文帝不得不靠关东的漕运救济,但黄河水险,渭水沙多,漕运困难。于是,隋文帝在他即位后的第四年(584)修建了广通渠,暂时解决了关中的粮食供应问题。但是隋文帝开皇五年(585)以后,关中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又使关中陷入了新的恐慌,江南经济的发达不能不使隋文帝考虑如何实现南粮北调。此时的江南则自汉末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贸易发达,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日益凸显,已经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开皇七年,隋文帝在邗沟的基础上开凿山阳渎,就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小小举动。

但是,对往朝运河的修修补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时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急需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但中国偏偏又是一个地势西高东低的国度,几条大河沿着东西走向在方便东西交通的同时,也把中国的南北分割成几块,整个东部大平原在南北交通上没有一条方便的主干线。陆路交通虽然不失为一种选择,但成本太高,费时费力。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和“关河悬天,兵不赴急”的现实终于使隋炀帝下定了修建东都洛阳和开通大运河的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