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源清西陵:自然山川与人文建筑完美融合

探源清西陵:自然山川与人文建筑完美融合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西陵的营建正是遵循这一理论,使自然山川形胜之美与礼制性、纪念性建筑相结合。从而形成政教合一、天人合一的有机秩序图案的统一体。以泰陵大红门、石牌坊的营建为例。

探源清西陵:自然山川与人文建筑完美融合

9.自然山川人文建筑的统一体

清代陵墓的选择和营建是对我国古代风水理论的发展与完善。风水理论刻意追求的是优美的、赏心悦目的山川自然形势的完美,细心探究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原则,使整体景观给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之形成神圣、永恒、庄严、肃穆、崇高而又充满生气的纪念氛围。清西陵的营建正是遵循这一理论,使自然山川形胜之美与礼制性、纪念性建筑相结合。从而形成政教合一、天人合一的有机秩序图案的统一体。

以泰陵大红门石牌坊的营建为例。大红门南对元宝山,元宝山东西两翼又有东西华盖山的耸峙,成为陵前气势雄伟的天然屏障和对景。而大红门两翼,则东有九龙山,西有九凤山迤逦延展,大红门正扼于两山天然豁口中间,前后地势在聚敛中又呈宏廓,北易水更分岔在这山口南北汇流,因天然水势,大红门前筑五孔白石拱桥,再于门前疏密得宜构筑了东、西、南三座五间六柱十一楼石牌坊,更增强了这陵区入口的空间界面。天工人巧的完美结合,显示出非同凡响的气概。

清西陵自1730年雍正选定万年吉地至1915年光绪遗骨安寝地宫,历经185年,先后建有泰陵、昌际、慕陵、崇陵四座帝陵及后妃、王爷、公主、阿哥园寝和行宫、永福寺等附属建筑,共有建筑组群14组,建筑405座,单体建筑1259间。这些建筑形成后,“远望时,一座座殿宇、门坊、城垣、桥涵以及道路、仪树,流溢着斑斓色彩,或金黄、或碧绿、或丹红、或雪白,疏密相间,错落有秩而井然有序,像龙宫凤阙辉映于苍穹之下,山河襟抱的满目葱翠之中,气势恢宏壮丽又深沉。近观时,每一单体建筑和局部细节的构成,凡循栏玉砌、雕梁画栋等等,质地、纹饰、式样,无不显现出美轮美奂;华丽庄严中又透出细腻亲切之情。至于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步移景易,远势近形更呈现出高下、大小、虚实、主从、离合及阴阳动静种种空间关系的丰富转换,秩序虽严谨,层次却分明,变化生动有致,相济相登历历如绘,引人入胜。”(www.xing528.com)

“在这空间里,前往敬祀已故帝王后妃的谒陵者,无论是乘乾御物,敕天之命的天子,或是备位扈从、勉矢尽忠的臣仆,都一步步地被弥漫在这空间中强烈而自然的纪念性气氛所感染,被激起愈益深沉的肃穆庄严、恭谦的以至仰崇的高尚情感,却难以感到自身的卑小和压抑。谒陵者的人性尊严,并不因敬祀祖先与天地而沦失为牺牲。这空间充满了理性精神,是人的空间。”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高度赞扬中国皇陵建筑:“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它们的气势是那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当时北直总督李卫也称赞西陵:“易州泰宁山太平峪乾坤聚秀,川岳钟灵,山水形胜,龙蟠凤翥,源远流长,左右回环,皆系天造地设,前拱后卫,实如玉笏金城。”清朝孙鼎烈在《永宁山扈从纪程》中这样描述清西陵:“山势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屹崇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迄下山岗无数,如手之有指,每两岗平坦开阔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

“西陵建于此,体象呼天地,经纬于阴阳,据坤灵于正位,仿太紫之圆方,建筑美与山川美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完整的宇宙图式,即天人合一的完美的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