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忠臣孝子包拯:中华百孝故事

忠臣孝子包拯:中华百孝故事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包拯,人称包青天,他不仅断案英明刚直,而且也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据说有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归顺宋朝的官员,他听说包拯是忠臣孝子后,就对宋朝的皇帝提出一个要求:我不需要升官发财,请准许我改姓包就可以了。第二天,母亲问包拯昨天吃的两条鱼哪一条好吃些。从此,包拯被江淮人民称为“再生父母”。包拯的忠心和孝心,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忠臣孝子包拯:中华百孝故事

包拯,人称包青天,他不仅断案英明刚直,而且也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包拯死后,其威名传播四方。据说有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归顺宋朝的官员,他听说包拯是忠臣孝子后,就对宋朝的皇帝提出一个要求:我不需要升官发财,请准许我改姓包就可以了。皇帝听后当即就同意了,将他改姓名为包顺。这名字里面就含有归顺、孝顺的意思。

包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这与包拯的孝心、忠心和廉明之心是分不开的。

包拯考中进士到外地做知县。上任前一天中午,母亲特地为他做了条红烧鲤鱼。包拯要一家人同吃,父母没答应。他只好吃掉一面鱼肉,想把另一面留给父母吃。然而父母都没有吃。等到吃晚饭时,母亲又将剩下的鱼端给包拯吃。第二天,母亲问包拯昨天吃的两条鱼哪一条好吃些。包拯说:“昨天只吃一条鱼啊。”母亲一听大怒道:“我昨天明明给你做了两条,你怎么说只吃了一条呢?”包拯见母亲发火了,连忙说:“请母亲息怒,我记错了!母亲息怒,我记错了,昨天是吃了两条鱼。”母亲听了,知道包拯孝顺,不惹自己生气,但却严厉地对包拯说:“黑子,我昨天真的只给你吃了一条鱼。我一说两条,你为啥不敢坚持呢?今后做官,如果只看大官的脸色就歪曲事实,不敢秉公执法,势必当的是昏官!”

包拯听了母亲的一番话,方知昨天母亲给自己吃鱼的良苦用心,忙撩衣跪倒,说:“母亲教诲,黑子铭记在心,永不忘记!”

在中国古代,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包拯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辗转外出。但因为父母年事高且身体不好,不便与包拯一同到外乡生活。于是,包拯便辞去官职,一心在家孝敬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乡亲们、官吏们的交口称颂。直到父母都去世后,包拯才在乡亲的说服下继续外出做官。(www.xing528.com)

当时,才高八斗的大文学家、宋朝大臣欧阳修,对包拯的才华很不以为然,但他很是欣赏包拯的孝心,认为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应该给他以更合适、恰当的官职。四十多岁又复出做官的包拯,谨记父母的教诲,为官忠心耿耿、刚正不阿,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受世人敬仰,名垂千古。

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围受灾,百姓已缺粮断炊,而地方的官吏们为了虚报政绩、讨好上级、以利升迁,便隐瞒了灾情,置人民生命于不顾。不仅如此,还反过来逼迫百姓们交粮卖米。包拯了解到灾情后,就给皇帝写了《请救济江淮灾民疏》,要求立即纠正不法官员误国害民的行为,并予以严惩。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包拯被江淮人民称为“再生父母”。

包拯大公无私,不谋私利。他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曾经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家训的全文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严厉要求后代不得贪财,不要欺负百姓,如果有人不这样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这一著名的家训,体现了包拯不谋私利的高尚情操。这种情操,并不是包拯故意做出来,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动准则。因为早在庐州家乡做官时,包拯就以无私而远近闻名。包拯做了父母官,他的亲戚乡里都很高兴,认为从此有了靠山。然而,铁面无私的包拯秉公办事,即使是自己的亲戚犯了法,他也是执法如山。

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开封。仁宗到包拯家中向包拯作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肃。包拯的忠心和孝心,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