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归教育原点,感受苏州十中的文化味道

回归教育原点,感受苏州十中的文化味道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州市第十中学我曾去过多次,在苏州大学做老师带实习生的时候,我就来过这个美丽的校园。每次来,都有新的感受,都能够嗅出十中的文化味道。没有对于十中的热爱与用心,是很难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的。书的香气,应该是十中文化的味道。阅读的风景,应该是十中最美丽的气象。更重要的是,会激发更多的十中人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回归教育原点,感受苏州十中的文化味道

苏州市第十中学我曾去过多次,在苏州大学做老师带实习生的时候,我就来过这个美丽的校园。后来与十中的老师合作做科研,为十中的学生做讲座,也经常出没十中的校园。再后来到政府任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更是多次到这里访问参观。每次来,都有新的感受,都能够嗅出十中的文化味道。

2007年10月,我还非常荣幸地见证了她的百岁生日,盛大而简朴的典礼上感想颇多,如只用一句话来讲,此地从清朝皇家织造署演变为江南名校,是苏州学子的幸事。

半年前,我收到了柳袁照校长送来的《百年足音》。仔细翻阅,仿佛又走进了十中的校园,看着依然屹立的伟绩碑,感受王谢长达先生办学的执著;仿佛又一次漫步在瑞云峰下,回想当年的康乾盛世。而在粉墙黛瓦、曲折回廊中,又似乎与何泽慧、杨绛、费孝通、陆璀等大家不期而遇,听他们诉说十中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他们的爱校之情、报国之志。可以这么说,这本书记载的不仅是几代十中人前行与奋斗的足音,是苏州成长与变化的足音,更是国家发展和富强的足音。

更让我惊喜的是,该书的作者全部是该校的在校生和校友。他们对学校古迹以及著名校友的介绍之详细,感触之深刻,让我感动。他们扣访古迹,查找资料,采访名人,在文化长河中悉心漫溯。没有对于十中的热爱与用心,是很难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的。

中学生提到最多的便是“感恩”二字。是的,如果没有先人们的筚路蓝缕,没有先人们的兢兢业业,也就没有后来的十中,没有如此质朴典雅的校园。感恩,似乎与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远。他们对一切是那么习以为常,觉得是理所应当。但是十中的学生却不同,他们知道感恩,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在这个美丽的校园读书,与那个美丽的瑞云峰有约。

柳校长曾对我说起过,十中的学生要有书生气、书卷气、书院气。而这些,书中那些灵动的文字便是依据。营造书香校园、建设文化十中,在这里并不单单是个口号,更是扎扎实实落在每位教师和学生的心里。(www.xing528.com)

校园是要有一些书香的,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我一直主张,书的香气要像花香一样弥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希望学生能够在校园里朗朗读书,静静思考,从书中汲取阳光和水分。十中的学生很幸运,他们有如此优美的读书环境。有时我会看到三两个学生或倚靠在紫藤架下或围坐在己巳亭中,看着书聊着天。这是个诗意的画面,是教育理想的画面,也是我之所以提议设立国家阅读节的原因和所希望看到的画面。书的香气,应该是十中文化的味道。阅读的风景,应该是十中最美丽的气象

其实,该书的每个作者都是积极的阅读者。看着他们的名字,我甚至会想象他们读书的样子。一来他们查找各种文献资料是一种阅读,二来他们寻访历史的过程也是一种阅读。在他们阅读之前,那些碑文那些名石,都是沉默无语的;那些著名的校友,也都只存在于遥远的地方,与他们无关。而他们用心阅读之后,这些都变得有生命力了。那些名人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亲切熟悉,那些古迹也仿佛是位长者,在与他们对话。学校的文化通过自己学生的挖掘整理,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我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去了解十中,走进十中。更重要的是,会激发更多的十中人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亲自感受学校文化,真正领悟学校的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拥抱未来,让那条已流淌百年的绵绵文化长河永不枯竭。一个学校的文化,就是这样形成和积淀下来的。

柳校长把这本书送给我已经半年了,希望我为她写一点文字。我一直没有敢写,担心自己的文字还没有这些中学生有书卷气。以为可以慢慢拖掉、躲掉、赖掉;谁知道柳校长没有忘掉。再催,只好恭敬不如从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