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荣古今名人:杨天霖敢斥李鸿章

万荣古今名人:杨天霖敢斥李鸿章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十四章敢斥李鸿章的杨天霖清光绪二十年,日本军队侵略朝鲜,并向中国陆、海军挑战,从而引起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北洋大臣李鸿章则怕战争削去北洋海军的实力,故和慈禧一唱一和。杨天霖反对向日求和,他对日军侵华异常愤怒,恨不得剥其皮,饮其血。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李鸿章与日方狼狈为奸,是今日之病根。李鸿章仰日方鼻息,凡是日方要求的,他无不从命。

万荣古今名人:杨天霖敢斥李鸿章

第二十四章 敢斥李鸿章的杨天霖

光绪二十年(1894),日本军队侵略朝鲜,并向中国陆、海军挑战,从而引起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因为此年为甲午年,所以称为甲午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直接导致了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当时,身为清廷翰林院编修的杨天霖也和全国人民一样,愤怒谴责日本侵略者和清朝腐败政府,反对和日本和谈,反对《马关条约。》

杨天霖是高村乡冯村人,生于清咸丰二年(1852)。《万泉县志》说他“幼聪明绝伦,声如铜铃,目光炯炯,光彩照人,识者以大器目之”。他从小过继给叔父,叔父亡后,由婶娘为他延师授课,他又勤学苦读,24岁中举人,34岁中进士,补翰林院编修、英武殿纂修、协修等职。

他的书法秀丽遒劲,很受识者青睐,纵使几行小字,人们都争相购买。在京城,每日求书问字的车辆轿子络绎不绝。他在京城20余年,不喜交结权贵,虽入仕林,依然保持寒士的生活,只是以书法、文章声望交结朋友。

光绪二十年(1894)七月二十五日,日本舰队偷袭老牙山。八月一日,中日同时宣战,全国人民和广大爱国官兵积极奋战,痛击日军。这时,清廷内部也形成主战和主和两派。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投降派主张“保持和局”,因为这一年正是慈禧太后60大寿之年,她生怕战争打破她的“万寿大典”美梦。北洋大臣李鸿章则怕战争削去北洋海军的实力,故和慈禧一唱一和。而全国军民和光绪皇帝则主张抗日。杨天霖反对向日求和,他对日军侵华异常愤怒,恨不得剥其皮,饮其血。但他是一文弱书生,又不掌握实权,只好写奏章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请求皇上采取措施,制止李鸿章和日方和谈。(www.xing528.com)

他的第一道奏章题为《献刍言》。他说:日方贪得无厌,如果我们乞和,他们一定会提出许多苛刻的条件,要挟我们。因此,建议皇上广泛听取在朝官员和各省股肱大臣意见,再行定夺。

和谈在日本马关举行。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日方代表为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他们威逼李鸿章在他们早已拟好的条约上签字,气势汹汹地说:“贵国如在条约上签字,就万事大吉,否则就不会有和平!”杨获悉这一消息后,又写了第二个奏章,题目是《去病根》。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李鸿章与日方狼狈为奸,是今日之病根。李鸿章仰日方鼻息,凡是日方要求的,他无不从命。他说,自从日方进行战争挑衅以来,从来没有见过李鸿章谋划过抗日计策,而且常常向亲信将领暗授秘方,要他们勿和日方对抗。如遇日方,尽量争取逃避,终于丧师失地。朝廷遣他议和,他也从来没说过半句争议,任凭日方要挟,甚至连日方没想到和提出的事,他都以日方名义提出,迫使皇上就范。杨天霖建议皇上“朝纲独断,一面领统兵大臣协力督战,一面立召李鸿章来京,以绝倭人之内应,急去病根,时事可望有起色”。

他数次奏章如泥牛入海,不见回复。却听说和约已签,且将中国的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及所属岛屿全部划归日方的殖民地,还要赔偿两亿两白花花的银子。于是他又三次上奏,希图阻止皇上最后批准。他在奏章中写道:“卖国之臣,举祖宗之寸土,弃之不恤,竭国家之钱财,掷之而不顾,谬谓从此以后高枕无忧,不知所伤实多,将一蹶不复振矣。希望皇上趁机独断,罢斥奸邪,激励将士,以挫贼氛,而固疆域。”但是,谁都知道光绪皇帝大权旁落,一切由慈禧和李鸿章操纵,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终于签就。杨天霖怀着“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的气节,第四次上书皇上,恳请皇上惩前毖后,抨击汉奸卖国贼一伙的可耻行径。

后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往陕西。杨天霖寓居东四牌楼,闻日军炮声不断,两宫出走,乃大哭曰:“吾受国大恩,今两宫蒙尘,小臣无力报国家,死有余辜。”遂忧愁成疾,渐至不起,病逝时49岁。可惜他的生平著作和书法也毁于兵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