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工作效益及积累影响

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工作效益及积累影响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作效益——功的累积不久前,我接手了一个国际合作项目的管理工作,但发现这个已经运行了十多年的合作项目,却没有多少历史资料积累,我拿到的只是两年前开始接手这项工作的同事手中的一点点资料,这使我感到非常诧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因此,无论是做科学研究,还是做管理工作,只有不断地总结和积累才能够真正地进步。

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工作效益及积累影响

工作效益——功的累积

不久前,我接手了一个国际合作项目的管理工作,但发现这个已经运行了十多年的合作项目,却没有多少历史资料积累,我拿到的只是两年前开始接手这项工作的同事手中的一点点资料,这使我感到非常诧异。得到的答复是:在此之前换了几任主管,各任之间没有做过任何档案交接,因此,历史已经无据可查了。

这看似一件小事,但却暴露出在整个办公系统中,没有建立日常收集和整理文件、资料、档案的习惯。鉴于这种状况,我让项目主管以后使用活页整理夹,把相关的所有资料不断累积起来。过了一个多月,这位同事对我说:“您的办法真好,我现在想找相关信息,立刻就可以找出来了,效率高多了。”

其实,这是一项非常简单、细小的常规办公技术。在发达国家,小学生从入学起,就开始用这种方式收集整理自己的作业、笔记、文献资料,这已经成为他们的学习活动的基本技能和习惯。而我们现在只能够在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现代化企业中看到这种办公方式。很多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包括我们的一些大学教师,依旧把自己的笔记、资料、文献杂乱无章地堆放在一起,等需要的时候,才从书架上、纸堆中去寻找。回想一下,我们每天有多少时间花在了这种无谓的找寻之中?我们又有多少重要文献、资料都因此而渺无踪影?

回想一下,我们每天有多少时间花在了这种无谓的找寻之中?我们又有多少重要文献、资料都因此而渺无踪影?

说来,我们中国人确实很聪明。如果仅仅考察某个时刻,我们的工作效率似乎比发达国家人们的工作效率还高;但是,如果考察某一个时期的工作业绩,就会发现,我们的总业绩并不很高。原因是,我们高效率做事的时间有限,经常是“三天打鱼半月晒网”,因此,我们做事的累积效果不明显。有时甚至某一个人前进了一步,随后换了一个人,又从头做起,结果还是只进了一步,如此反反复复,永远只停留在某一个高度上。

现在很多研究生在做他们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时就是这样,反复做同一个课题。师兄用此做论文,毕业了;师弟重复一遍,也毕业了;后面的小师弟们还照此继续下去……有点像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做同一道练习题,若干年来都是从原点开始到达一个相近的高度,然后,毕业走出校门。长此以往,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都将被慢慢钝化。这样,我们在科学研究上如何赶上和超越国际先进水平?(www.xing528.com)

有很多人热衷于讨论中国人为什么长期以来无法获得诺贝尔奖,并预言若干年后我们有希望获得此奖项。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的态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最重要的是应该脚踏实地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然后,在前面的工作基础上不断累积,不断创造新的高度。在这一点上,德国科学家的工作态度非常令人敬佩。他们在某一时刻的工作效率真的不见得比我们高,而且工作的时间也不如我们长,看上去既不如我们勤奋,也不如我们忙碌;但是,他们工作得有板有眼,慢而有序,每一天都会在前一天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日积月累,就会发现,他们做得比我们好,走得比我们远。这就好像一次现代龟兔赛跑,我们虽然在某一刻如同兔子一样跑得挺快,但是,跑跑停停,有的时候还掉转头来往回跑,最终的结果,还是乌龟赢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

其实,外国科学家不是乌龟,我们也不是兔子。他们借用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单位时间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我们。

环顾我们的周边,再看看我们自己,有多少次我们都如同熊瞎子掰包米一样,不断地从头再来,累坏了自己,结果手中依旧只有一穗包米。因此,无论是做科学研究,还是做管理工作,只有不断地总结和积累才能够真正地进步。只有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能够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近。只有站在历史的肩上,我们才能够看得更远,攀得更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