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赖尔《记忆哲学》:已获知而不遗忘

赖尔《记忆哲学》:已获知而不遗忘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认为,记得某种事物意味着已获知了它并还没有忘记它。所谓“记得”的东西可以是任何已获知的经验教训,而且已获知并且还没忘记的东西无须与过去有联系,尽管获知他当然还先于未忘记它。显然这个“记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过去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影响。

赖尔《记忆哲学》:已获知而不遗忘

八、赖尔:“记得”是已获知且没有忘记

赖尔在其著作《心的概念》中提到记忆这个词的时候,主要分析了“记得”的用法。他认为,记得某种事物意味着已获知了它并还没有忘记它。说一个人还没有忘记某事,并不是说他正在做或经历某事,甚至也不是说他常常或偶尔或经历某事,只是说明他“能够做”某些事情。所谓“记得”的东西可以是任何已获知的经验教训,而且已获知并且还没忘记的东西无须与过去有联系,尽管获知他当然还先于未忘记它。“记得”按这种用法常常是——尽管不总是——“知道”这一动词的一种可允许的释义。(18)赖尔的这一观点是“记得”这个词的“将来时态”的用法,更像是一个“要去做”的行为动词,但是这个行为作出以前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即必须对要去做的事情有一定的获知,或者是未忘记它,或者是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动作。显然这个“记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过去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影响。

其次,赖尔认为,记得可以说是某人在特殊时刻记得或正在回忆某种东西,也可以说某人现在正在回想、回顾或细想自己过去的某个插曲。这里的“记得”是一个“状态词”,好似一个事件,他是一个人可以成功地或徒劳地试图去做某种事情,这个状态一度占据这个人的注意力。他可以带着各种情绪来做这些事情,这样的“记得”如同“回想”,它具备了想象的一些特征:生动鲜明、相对容易、相对连贯,有时是有意地回想、有时是无意的。

而且,赖尔在《心的概念》一书中还区分了“没有忘记”和“回忆”两对概念。“回忆”这个词意味着,我回想的事情必定是我本人目睹到的、做过的或经验过的事情,而在这种含义上那些事情并不是能够回想的事情。这样的解释很明确地强调“回忆”某事必须是主体亲历过的事情,否则其他只是“想象”。但事实上,我们对所回忆的事情有很多情况是融入了想象的,记忆本身是亲历过的,但是表征出来的时候却是“重构”以后的。

罗素曾经形容记忆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因为记忆与人的思维、理性、意识等精神能力和精神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自古希腊以来形成的以求和、尚志的理智知识型传统,使哲学家的思想中或多或少地蕴含了记忆的内容。随着记忆研究的不断展开和延伸,记忆的运行机制转向了对大脑的探究,记忆开始从“灰箱”走向“明窗”。

至此,西方哲学的记忆观经历了古代本体论记忆观、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记忆观、近代认识论记忆观和当代生命哲学记忆观等几种历史类型,这些记忆观散存于各哲学家的思想著作中,基本上都是从形而上的角度对记忆的过程进行了剖析,真正将记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除柏格森外,几乎无人将之系统的研究。直到1879年,冯特创立了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支出来,对记忆的研究才转到科学实验的领域,使之更具可信性。

【注释】

(1)〔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美诺篇》,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1d。

(2)〔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美诺篇》,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1d。

(3)〔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斐多篇》,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2a。

(4)〔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斐多篇》,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3c。

(5)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8页。

(6)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9页。(www.xing528.com)

(7)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3页。

(8)〔英〕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19页。

(9)〔英〕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22页。

(10)唐娟:《休谟:从时空观念到因果关系》,载《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111—113页。

(11)〔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1页。

(12)心理地图是存在于头脑中的空间表象与环境特征,是由各种生活体验、感受、经验组成的一个地理表象。心理地图也是个人对环境认知的模型,由头脑对实际环境或地图进行筛选、概括,包括不完整、扭曲、夸大或添减的成分。每个人的心理地图在几何上往往是不准确的,面积、形状、距离会有扭曲。心理地图可以影响一般人的空间决策或路径寻找,不过,一般人并不是依靠准确的几何关系来寻找捷径,主要依靠不容易扭曲和错误的相对位置或其他空间关系。

(13)许春玲、赵华鹏:《康德的“先验图式说”解集》,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36—38页。

(14)所谓构架,乃是一种抽象的感性结构,是作为接通具体感性材料的中介和途径的一个环节。构架成为知性与感性交叉的焦点,它的主要特征是主动创造的抽象化的感性。

(15)〔法〕柏格森:《材料与记忆》,肖聿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16)〔法〕柏格森:《材料与记忆》,肖聿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17)〔法〕柏格森:《材料与记忆》,肖聿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52页。

(18)〔英〕吉尔伯特·赖尔:《心的概念》,徐大建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