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禅的意义及修习方式-佛教小百科.禅宗

禅的意义及修习方式-佛教小百科.禅宗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是印度各种教派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式,在佛教思想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其渊源是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奥义书》中所讲的「瑜伽」。小乘禅按修习层次,分为四种,即所谓“四禅”、“四静虑”。大乘禅的种类颇多,最主要的是念佛禅和实相禅。念佛禅的代表是“般舟三昧”。

禅的意义及修习方式-佛教小百科.禅宗

「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是印度各种教派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式,在佛教思想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其渊源是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奥义书》中所讲的「瑜伽」。「瑜伽」即静坐调心,制御意志,超越喜忧,体认「神我」,以达「梵」的境界。

据佛典《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的解释,认为通过“心注一境”、“正审思虑”的习禅,可以有效地制约个人内部情绪的干扰和外界欲望的引诱,使修习者的精神集中于被规定的观察对象,并按照被规定的方式进行思考,以对治烦恼,实现去恶从善、由痴而智、由“染污”到“清净”的转变。禅的修习也可以使信仰者从心绪宁静到心身愉悦安适。

佛教大、小乘的禅并不相同。小乘禅按修习层次,分为四种,即所谓“四禅”、“四静虑”。它们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初禅的思维形式是“寻”(寻求、觉)、“伺”(伺察、观);由寻、伺的作用而厌离“欲界”(具有食欲和淫欲的众生所居之处),进而产生喜、乐的感受。二禅的思维形式是“内等净”,因进一步断灭以名言文字为思虑对象的“寻”、“伺”作用,形成内心的信仰,故名;由此获得胜于初禅的“定生喜乐”。三禅的思维形式是“行舍”(非苦非乐)、“正念”(正确的记忆)、“正知”(正确的智慧活动);舍去二禅所得的喜乐,住于非苦非乐之境,并以正念、正知修习,获得“离喜妙乐”的感受。四禅的思维形式是“舍清净”、“念清净”;舍弃三禅所得妙乐,唯念修养功德,由此获得“不苦不乐”的感受。中国佛教早期流行的小乘禅法主要为安世高介绍的“安般守意”法。“安般”指出入息,即呼吸,“守意”指专注一心。它是用数息的方法,令浮躁不安的散乱之心平静下来,同当时道教的呼吸吐纳,医学健身中的气功,有很多相似之处。

古印度波罗王朝时期青铜释迦牟尼坐像

佛教初兴时期,借鉴吸收了古印度其他宗教的很多内容,包括坐禅在内的修行方法。(www.xing528.com)

大乘佛教扩大了禅的范围,不再拘泥于固定的静坐形式。大乘禅的种类颇多,最主要的是念佛禅和实相禅。念佛禅的代表是“般舟三昧”。“般舟”意为念佛,“三昧”意为定。认为借助智慧,专心观想佛的三十二种相、八十种好,可使十方诸佛展现在眼前。“实相”指事物的本相,即空;实相禅是把禅法和空观联系起来,即在禅观中既要看到一切事物的空性,又要看到事物的作用。实相禅是把禅法作为悟证大乘般若理论的方法。

鸠摩罗什来到长安,受弟子僧之请,编译出《禅密要法经》,倡导五门禅观,认为应针对学者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相应的禅法。如贪欲的人应修“不净观”,即在禅中观想人身内外充满污秽,坚定出家修行的决心;恚重的人应修“慈悲观”,即在禅中观想众生可怜之相,产生爱护和怜悯之心;一般人应修习“念佛禅”,即在习禅时一心观想佛陀的美妙庄严之相,使佛相现立于前。鸠摩罗什对大小乘禅法的融贯,对后来中国佛学影响很大;在中国佛教中发生重大影响的,正是这种禅观与空观的贯通。

浙江天台山的僧人正在静坐修行

禅在小乘佛教中被视为“三学”(戒、定、慧)之一,相当于“定学”,在大乘佛教中则被看做“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智慧)之一,是由此岸世界到彼岸世界的重要途径。中国佛教学者通常把“禅”和“定”合称“禅定”,其含义比较广泛。事实上,这是不确切的,因为“禅”只是“定”的一种。禅主要是一种修习方式,与作为宗派的禅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唐代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曾把“禅那”作“定慧”解释,并转义为禅宗的“禅”,而禅宗学者又主张以“禅定”来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所以“禅”与“禅宗”便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