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世祖逃禅的原因-佛教小百科.禅宗

清世祖逃禅的原因-佛教小百科.禅宗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世祖顺治帝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与佛教禅宗结下不解之缘。逃禅之说,见于《清朝野史大观》等书记载,并以吴梅村《清凉山赞》诸诗为证。一般认为,世祖在董鄂妃去世后,确曾有意于出家,并且也已落发,最终因他人劝阻而出家未成。总之,世祖“逃禅”之说并非纯系后人捏造,但也与事实大有出入。直言之,世祖一生好佛,因董鄂妃去世,逃禅之说顺理成章,但终究未付诸实行。

清世祖逃禅的原因-佛教小百科.禅宗

清世祖顺治帝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与佛教禅宗结下不解之缘。顺治之终,或说是「崩」,或说是「逃禅」,成为清初一大疑案。

公元1657年(清顺治十四),清世祖顺治帝召京师海会寺禅僧憨璞性聪入禁庭说法,赐号“明觉禅师”。顺治十五年、十七年,又先后召禅僧玉林通琇入京说法,于内庭问道,赐号“大觉普济禅师”,并赐紫衣、金印。顺治十六年,又召禅僧木陈道入京,频频致问,赐号“弘觉禅师”。清人昭《啸亭杂录》记世祖善论禅机事云:“章皇帝冲龄践祚,博览书史,无不贯通,其于禅语,尤为阐悟。尝召玉林、木陈二和尚入京,命驻万善殿。机务之暇,时相过访,与二师谈论禅机,皆彻通大乘。”通琇弟子茆溪行森和道弟子旅庵本月、山晓本晰也相继入京传授禅法。通琇后来再次入京,世祖命他选僧千五百人从之受戒,尊为“国师”,通琇则为世祖取法名“行痴”。世祖凡请禅师说戒之类的御札,都自称“弟子某某”,即其玺书也有“痴道人”之称;凡师弟子、均以“法兄”、“师兄”相称。

逃禅之说,见于《清朝野史大观》等书记载,并以吴梅村清凉山赞》诸诗为证。主要是指世祖在其爱妃董鄂氏死后入五台山(也有人说是京西天台寺)出家一事。据说,清圣祖(康熙)在位61年,曾5次 行幸五台山,曾驻跸菩萨顶,与吴梅村诗所谓“预从最高峰,洒扫七佛坛”吻合,而吴诗中所谓“中坐一天人,吐气如旃檀;寄语汉皇帝,何苦留人间”,则示意圣祖已与世祖会晤。此外,世祖在世时也曾说过:“朕想前身的确是僧,今每到寺,见僧家明窗净几,辄低回不能去。”在佛教界广泛流传的《顺治皇帝悟道偈》里,有“吾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在帝王家”两句。这些也都带有世祖尔后“逃禅”的暗示。(www.xing528.com)

一般认为,世祖在董鄂妃去世后,确曾有意于出家,并且也已落发,最终因他人劝阻而出家未成。陈垣先生对此有精详的考证。但董鄂妃之死,对世祖精神上影响极大,距她去世不到半年,世祖也便“驾崩”。总之,世祖“逃禅”之说并非纯系后人捏造,但也与事实大有出入。直言之,世祖一生好佛,因董鄂妃去世,逃禅之说顺理成章,但终究未付诸实行。

五台山全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