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楞伽经》重要思想一览

《楞伽经》重要思想一览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楞伽经》先后曾有三种译本。《楞伽经》根据“三界唯心”的立说,又指出“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神识,二种无有我”的大乘思想,这也成为后来唯识宗学说的基本内容。《楞伽经》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如来藏”学说。《楞伽经》之所以为楞伽师视为至宝,还因为在经中以很大篇幅谈到禅。据《楞伽经》说,禅有四种,即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楞伽经》论说禅的另一内容是“宗通”思想。《楞伽经》又论及顿、渐问题。

《楞伽经》重要思想一览

《楞伽经》先后曾有三种译本。一是刘宋求那跋陀罗译,题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4卷;二是北魏菩提流支译,题为《入楞伽经》,10卷;三是唐实叉难陀译,题为《大乘入楞伽经》,7卷。其中,刘宋译本最早,影响也最广,是楞伽师所依的基本经典。

“楞伽”,山名;“阿跋多罗”,“入”的意思。经名谓佛入楞伽山所说的宝经。四卷本《楞伽经》思想内容复杂,包含着几个不同体系,因而它不仅为楞伽师奉持,而且也为后来的法相宗(唯识宗)等重视。

《楞伽经》首卷,明确提出“三界唯心”的命题,这一命题后来成为唯识法相宗的根本思想。《成唯识论》(卷7)说,三界唯心的提出,“能随悟入唯识无境”。《楞伽经》根据“三界唯心”的立说,又指出“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神识,二种无有我”的大乘思想,这也成为后来唯识宗学说的基本内容。“五法”,指事物、概念、思维、真理、智慧;“三自性”指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唯识宗把它们修改为“遍计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楞伽经》“八识”学说曾在唯识宗那里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无我”指人无我、法无我,是大乘基本思想。

《楞伽经》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如来藏”学说。“如来藏”意谓一切众生藏有本来清净的如来法身,也即佛性。《楞伽经》认为,如来藏自性清净,但由于它为无始以来的虚伪恶习所熏而名为“识藏”,所以它“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这一“如来藏”思想对达摩禅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达摩禅的理论根据是“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覆故,令舍伪归真”。“同一真性”,便是指如来藏佛性,因为它常为客尘所覆,所以要修习壁观,达到去“客尘”(“舍伪”)而见清净佛性(“归真”)的目的。可以说,如来藏思想不仅影响了楞伽师,而且也影响了整部禅宗史。

《楞伽经》之所以为楞伽师视为至宝,还因为在经中以很大篇幅谈到禅。

据《楞伽经》说,禅有四种,即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愚夫所行禅”指只观“人无我”的禅,是最低一级的禅;“愚夫”谓声闻、缘觉二乘及外道。“观察义禅”指由观“人无我”进而观“法无我”的禅,比前者有所进步。“攀缘如禅”指观“二无我”而又不作“二无我妄想”;“攀缘”意谓接近,“如”即真如。“如来禅”指已悟入了如来境界的最高一级的禅,它相当于宗密所述达摩门下辗转相传的“最上乘禅”。(www.xing528.com)

甘肃敦煌莫高窟《大般涅经》第六如来性品

该经长3.32米,宽约0.28米,共190行。《大般涅经》亦称《大本涅经》或《大涅经》,简称《涅经》。北凉昙无谶译。40卷。此经传入中国后,影响甚大。

《楞伽经》论说禅的另一内容是“宗通”思想。所谓“宗通”,就是重在理悟、内证,远离言说、文字、妄想,强调依靠自身的自修、自悟、自证,完成“自觉圣境”。这一思想也是楞伽师禅学的重要依据。后来禅宗还根据《楞伽经》所说“宗通”与“说通”的区别,把佛教分成两大部类,一为“宗门”即禅宗,二为“教下”即禅宗以外的所有注重讲解经教的各个宗派。

《楞伽经》又论及顿、渐问题。认为要彻底清除烦恼(所谓“自心现流”),其方法属于“渐”而不属于“顿”,并作了四个比喻。但同时又认为,清除烦恼、达到成佛境界可以“顿照”、“顿显”,也举例予以说明。《楞伽经》这一内容相反的顿渐说,对后来南北禅宗的分裂,影响十分深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