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光地与清初经学:六经皆理的核心思想

李光地与清初经学:六经皆理的核心思想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6]李光地经学思想的核心为“六经皆理”说,他指出经中皆有义理,义理是经学的最高价值。可见在他眼中,六经乃言“理”之书。[80]李光地认为六经中蕴含的理,皆因孔子而成,孔子是“义理”的重要来源。[84]李光地认为六经所言皆是天人相通之理。李光地认为六经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通经致用”在李光地“六经皆理”说中表现较为鲜明,因此对待李光地的学说不能较一般程朱理学家视之。

李光地与清初经学:六经皆理的核心思想

从高攀龙至顾炎武皆没有忽视义理对于六经的重要价值。乃至之后《四库全书》经部总叙认为:“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76]李光地经学思想的核心为“六经皆理”说,他指出经中皆有义理,义理是经学的最高价值。他认为六经所言,“仁义”二字就可概括,也就是“性”。他说:“性者,仁义也,其文《易》《书》《诗》《春秋》总言之也。”[77]考虑到李光地“理即性”的主张,认为“程子言‘性即理也’,今当言‘理即性也’”[78],“理即性也,是万物之皆备也。”可见在他眼中,六经乃言“理”之书。

李光地在六经中尤其注重《春秋》,其原因正是该书蕴含天理人性。他说:“《春秋》……万世之大经大法,灿然具备。微而显,显而微,一归义理之精,无非自然之则。”[79]又说:“《春秋》善恶并书,而其教主于存天理。”[80]李光地认为六经中蕴含的理,皆因孔子而成,孔子是“义理”的重要来源。他指出经典本平淡无奇,但因为有孔子删改,加入了天理仁义的内容,这才提升了它的文本价值,他说:“尼山造化在其手,《易》本卜筮之书,《春秋》本记事底档,《书》亦流传的数篇古文,《诗》本风谣乐歌。一经其手,便都道理完备。范围天地,曲成万物,是何等手段。”[81]“孔子留下几部经,部部精妙。……在圣人手中一过,便纯粹无伦。”[82]李光地认为在经学研究中,应时刻检验经典,体会孔子所讲之理,他说:“夫子所留下的书,万理具足,任人苦思力索,得个好道理,若是他不说的,所见毕竟不确,久便自见其弊。如所见实在精当,再向他书上细心寻求,却原在里面包著。”[83]

高攀龙、归有光、钱谦益、顾炎武等人虽也看到了经学的义理价值,但更注重的是如何明道的手段,在他们看来目标远远没有审字辨音的手段重要。而李光地关注的是经学之义理,他更追求经学研究的目标,因此他对于义理的价值、义理的来源多有阐述。李光地从“理”出发认为经学的研究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训诂、考据,经学更应该关注个人的日常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关注传统儒家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在李光地眼中,应倡导“通经致用”的思想。他说:

六经皆是言天人相通之理,然犹零碎错见,惟《诗》全见此意。《国风》所言,不过男女饮食之故,《雅》虽贤人君子所作,所言亦不过此,即三《颂》中,居歆奏假,洋溢同流,亦总不出此。……我辈此时饮一杯茶,点一盏灯,厮役之侍立,偶然之颦笑,得其理便是天道,无有间隔。[84]

李光地认为六经所言皆是天人相通之理。所谓“天道”,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理,如“男女饮食”“饮一杯茶,点一盏灯,厮役之侍立”之类。《诗经》中不仅仅《国风》,就连《雅》《颂》讲的也是百姓的日用饮食。

李光地认为六经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他说:

《诗经》道理,不出齐家、治国平天下。二《南》从齐家起,《雅》则治国平天下,《颂》则天地位,万物育,郊焉而天神格,庙焉而人鬼享。然其理,不外于修身、齐家,大指如此。[85](www.xing528.com)

又说:

天将以极道徳功力之变,而启《易》《书》《诗》《春秋》之学也。《易》《书》《诗》《春秋》之学既兴,道徳功力之变既定,则天理具矣,人事周矣,圣人之经世道法备矣。由是则行皇道而皇,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王,行霸道而霸。[86]

李光地论“六经之理”,其范围不出家国之事,大到治国之策,小至个人的日常行为,一举一动,更涉及世界万物的发展规律。六经之道即圣人经世之法。可见,他讲的“理”主要指具体客观事物而言,是道理之理,与程朱理学所指世界本源的“理”是不同的。正如杨昭楷所说:“六经之道,一实而已。汉之传注,唐之义疏,皆本圣人之实事实理……盖六经者,实事实理也;而经学者,实学也。”[87]

李光地强调六经之理乃修齐治平之理,表现出他趋实去虚的学术特点。因此,李光地虽然从经学中讲理,但讲的是实理、实事,并非程朱陆王的形而上学。他说:“实在事物为理。”[88]“理本以事物言。”[89]“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不相紊乱,这是理。”[90]“吾学大纲有三:一曰存实心,二曰明实理,三曰行实事。”[91]“经书所言,皆当日行事之实也。”[92]李光地所论之理,与顾炎武提出“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口号若合符节。顾炎武说:“愚所谓圣人之道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93]“‘君子博学于文’,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94]“其文在《诗》《书》《礼》《易》《春秋》,其用之身,在出处、去就、交际,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罚。”[95]

清初学术的一大特点即形而上学的衰落[96],从李光地的经学思想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特点。李光地的经学中,既没有完全走宋儒的义理之路,也没有走汉儒的考据之路,他更倾向于认为经学有助于治理国家。义理的价值在于此,经学的价值也在于此。他论理为实理,注重兵法、经济水利等事。“通经致用”在李光地“六经皆理”说中表现较为鲜明,因此对待李光地的学说不能较一般程朱理学家视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