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唯识宗:传承、辉煌与衰落

唯识宗:传承、辉煌与衰落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究明世间森罗万象,皆为心识所现,又称“唯识宗”。其中《成唯识论》是该宗的代表著作。在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大力支持下,唯识宗在唐代关中地区兴盛了三四十年,之后渐次衰落,其与唯识宗之教义有关。因此,唯识宗在经历了玄奘、窥基的辉煌与兴盛,经慧沼、智周数传后,遭遇衰落。唐武宗灭佛后,唯识宗的重要著作散失严重,唯识学渐归沉寂。

唯识宗:传承、辉煌与衰落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法相唯识宗、慈恩宗、瑜伽宗等,是建立于唐朝的第一个佛教宗派,创始人是唐三藏法师玄奘及其弟子窥基。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宇宙万法皆唯识所现,本宗依《解深密经·法相品》阐明万法性相,故名“法相宗”。究明世间森罗万象,皆为心识所现,又称“唯识宗”。本宗祖师玄奘大师、窥基大师,先后驻锡长安慈恩寺,故依祖庭立名为“慈恩宗”。又依《瑜伽师地论》为根本论典,而名“瑜伽宗”等[26]

唯识宗的理论渊源是印度瑜伽行派,特别是护法一系的思想。其中《成唯识论》是该宗的代表著作。它宣扬“万法(物)唯识”“心外无法(物)”,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唯识所变”的,人们如果能通过修行停止自我感觉意识对“内识”的熏染,保持“内识”的纯净,就可以成佛,进入极乐世界,永脱苦海。

唯识宗由玄奘(600-664)及其弟子窥基(632-682)创建于关中地区。玄奘大师为寻觅《成实论》《摄大乘论》教义之真谛,远赴印度求法取经。唐贞观十九年(645)返回中土,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终南山翠微宫[27]、玉华寺等翻译佛经。玄奘圆寂后,这些寺院依旧为其弟子所住,如窥基在慈恩寺,圆测在西明寺。据说玄奘有门徒三千,达者七十,高足四人,其中释窥基最为深得要领。玄奘为中土法相宗初祖,窥基深得唯识因明之精髓,广作论疏阐明唯识要义,有“百部疏主”之称,为中土法相宗二祖。由于法相宗诸师皆勤于注疏,法相宗教义之弘传,在唐朝盛极一时。唐太宗虽有“至于佛教,非意所遵”[28]之言论,但“护持情深”,对三藏法师玄奘尤为推崇与扶持。“乃敕京师留守梁国公房玄龄专知监护,资备所须,一从天府[29]。乃一写照。在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大力支持下,唯识宗在唐代关中地区兴盛了三四十年,之后渐次衰落,其与唯识宗之教义有关。唯识学思辨性很强,甚至流于晦涩烦琐,又坚持种性说,主张一部分人先天不具有无漏种子,因此不能成佛,这与中国传统上所认为的人性本善及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观念相冲突,也受到了主张人人皆可成佛的天台宗禅宗等宗派的批判。因此,唯识宗在经历了玄奘、窥基的辉煌与兴盛,经慧沼、智周数传后,遭遇衰落。唐武宗灭佛后,唯识宗的重要著作散失严重,唯识学渐归沉寂。从唐以后至清朝初年,唯识学经历了长时期的消沉,但也陆续有僧俗研习,而未曾断绝。清末以来,出现了复兴唯识学的新思潮[30]

西安遗存的三座佛教唯识宗寺院,沿革序列完整,至今香火隆盛,香客云集。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土的佛教,梳理其载体寺院的发展演变过程,能够管窥长安学与丝绸之路的关系。长安文化遗存,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在留守历史遗存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也得以延续。

注释

[1]韩保全:《西安的名刹古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页。

[2](清)张聪贤修、董曾臣等纂:《长安县志》卷二十二《寺观志》,清嘉庆十七年修,民国二十五年重印本,(台湾)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554页。

[3]《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中华书局,1975年,第5108页。

[4][29](唐)道宣撰,郭绍林点校:《续高僧传》卷四《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一》,中华书局,2014年,第119页。

[5](唐)段成式:《寺塔记》卷下,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第31页。

[6](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卷五,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25页。

[7](清)徐松撰,张穆校补,方岩点校:《唐两京城坊考》卷三,中华书局,1985年,第68页。

[8]《续高僧传》卷四《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一》,第128页。

[9]申秦雁:《西安大雁塔名称溯源补正》,《考古文物》1999年第2期,第82页。

[10](唐)张彦远撰,周晓薇点校:《历代名画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2页。

[11]《旧唐书》卷二十上《昭宗本纪》,第778页。

[12]《资治通鉴》卷二六四,天祐元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8626页。

[13](宋)张礼撰,史念海、曹尔琴校注:《游城南记校注》,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23页。(www.xing528.com)

[14]倪志俊:《西安慈恩寺发现唐代线刻菩萨像残石》,《文物》1984年第3期,第53页。

[15]《续高僧传》卷四《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一》,第130页。

[16]《游城南记校注》,第147页。

[17](宋)宋敏求撰,(清)毕沅校正:《长安志》卷十一,民国二十年铅印本影印,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273页。

[18]《类编长安志》,第135页。

[19]〔日〕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研究》,王双怀、淡懿诚、贾云译,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235页。

[20]翁柽修、宋联奎纂:《咸宁长安两县续志》(一),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影印,成文出版社,第355页。

[21]《大唐三藏遍觉法师塔铭》,载赵克礼《陕西古塔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22]《大慈恩寺大法师基公塔铭并序》,载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册),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第113页。

[23]赵克礼:《陕西古塔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47页。

[24]祁今燕:《千年古刹唐慈恩塔院——兴教寺》,《文博》2007年第1期,第53页。

[25]樊耀亭:《终南山佛寺游访记》,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18页。

[26]中台山博物馆、中台禅寺编:《万法归宗》,文心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第96页。

[27]李健超:《终南山翠微寺与日僧雪村友梅》,载《碑林集刊》(第12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113页。

[28](清)董诰:《全唐文》卷八太宗皇帝《贬萧瑀手诏》,中华书局,1983年,第97页。

[30]华方田:《中国佛教宗派——唯识宗》,《佛教文化》2005年第3期,第12页。

(景亚鹂,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张宁,西安碑林博物馆,文博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