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下腹胀痛伴月经失调2年,阴道大量出血2天的病例70

下腹胀痛伴月经失调2年,阴道大量出血2天的病例70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患者35岁,因“下腹胀痛伴月经失调2年,阴道大量出血2天”入院。病人近2年来反复出现下腹胀痛,以月经中期明显,伴不规则阴道少许流血,偶伴发热、寒战,自服抗生素缓解,且逐步加重。近2天阴道出血量明显多于月经量,伴发热,体温高达40℃,恶心、呕吐、头晕、腹痛逐步加剧难忍等。病人月经不规则,伴继发性轻度痛经。昨天予抗感染、止血治疗,体温现下降至37.5℃,阴道流血明显减少。

下腹胀痛伴月经失调2年,阴道大量出血2天的病例70

【病历摘要】

患者35岁,因“下腹胀痛伴月经失调2年,阴道大量出血2天”入院。病人近2年来反复出现下腹胀痛,以月经中期明显,伴不规则阴道少许流血,偶伴发热、寒战,自服抗生素(具体不详)缓解,且逐步加重。近2天阴道出血量明显多于月经量,体温高达40℃,伴恶心、呕吐、头晕、腹痛逐步加剧难忍等,遂到我院就诊。检查发现“盆腔包块”,以“盆腔包块性质待查,合并感染?贫血”入院。月经史:14岁初潮,月经周期32天,经期5天,LMP 1周前开始出血,近2天量增多,每天换卫生巾1大包,近2年伴轻微痛经,无进行性加重。G4P1,顺产一女(现10岁),人工流产3次,末次妊娠为10年前,上环10年。

体格检查 T 38℃,P 100次/分,R 24次/分,BP 127/75mmHg。发育正常,明显贫血貌,营养中等,神清合作。腹肌稍紧,下腹稍膨隆,可扪及一10cm×8cm的包块,质实、较硬、边界欠清,表面凹凸不平、活动度差、有压痛。双下肢无水肿。妇科检查:外阴经产式,阴道通畅,见少许血污。宫颈光滑,未见紫蓝色结节;宫体后位,大小如孕3个月,质中、活动度较差;宫体前方可扪及一大小为11cm×10cm×8cm的包块,与子宫无紧密联系,活动欠佳,附件触诊不满意。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Hb 65g/L,RBC 3.65×1012/L,WBC 18.9×109/L,N 0.80,L 0.08,M 0.10,嗜酸0.02,尿妊娠试验阴性。B超检查示子宫增大10cm×8cm×6cm,肌层内多个大小不等低回声光团,宫腔内1个5cm×4cm×3cm低回声光团,子宫前方囊实性包块大小为11.2cm×10.2cm×8.3cm。

入院诊断 ①盆腔包块性质待查:②多发性子宫肌瘤(含黏膜下肌瘤及巨大浆膜下肌瘤?);③子宫肌瘤合并变性及感染;④中度贫血。

【第一次查房】 (入院第3天)

实习医师 汇报病史如上。

住院医师 该例病史特点:35岁已婚经产妇,近2年来反复出现下腹胀痛,以月经中期明显,伴不规则阴道少许流血,偶伴发热、寒战,自服抗生素能缓解,病情逐步加重。近2天阴道出血量明显多于月经量,伴发热,体温高达40℃,恶心、呕吐、头晕、腹痛逐步加剧难忍等。昨天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发现子宫多发性肌瘤,含黏膜下及浆膜下肌瘤,子宫前方11.2cm×10.2cm×8.3cm囊实性包块。病人月经不规则,伴继发性轻度痛经。入院诊断如上。目前发热原因可能是:①多发性子宫肌瘤的浆膜下肌瘤伴变性并感染;②子宫前方包块为炎性包块或卵巢肿瘤伴感染。昨天予抗感染、止血治疗,体温现下降至37.5℃,阴道流血明显减少。有关该病人的盆腔包块性质及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请上级医师指导。

主治医师 病人出现症状2年多,未系统诊治。现体检发现盆腔大包块,从包块来源分析,来自附件或子宫的可能性大;从包块性质分析,可能是炎性包块、子宫内膜异位症、肿瘤等。

①附件炎性包块:长期的慢性炎症或反复炎症发作可能形成包块。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有肿物,活动多受限;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或块状物,质硬、有压痛;当经期不卫生或抵抗力下降时,可能出现急性发作致发热、下腹痛并可伴一些胃肠道症状,反复的炎性刺激,包块表面的炎症反应物沉着、粘连可致凹凸不平、边界不清,包块质地较硬,如伴有积液,可呈囊实性;炎性包块一般多有压痛,发作无周期性,包块一般位于子宫后方盆底。患者的子宫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包块固定,符合炎性包块的表现。但患者有多发性子宫肌瘤,含黏膜下及浆膜下肌瘤,最好能用一种疾病来解释其全部临床表现。患者症状逐步加重及包块位于子宫正前方等情况,不应单纯用炎性包块来解释。

②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子宫内膜可出现在身体的不同部位,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卵巢。此类囊肿多位于子宫两侧,且为囊性;如反复合并感染,形成炎症纤维包膜,可呈囊实性。故从该例特点分析,不像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但该例有进行性加重的下腹痛,有继发性痛经,故也不能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此外不应忽略子宫腺肌病,尤其子宫腺肌瘤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有弥漫型和局限型两种,其中弥漫型的特点是子宫呈均匀增大,少数病人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中呈局限性生长而形成结节或团块,类似肌壁间肌瘤,故又称子宫腺肌瘤。子宫腺肌瘤常常合并有子宫肌瘤,本例应考虑同时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瘤合并子宫肌瘤的可能性。当反复出现内膜出血,形成类似巧克力样的积血时,可形成囊实性包块。

③卵巢赘生性肿瘤:卵巢赘生性肿瘤分良性和恶性两种。一般来说,良性肿瘤的病程长,肿瘤逐渐增大,多为单侧,活动度好、囊性、表面光滑,病人的一般情况好,B超检查示液性暗区。而恶性肿瘤的病程较短,肿瘤迅速增大,多为双侧,固定、实性或半实半囊,表面不平呈结节状,常伴腹水,B超检查示液性暗区内有杂乱光团光点,肿块边界欠清。从该例分析,病人的病史较长,周期性地出现症状,为单侧包块,实性,质较硬,边界欠清,活动度差,表面呈结节状不平,B超检查示囊实性包块。本例同时具有良性与恶性卵巢肿瘤的某些特点,故应警惕有恶性肿瘤的可能,应行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如癌抗原(CA125)、糖链抗原(CA199)、甲胎蛋白等。

④子宫浆膜下肌瘤伴变性:本例的包块位于子宫正前方,应考虑子宫浆膜下肌瘤。浆膜下子宫肌瘤常合并其他类型肌瘤,浆膜下肌瘤易形成蒂,似乎“与子宫无关”,如仅单个浆膜下肌瘤则子宫外形无明显变化。当肌瘤发生玻璃样变或囊性变时,肌瘤部分组织水肿、变软,被均匀的透明样物质所取代,或组织坏死、液化形成多个囊腔或一个大囊腔,从而形成囊实性包块;当肌瘤变性,坏死组织被吸收时,可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若合并感染,症状则更明显,并可有子宫表面结节状,边界欠清的体征。故该例既不可排除子宫浆膜下肌瘤变性感染,也不可排除肉瘤变的可能。(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盆腔包块的性质有时比较复杂,最终需依靠术中所见及病理报告来确诊。现在仍应予积极抗感染止血,输血,完善术前各项常规检查及有关鉴别诊断的检查。而进一步的诊治方案,请上级医师指导。

教授 刚才大家已经详细分析了盆腔包块性质的各种可能性。在解决问题之前,应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本例子宫多发性肌瘤,子宫整体大如孕3个月,含有黏膜下肌瘤,月经量多,中度贫血;盆腔的肿块位于子宫正前方,混合性,形状不规则,性质未明。伴腹痛、发热,故子宫、卵巢来源的肿物合并感染或继发变性再合并感染的可能性大,我认为子宫前方的包块很可能就是浆膜下肌瘤变性坏死液化而成,同时合并感染。另外,病人症状呈周期性发作,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且有继发性痛经,应考虑子宫肌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及子宫腺肌瘤同时存在,再继发变性坏死和感染。此外,大家还要注意卵巢淋巴瘤,常伴有发热,但此病少见。而其他系统的肿瘤也应想到,如肠外肿瘤,大网膜、肠系膜肿瘤等。无论如何,该病人有剖腹探查的指征。目前的关键是应做好术前准备。①应与病人及其家属详细交代病情,让他们了解病情并能积极配合各种检查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②继续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缩宫药,昨天用药1天已开始显效,原方案可继续使用;并做好各项术前常规检查,了解病人各重要器官的功能是否耐受麻醉与手术。③发热缓解后需输注红细胞,纠正贫血,创造手术条件。④完善各项必要的特殊检查,如上面提到的各项肿瘤标志物检查;另要做盆腔CT检查,进一步了解包块的性质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如为恶性,是否有浸润、转移等;做宫腔镜检查了解是否有黏膜下肌瘤及其他子宫内膜病变;还要请外科会诊,必要时术中协助。⑤应做好行全宫切除术、根治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准备。⑥应与病理科联系好术中冷冻切片检查事宜,剖腹探查术中可能要做病理冷冻切片,以便决定手术方式及范围等。

【第二次查房】 (入院第8天)

住院医师 所有各项常规及特殊的检查均已完成。其中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CA125、CA199、癌胚抗原等检查指标结果均在正常范围。CT检查示:子宫前壁有一10cm×9cm×8cm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膀胱及肠管受压推移,周围淋巴结未见肿大,病人已3天无发热及阴道流血,分2次输入洗涤红细胞4U,现Hb为90g/L,昨天宫腔镜检查示“子宫腔充血,子宫内膜尚平整,子宫黏膜下肌瘤,合并坏死感染可能”。请主治医师提示下一步的处理。

主治医师 目前各项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均已完成,病人已经3天无发热,贫血已有改善,应尽快安排手术。

【后记】

病人于入院第10天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大如孕3个月,表面多结节状,子宫正前方有一11cm× 10cm×10cm大小的肿块,表面呈结节状,凹凸不平,质硬,血管丰富,充血严重,有一粗大血管与肠系膜血管连接,包块蒂粗2cm,连接于子宫前壁中央,双侧附件无明显异常,但双侧主韧带明显增厚,整个盆腔充血明显,呈慢性炎症改变。先分别钳夹切断包块蒂根部及与肠系膜血管连接的交通血管,取出肿块。检查肠系膜、肠道、肝、脾、横膈等未见异常。剖视肿物见切面呈结节状,部分呈蜂窝状,多个大小不等囊腔,最大者直径6cm,囊内充满咖啡样液体。切除物全部送冷冻切片检查,1小时后病理检查结果报告“子宫肌瘤坏死变性及大量白细胞浸润。符合子宫平滑肌瘤变性及合并感染”。告知病人家属,其家人要求保留子宫,故再剔除其余子宫肌瘤共6个,其中宫腔内黏膜下肌瘤直径5cm,也可见坏死感染表现。

【最后诊断】

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合并坏死变性及继发感染。

【述评及相关进展】

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是常见病,但浆膜下及黏膜下肌瘤同时合并变性坏死及继发感染则较少见,而由于长时间反复感染导致盆腔严重充血,肌瘤表面血管增生丰富,并与肠系膜血管连接形成交通则甚罕见。子宫肌瘤在发生变性坏死时就可能继发发热,合并感染将导致发热更加严重和持续,本例长期的盆腔腹腔炎症,以至形成粗大的交通血管,故症状逐步加重。包块切面呈多囊状,有的囊腔含陈旧性血液,可能是肌瘤坏死并出血,不要误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本例造成术前诊断困难的原因是,病人长期自我服药无记录,发病初期无检查及诊断,包块位于子宫前方,触诊与子宫关系不密切,容易与卵巢肿瘤混淆。本例肌瘤丰富的血供源于子宫动脉和肠系膜交通血管,故子宫肌瘤增大较快,以至中心坏死并继发感染,导致盆腔慢性炎症、黏膜下肌瘤继发感染。黏膜下肌瘤并感染是出现月经过多反复不规则出血、最终导致贫血的主要原因;患者子宫显著增大,多发肌瘤,合并感染等不利因素,本应该切除子宫,但考虑患者35岁,家属要求保留子宫,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但术后应积极使用抗生素及缩宫药,以免感染扩散,以后还要密切随诊,及时发现及处理复发子宫肌瘤。

(胡红波 陈 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