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穴位疗法:种类及治疗作用

穴位疗法:种类及治疗作用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体穴位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属于十四经的穴位,称为经穴;二类是十四经以外的穴位,称为奇穴;三类是部位不定,患病局部有压痛反应,用作治疗的地方,称为阿是穴。总之,经穴均具有近治作用,这是经穴作用的普遍性。经穴的这一治疗特性,使穴位治疗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和较高的安全性。②经穴间的相互配伍加减,可明显改变处方的治疗效应。可见,随着经穴配伍的变化,其治疗作用亦有不同,所以在医疗实践中应注意经穴的配伍处方。

穴位疗法:种类及治疗作用

穴位是体表与经络、脏腑相连通的点,是气血流注的地方。它是针灸或其他穴位疗法施术的部位。

人体穴位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属于十四经的穴位,称为经穴;二类是十四经以外的穴位,称为奇穴;三类是部位不定,患病局部有压痛反应,用作治疗的地方,称为阿是穴。

穴位(又称腧穴)分布在经络的体表循行线上,是经络之气输注的部位。穴位疗法就是通过刺激一定的腧穴,从而发挥相应经脉的作用,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激发其内在的抗病能力,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经穴治疗疾病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图1-1 十四经穴分布(正面)

图1-2 十四经穴分布(背面)

图1-3 十四经穴分布(侧面)(www.xing528.com)

1.近治作用 经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包括深层组织、器官所发生的病症。如百会、前顶诸穴位于巅顶,可治头顶疼痛、头晕目眩、神志昏迷;睛明、攒竹、承泣、四白诸穴位于眼区,可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青盲雀目;耳门、听宫、听会、翳风诸穴位于耳区,可治耳鸣、耳聋;天枢、水分、阴交诸穴位于脐周,可治绕脐腹痛、肠鸣泄泻;命门、肾俞、志室诸穴位于腰部,可治腰骶酸痛、遗精、阳痿;四肢部的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悬钟诸穴,可治疗半身不遂、风寒湿痹等。总之,经穴均具有近治作用,这是经穴作用的普遍性。一般头身部的经穴,以治疗头面、五官、脏腑等近部疾患为主,但某些经穴也可以兼治全身性疾患,如百会、水沟除了可治头痛外,还可治疗各种神志疾患。

图1-4 头部穴位

2.远治作用 经穴归属于那条经脉,这个经穴就能主治那条经脉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症,包括深层组织、器官的病症。如尺泽、太渊、列缺、鱼际诸穴,归属于手太阴肺经,可治肺脏疾患和本经所经过部位的疼痛、麻木、厥冷等;太冲、行间、大敦诸穴,归属于足厥阴肝经,可治肝脏疾患和疝气、癃闭、黄疸、胁痛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疼痛、麻木、厥冷等;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诸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可治脾脏疾患和泄泻、痢疾、腹痛、腹胀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疼痛、麻木、厥冷等;足三里、陷谷、内庭诸穴,归属于足阳明胃经,可治胃腑疾患和呕吐、呃逆、噎嗝、消化不良及本经所经过部位的疼痛、麻木、厥冷等;其他,如合谷治牙痛,后溪治项强、(后)头痛,上巨虚治泄泻、痢疾,照海治口干、咽痛,阳陵泉治胁肋疼痛,内关治心律失常等,都体现了经脉所经过点主治疾病的规律。

3.特殊作用 经穴的特殊作用是指针刺某些经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双重的良性调整作用。如针刺百会穴,在清气下陷时可升提清气,在肝阳上亢时可平肝潜阳;针刺天枢,泄泻之时可以止泻,而便秘之时又可通便;针刺内关,心动过速时可以减缓心率,心动过缓时又可加速心跳;针刺合谷,能解表发汗,又能固表止汗。

有的经穴还具有相对的特殊作用,如大椎穴能退热,至阴穴能矫正胎位,神门穴能安神,水沟穴可苏厥醒神等。经穴的这一治疗特性,使穴位治疗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和较高的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①在运用经穴的双重作用时,虚证要用补法,实证要用泻法,不可补泻反用。如补合谷、泻三阴交,可通经、解郁、行气、活血,用来治疗血滞经闭;反之,泻合谷、补三阴交,则可清热、健脾、安胎。前者为孕妇之所忌,后者又为安胎之要穴。因此,在医疗实践中,切不可将补泻反用。②经穴间的相互配伍加减,可明显改变处方的治疗效应。如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其性能能升、能降、能合,为理气之要穴,若配伍曲池,能清热、散风、活血、解肌,为理上焦之要法;如配伍三阴交,则可理气、活血、调经催产,为妇科之要方;若配内庭,可使清热、泻火、降逆、止呕、和胃效果增强;若配伍太冲,则具有平肝息风、通络止痛之功效。可见,随着经穴配伍的变化,其治疗作用亦有不同,所以在医疗实践中应注意经穴的配伍处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