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穴位针刺疗法-穴位疗法治百病的成果

穴位针刺疗法-穴位疗法治百病的成果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穴位针刺疗法,系指体针、毫针疗法,不包括头针、手针、足针、三棱针等疗法。临床可根据病人体型、疾病性质、针刺部位和治疗要求等不同情况,分别选用不同规格的毫针。一般先用左手拇、示两指夹起穴位皮肤,然后用右手将针刺入。肋间隙及肩胛脊柱缘的穴位,由于靠近心肺等内脏,不宜深刺。这时,应采取提插、捻转、变换针刺方向或停针“候气”,得气后再根据病情施以手法,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针刺疗法-穴位疗法治百病的成果

穴位针刺疗法,系指体针、毫针疗法,不包括头针、手针、足针、三棱针等疗法。

1.针具的选择和消毒

(1)针具的选择:毫针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针具,通常以不锈钢制成,分为针柄、针根、针身、针尖四部分。根据针身的直径和长度,使用最多的有下述几种规格:依直径分有:26号,28号,30号,32号;依长度分有:1寸,1.5寸,2寸,3寸,4寸,5寸。临床可根据病人体型、疾病性质、针刺部位和治疗要求等不同情况,分别选用不同规格的毫针。

使用前,要注意检查针具,如有针尖起毛或针身有伤痕等情况,要立即加以修理或剔除,以减轻扎针时病人的痛苦,防止折针事故的发生。

(2)针具的消毒:针具消毒一般用75%乙醇或1∶1000新洁尔灭液等浸泡,如传染病人用过的针具,应进行煮沸消毒或高压锅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2.进针的基本方法和深度

(1)常用的进针方法

①快速进针法:右手拇、示两指用干棉球夹住针身,露出针尖,迅速将针刺入皮下,然后用左手拇、示两指稳住针身,右手再边捻边插,将针送至适当深度。

②夹持进针法:适用于肌肉层较薄的穴位上扎针。一般先用左手拇、示两指夹起穴位皮肤,然后用右手将针刺入。

③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甲按在穴位上,右手将针紧贴左手拇指甲刺入皮下。适用于较短的毫针。

(2)针刺的角度:针刺时采用何种角度,应根据穴位的具体情况和治疗目的而定,常用的有直刺、斜刺、横刺三种:

①直刺:将针身与皮肤面呈90°角垂直刺入,大部分穴位均适用。

②斜刺:将针身与皮肤面呈45°角左右刺入,适用于肌肉层较薄部位,如骨骼凹陷处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垂直深刺的穴位,也可用于长针斜刺循经透穴,作为加强刺激的方法。

③横刺:将针身与皮肤面呈10°~20°角刺入,适用于肌肉层较薄而沿皮横刺的部位,以及某些疾病需要在皮下、肌肉层中间浅透或横刺者。

(3)针刺的深度:一般四肢部、腰骶部、腹部穴位均可适当深刺。肋间隙及肩胛脊柱缘的穴位,由于靠近心肺等内脏,不宜深刺。靠近脊柱两侧的穴位,则可以向脊柱侧斜刺。头面部肌肉较薄,宜斜刺或沿皮横刺。眼区穴位和哑门、风池、天突等穴,针刺时要特别注意掌握角度和深度。

3.针刺取穴处方的基本原则 针刺取穴处方的原则,同药物配伍一样,针对病情的需要,根据经络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精当、有效、方便”的一个穴位或几个穴位一起配伍使用。

(1)主穴选取的基本原则

①循经取穴:按照经络循行路线和所属脏腑,病在哪经就取哪经穴位。这个原则全身都适用,如心脏病取神门、内关、间使;脾胃病取足三里、合谷。也可以根据现代研究的神经节段分布路线取穴,如坐骨神经痛取环跳。

②局部取穴:在患病局部和周围部位选穴的方法。适用于各种病症,对炎症病变部位红肿疼痛、急性扭挫伤、肌肉麻痹萎软等,效果更好。如目赤肿痛取攒竹、承泣、睛明;踝部扭伤取压痛点或在肿胀周围取穴;腹泻取中脘、气海。

(2)配穴选穴的基本原则:在确定主穴以后,根据病情伴随症状,选取既能治疗伴随症状又能加强主穴作用的穴位作配伍。其原则是:

①表里相配:本经有病,取与本经互为表里的或与本经有关经脉的穴位。

②上下相配:取上肢和腰以上的穴位与在下肢和腰以下的穴位相配。

③前后相配:多用于脏腑病变,取与病变脏腑相对应的胸(腹)部和腰(背)部穴位。

④左右相配:同时选取左右两侧的同一个穴位。

4.针刺治病的常用手法 当对病人针刺到一定深度,医者即感到针下沉紧,病人也出现酸、麻、胀或触电感觉,这就叫做得气;反之为不得气。这时,应采取提插、捻转、变换针刺方向或停针“候气”,得气后再根据病情施以手法,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感的传导与穴位定位的准确以及医者的手法、病人的机体反应性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如欲针感上行,可使针尖稍向上偏斜,捻转进针;如欲针感下行,可使针尖稍向下偏斜,捻转进针。

针刺治病的常用手法有以下三种:

(1)强刺激:采用大幅度的提插、捻转或手持针柄做震颤动作,可达到强而持久刺激的目的,使病人有较强烈的酸、麻、胀或触电样感觉。此法多用于四肢部位、体格强壮的病人及急性疼痛、痉挛和急救的病人。(www.xing528.com)

(2)弱刺激:捻转、提插幅度小或不施捻转,使病人有轻度的酸、麻、胀感,为弱而短暂的刺激。此法多用于体弱及针感较敏感的病人。

(3)中刺激:介于强、弱刺激之间,捻转幅度中等,提插小,或以手指轻叩针柄,或以拇、示指轻持针柄做旋刮动作,由下而上,反复多次(刮针法)。此法适用于一般病症及一般部位。

上述三种手法,可根据病情灵活采用,即使对同一病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也应采用不同的手法,不能固定不变。一般在施手法后即可出针,不留针或只作短暂留针。但对剧痛、痉挛等情况,应适当留针。

5.帮助“得气”的三种手法

(1)弹法:弹,是用手指轻轻弹动针柄,针体微微摇动,促其气至。和弹法接近的还有摇动针柄、小幅度快速提插等法。

(2)循法:用手指在穴位附近沿经脉循行路线上下轻轻推按;或用手指敲震穴位周围。

(3)搜法:将针退到皮下,调整针刺角度,反复向前、后或左、右搜索进针。

6.针刺意外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1)晕针:病人一般在精神紧张、体质虚弱、饥饿劳累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晕针。因此,对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过分敏感以及对针刺有恐惧紧张的病人,应在做好思想工作、消除恐惧心理之后再针刺。而且,对初次接受治疗或体质衰弱的病人,最好不要用强刺激手法。待针刺一个阶段适应以后,可逐渐增大刺激量。另外,过饥、过劳、大汗、饱食之后,应休息到恢复正常的时候,方可施针。

①晕针的表现:进针后,病人出现头晕、心慌、胸部发紧、颜面苍白、出冷汗,甚至突然晕倒,严重的可致虚脱、抽搐。

②晕针的处理:当发现有晕针表现时,应迅速出针,让病人原地躺下,头部放低,安慰病人不要过分紧张。轻的饮些热开水,休息片刻,即可恢复正常;重的可针刺人中,如不醒可加刺内关、合谷、足三里,灸百会等穴,如仍不醒,可给予注射尼可刹杀(可拉明)或安钠咖等中枢兴奋药。

(2)气胸:针刺胸背部穴位过深,刺伤肺组织,使气体进入胸膜腔,可以造成气胸。也可能同时因肺组织损伤出血或刺伤胸内壁血管,血液进入胸膜腔,形成血胸,或血气胸合并存在。这是比较严重的合并症,应严加预防。

①气胸的表现:轻的可能无症状,一般表现为针后突然发生或短期内逐渐加重的胸痛胸闷、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或发绀;重的可有出冷汗、脉搏快、血压下降、休克等症状,此时大多数是血气胸合并存在,体检患侧胸的上部叩诊呈鼓音、下部呈现实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或消失,有条件时还可做X线透视。血胸的症状基本上与气胸相同。

②气胸的预防措施:凡胸背部穴位,不能针刺过深,进针以斜刺为宜。还要根据病人体质胖瘦的程度,确定针刺的深浅;针刺时病人不要转动体位或咳嗽。

③气胸的处理:轻的无需特殊处理,给予半卧位安静休息,避免深呼吸和咳嗽,气胸可逐渐吸收自愈。严重的要送医院治疗,给予排气。如有大量气体存在(严重呼吸困难和心脏受压)时,可用粗注射针头于患侧第二、三肋间锁骨中线或腋前线上刺入胸腔进行抽气,边抽气边观察病情变化,抽气量视病情而定,如症状明显好转,即可停抽。也可以在18号针头后端绷扎一橡皮指套,并在指套上剪一斜形小口,在患侧第二、三肋间腋中线上刺入胸腔,即可自行排气。如病情显著好转,可将针头拔出或暂将橡皮指套上的小口封闭,观察情况,再作处理。

(3)折针:针的质量不好,有裂痕锈损或经常高压消毒的针,容易发生折针。因此,在每日工作前后,要注意检查针的质量,尤要注意检查针根部位,发现有裂痕锈损的,不可再用。为了防止折针后难于取出,进针时不要把针体全部刺入体内。

遇到折针,应沉着处理,立即用左手将穴位周围皮肤肌肉捏紧,不使针体滑动,同时嘱病人不要变动体位,针体外露的,可用手指或镊子夹出来;针体外露不明显的,可用手指轻压针周围皮肤,使之外露,再夹出来;如全折在内,就要手术取出。

(4)弯针:进针用力过猛,病人体位变动,或肌肉收缩,都容易发生弯针。此时,切勿用力起针和捻转,应顺着针弯的方向慢慢拔出。

(5)滞针:所谓滞针,是指针刺后捻转不动或取不出来。多由于附近肌肉紧张或痉挛所造成。此时,不宜硬拔,可稍等片刻,或小幅度捻转,或轻轻揉按针周围皮肤,或在滞针周围再扎一针,然后出针。

(6)出血:针刺损伤较大血管,可致出血或血液流至皮下产生血肿。防止出血的方法是进针时,应避开血管,操作不要粗猛,出针不要太快,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如已发生血肿,早期可给予揉按,以助消散。出血停止后,可以热敷,以助吸收。如有内脏出血,应送医院紧急处理。

7.针刺疗法的其他注意事项 为了防止某些意外情况的发生,针刺治病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孕妇的下腹部穴位和肢体的某些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穴,一般应禁针。

(2)严重心脏病、严重出血性疾病以及过分敏感的病人,恶性肿瘤的局部,一般也应禁针。

(3)小儿病人一般应浅刺,不留针,针刺时要固定好体位。

(4)皮肤有瘢痕、溃烂的局部,应该禁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