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精读:圣贤同道,禹、稷、颜回之思

孟子精读:圣贤同道,禹、稷、颜回之思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髪缨冠〔2〕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髪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被,同“披”;髪,通“发”。缨冠,连帽缨带帽子一同套在头上。

孟子精读:圣贤同道,禹、稷、颜回之思

8.29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1〕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髪缨冠〔2〕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髪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注释】

〔1〕箪(dān):盛物件的小筐。〔2〕被髪(fà)缨冠:被髪,披散着头发。被,同“披”;髪,通“发”。缨冠,连帽缨带帽子一同套在头上。

【译文】

禹、后稷处在太平时代,三次路过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在乱世,居住在僻陋的巷子里,一个小竹筐装饭吃,一个瓢子舀水喝,别人忍受不了那种清苦,颜子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孔子称赞他。孟子说:“禹、后稷、颜回(遵循)同一个道理。禹一想到天下的人有淹在水里的,就觉得仿佛是自己使他们淹在水里似的;后稷一想到天下的人还有挨饿的,就觉得仿佛是自己使他们挨了饿似的,所以才那样急迫(地去拯救他们)。禹、后稷和颜回如果互换一下处境,也都会这样的。假设现在有同室的人打架,(为了)阻止他们,即使(匆忙得)披散着头发就戴上帽子去阻止,也是可以的。如果乡邻中有打架的,也披散着头发就戴上帽子去阻止,那就太糊涂了。(对这种事,)即使关起门来(不管它)也是可以的。”

8.30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1〕,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2〕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3〕,四不孝也;好勇斗很〔4〕,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5〕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6〕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www.xing528.com)

【注释】

〔1〕四支:即四肢。支,通“肢”。〔2〕从(zòng):通“纵”,放纵。〔3〕戮:羞辱。〔4〕很:通“狠”。〔5〕不相遇:合不来。〔6〕屏(bǐng):屏退,逐出。

【译文】

公都子说:“(齐国的)匡章,全国都说他不孝,您却同他交往,还对他很客气,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世俗所说的不孝,有五种情况:四肢懒惰,不顾父母的生活,这是一不孝;喜欢赌博喝酒,不顾父母的生活,是二不孝;贪图钱财,偏爱老婆孩子,不顾父母的生活,是三不孝;放纵于寻欢作乐,使父母蒙受羞辱,是四不孝;逞勇好斗,危及父母,是五不孝。章子在这五种不孝中犯有哪一种吗?章子是因为父子之间互相责求善行而不能相处在一块的。责求善行,这是朋友相处的原则;父子之间责求善行,却是大伤感情的事。章子难道不想有夫妻母子的团聚?只是因为得罪了父亲,不能亲近他,(不得已)把妻子儿女赶出了门,终身不要他们侍奉。他心里设想,不这么做,就是更大的罪过,这就是章子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