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中国传统婚俗,封建时代的真实婚姻现状

揭秘中国传统婚俗,封建时代的真实婚姻现状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封建时代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桎梏下,有些真正违背本人意愿的婚姻,新娘出嫁上轿是真正悲痛的哭,这已经不是礼俗范畴的“哭嫁”。一般的情况新娘上轿前哭嫁是体现离别的感情、和少女时光告别的感情,是喜事中的“哭”。新娘何时开始哭嫁各地不尽相同。当新娘拜别父母,由长兄抱起上花轿时,刹那间,母女都号啕大哭。

揭秘中国传统婚俗,封建时代的真实婚姻现状

迎亲的佳期临近的时候,女家常有欢喜的哭声,当迎亲的队伍在门外等候新娘上轿时,新娘穿戴整齐后一定哭泣着上轿,这就是“哭嫁”礼俗。封建时代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桎梏下,有些真正违背本人意愿的婚姻,新娘出嫁上轿是真正悲痛的哭,这已经不是礼俗范畴的“哭嫁”。一般的情况新娘上轿前哭嫁是体现离别的感情、和少女时光告别的感情,是喜事中的“哭”。

据《礼记·曾子问》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女子出嫁,离别娘家有依依不舍之苦,这确实是一种很复杂的感情,“三日不息烛”是全家亦悲亦喜的情感流露。当时是否有“哭嫁”的习俗不得而知。最迟到宋代这一习俗就已经形成了。宋人周去非著《岭外代答》记述了“哭嫁”习俗:“岭南嫁女之夕,新人盛饰庙坐,女伴亦盛饰夹辅之,迭相歌和,含情凄惋,各致殷勤,名曰‘送老’,言将别年少之伴,送之偕老也。”“凡送老皆在深夜,乡党男子群往观之。或于稠人中发歌以调女伴,女伴知其谓难,亦歌以答之,颇窃中其家之隐慝,往往以此致争,亦或以此心许。”这一记述是新娘临嫁前和女伴以含情凄惋的歌唱来表达别离之情,这和当地善歌的文化传统是相符的。有趣的是女伴或许还能在此找到情哥表露心愿,而不用“媒妁之言”了。

新娘何时开始哭嫁各地不尽相同。宋人周去非所说的两广一带,在迎亲吉日的前三天新娘就在床上啼哭,其“哭”的形式是含泪唱着哀歌,俗称“开叹情”。哭诉中骂起媒人和夫家来,词语无论怎样过激也没有人来指责,媒人和夫家也不能因此生气。尤其是当迎亲的花轿在门口等待时,哭骂声更激烈,直到媒人进来小心“赔不是”好言相劝,新娘才止住骂声,由娘家亲人背着上花轿,而此时的新娘仍在嘤嘤饮泣。

江苏、安徽一带新娘在出嫁前三天就和其母亲闭门不出,每天早晚母女对哭一场,俗称“哭发”。按当地习俗,女子在出嫁前越哭得厉害,今后的日子就越发,自己的日子发,娘家、婆家的日子也发。当新娘拜别父母,由长兄抱起上花轿时,刹那间,母女都号啕大哭。

浙江的一些地方在迎亲之日开始“哭嫁”,俗称“哭轿”。迎亲当天清早,新娘开始哭,新娘的母亲及其姐妹陪着新娘哭。新娘见到来贺喜的人就哭,但是有人劝哭,新娘即可止住哭声。当上花轿时,新娘小声哭泣,而新娘的母亲则大声哭唱,祝愿出嫁的女儿幸福平安。俗称“送女上轿”。(www.xing528.com)

有趣的是所有的地方都有一套哭嫁词,有人还会随机编词,上述宋人周去非描述岭南的哭嫁词就说:“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哭嫁词的内容基本都是痛离别,颂平安的感情表述,如江苏一带新娘的一首哭嫁词是:“女儿离家难回乡,只望父母都平安。兄嫂如有不是处,爹妈大肚多原谅。弟妹在家要听话,多为父母担斤量。等到年节团圆日,女儿回来看亲娘。”

归纳起来,“哭嫁”表达的大体是三层意思,其一是新娘对结束少女生活的无奈和对新生活的无数。其二是对离别娘家和少女时代伙伴的相思感情。其三是遵循习俗的形式表现,如“哭发”、“开叹情”等等。

“哭嫁”不仅南方有,北方也有。作为一种亦悲亦喜,有丰富感情色彩的礼俗,不仅广为人们所接受,也传承下来。其中也含有某种幽默的形式,北方城乡至今在迎娶新娘时,男方所带的礼物中,有一块带骨的生肉,称为“离娘肉”,作为女儿走了,留下骨肉的象征。虽说多少有点俗气,但含着生活化的影子。现代的婚礼中,新娘出嫁还有劝她哭一哭的风俗,于是出现了挂着喜悦的眼泪上轿车的情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