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易益卦损益之益-周易易读

周易益卦损益之益-周易易读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十五章益卦第四十二·损益之益益风雷益巽上震下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是《易经》六十四卦第四十二卦益卦的卦象、卦画和符号,而“益”是这一卦的名称。它们是相互、相连、相通的,都是围绕损益之道而展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论上卦六五还是本卦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就是说大自然给我们的助益不可以违背,遵守自然的规律,自然就会得益。

周易益卦损益之益-周易易读

第五十五章 益卦第四十二·损益之益

【原文】

益 风雷益 巽上震下

img160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

《象》曰:“或益之”,自外来也。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象》曰:“告公从”,以益志也。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象》曰:“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

【卦象意解】

img161”是《易经》六十四卦第四十二卦益卦的卦象、卦画和符号,而“益”是这一卦的名称。益卦上卦即外卦为巽风卦☴,下卦即内卦为震雷卦☳,所以益卦也称风雷益卦。

风上雷下,风啸雷响、雷震风急,因此益卦是一个风雷激荡、相助相益、相得益彰之象。

【卦辞意解】(www.xing528.com)

img162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作为损卦的姊妹卦,如果说损卦所讲的是为益而损、不损而益,那么益卦所讲的就是因损而益、不损而益。它们是相互、相连、相通的,都是围绕损益之道而展开。损卦重点是损下益上、重在益上,益卦重点是损上益下、重在益下,两者都讲究为益而损、损的目的是益而不仅仅是为损而损,两者也都提倡最好是不损而益。

把握好损益之道,尤其是领导者能从人民利益出发多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就能够带领大家“有攸往”、“涉大川”、勇往直前、干事创业

【爻辞意解】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大作”就是大事,也有人解作耕植稼穑之事。“利用为大作”,当百姓有大事的时候,或者当时令一到、百姓需要耕种的时候,给人民一助益,就会“元吉,无咎”、大为吉祥、永远无过。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

那个损卦六五的“十朋之龟”跑这儿来了。如前所述,如十朋之龟这样的宝物,是可遇不可求。其实它意味着是上苍的恩赐。上苍对人类最大的给予,是展示给人们宇宙运动变化的规律,能够掌握宇宙运动变化之道就是最大的财富。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论上卦六五还是本卦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就是说大自然给我们的助益不可以违背,遵守自然的规律,自然就会得益。应该顺势而为、而不是逆势而作,这样就会“永贞吉”、就会永远得益。

为了得到这个“十朋之龟”,我们要感谢上苍。为了感谢上苍给予人类的助益,“王用享于帝”,君王要祭祀上帝。“帝”,在上古时代是上帝的意思,是古人想像中宇宙万物的主宰,是宗教神话中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字汇》上讲,“帝,上帝,天之神也”。到了战国以后,才开始代指人间君主,《说文解字》上说,“帝,王天下之号也”。从“王用享于帝”看,我们也可以证明“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解析的正确。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凶事”,主要指天灾人祸。“益之用凶事,无咎”,当出现旱涝灾害以及家庭变故等凶事的时候,给人民以必要的帮助,这样是正确的。但是要“有孚”、要心诚,要“中行”、行为要中规中矩,而不是带有傲慢的施舍。还要“告公用圭”,要向大众公开地表示自己的虔诚。“圭”是古代贵族在正式场合见面时手中拿的圭版,是一种玉质的礼器。“告公用圭”的意思就是当给因天灾人祸的人民以助益的时候一定要心诚,是对“有孚中行”的更进一步的明确。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迁国”就是迁都、迁移国都。

商周时期,为了躲避水旱等自然灾害、躲避战争、缓和内外部矛盾以及寻找更好的发展条件等,都曾经进行过多次迁都。迁都是件天大的事情,所以所有上述出发点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使国家以及国家的民众受益。

所有要使国家以及民众受益的大事,必须“中行”,必须中规中矩,不可以胡来。比如你不可以仅仅是为了君王一个人的一时喜好而征伐,你不能够利用迁都的机会不顾人民死活而大造宫庭等。不仅仅要“中行”,还要“告公从”,还要告诉公众,说服大家信任、听从。

“利用为依迁国”,助益人民的事情一定要“中行,告公从”,比如迁移国都这种大事,就应该按照这个原则进行。《尚书》中有《盘庚》上、中、下三篇,讲的就是商朝的第二十位君王盘庚为了避免水患、抑制贵族奢侈的恶习想从位于今天山东曲阜的奄地迁往今属河南安阳的殷地前前后后的故事。当时盘庚所居的奄地,已经是商朝的第五个国都了,所以这次迁都,遭到了全国上下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的强烈反对,盘庚帝经过多次苦口婆心的劝说,才统一了大家的思想,最终实现了顺利迁都。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惠心”,惠民的诚心。有惠民的诚心就“有孚”,就能够得到人民的信任。如果所做的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能够得到人民的信任那就放心大胆地去做吧,“勿问元吉”,不要犹豫,也不要过多地考虑得失好坏,也不必去卜筮占问吉凶。“有孚惠我德”,得到人民的信任人民就能够回报我们的恩德,还担心有什么做不成的事情么?这也必然“勿问元吉”,不用问就知道大为吉祥了。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助益人民的事情,要持之以恒地去做,而不可“立心勿恒”,不可以一时心血来潮就做一点,哪天不高兴了就不做了。更不可以“莫益之,或击之”,不但不去做有益于人民的事,甚至有时还欺压百姓。“立心勿恒”、“莫益之,或击之”的结果必然“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