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仪与连横: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代表

张仪与连横: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代表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60章张仪与连横张仪徐夤荆楚南来又北归,分明舌在不应违。对于张仪的活动,虽然历来有不同评价,但认为他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重要代表则是没有争议的。在《战国策》中,张仪与苏秦是相对立的一纵一横,互相著文攻讦对方。张仪拜相后,积极为秦国谋划。第二年,魏国用张仪为相,企图连秦、韩而攻齐楚。张仪诳楚之后,又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往楚、韩、齐、赵,燕等国进行游说,使得五国连横事秦。

张仪与连横: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代表

第60章 张仪与连横

张 仪

徐夤

荆楚南来又北归,

分明舌在不应违。

怀王本是无心者,

笼得苍蝇却放飞。

徐夤(一作“寅”)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昭梦,福建莆田人。

【注释】

舌在不应违:张仪往来于秦楚之间,许给楚地却不兑现。

苍蝇:指张仪。(www.xing528.com)

徐夤这首诗,写的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张仪为拆散齐楚联盟而进行的外交活动,也对楚怀王本有机会杀死张仪却最终放过而感到遗憾。对于张仪的活动,虽然历来有不同评价,但认为他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重要代表则是没有争议的。

“合纵”与“连横”

纵横家是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也被后人列为诸子百家之一。“纵”,即“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齐、秦等强国的兼并;“横”,即“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也”,是强国为兼并而采取的手段。纵横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纵横家的鼻祖是鬼谷子,主要代表是主张“合纵”的苏秦和主张“连横”的张仪。在《战国策》中,张仪与苏秦是相对立的一纵一横,互相著文攻讦对方。后来司马迁受此影响,在《张仪列传中将张仪和苏秦列为同时之人,甚至还说在苏秦发迹后,张仪受苏秦激励而入秦,又记张仪卒在苏秦后,均与史实不符。据考证,应该是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和张仪同时的是公孙衍、惠施、陈轸等人。苏秦是张仪死后才在政坛上初露头角的。在纵横家中张仪显然是苏秦的前辈。《史记》记张仪的年代基本正确,而把苏秦的经历提早了约三十年。

张仪的早期活动

张仪是魏国贵族后裔,喜欢学习纵横之术。秦惠文君九年(公元前329年),张仪来到秦国,凭借出众的才智,被任为客卿,次年被任为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参预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张仪拜相后,积极为秦国谋划。他采用连横术迫使韩、魏太子来秦朝秦惠文王铸“半两”圜钱拜。又游说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国把上郡15县献给秦国。公元前325年,张仪又率军攻取魏国的陕县(今河南陕县)。这样,黄河天险为秦所占有。随着秦国威势的不断增长,张仪辅佐秦惠文君于同年称王,秦国国势日益强盛。秦惠文王更元二年(前323年),秦国为了对抗魏惠王的合纵政策,进而达到兼并魏国国土的目的,派张仪运用连横策略,与齐、楚大臣会于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以消除秦国东进的忧虑。

张仪从啮桑回到秦国后,被免去了相位。第二年,魏国用张仪为相,企图连秦、韩而攻齐楚。公元前319年,魏国人公孙衍受齐、楚、韩、赵、燕等国的支持,出任魏相,张仪被驱逐回秦。两年后,张仪再次出任秦相国。九年,秦惠文王接受司马错的建议,遣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兵伐蜀,取得胜利,旋即又灭巴、苴两国。这样秦国占据了富饶的天府之国,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拆散齐楚联盟

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公元前313年),秦惠王想攻伐齐国,但忧虑齐、楚结成联盟,便派张仪入楚游说楚怀王。张仪利诱楚怀王说,如果楚国断绝和齐国的关系,秦国“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听信此言,便与齐断绝关系,并派人入秦受地。没想到张仪却对楚使说:“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国的使臣返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一怒之下,兴兵攻打秦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兵大败楚军于丹阳(今豫西丹水之北),虏楚将屈丐等70多人,攻占了楚的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今陕西汉中东)。这样秦国的巴蜀与汉中连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也使秦国的疆土更加扩大,国力更加强盛。

张仪诳楚之后,又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前往楚、韩、齐、赵,燕等国进行游说,使得五国连横事秦。同一年,张仪因功封得五邑,封号为武信君。张仪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立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主要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使秦国的国威大张,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这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