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仪说秦王|战国策:秦王赞赏张仪,作品真伪存争议

张仪说秦王|战国策:秦王赞赏张仪,作品真伪存争议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旧题为张仪所作的说法因作品内容多为张仪死后之事已被学界否认。有人认为出自韩非子之手,因此文又见于《韩非子·初见秦》,但亦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此外还有作者为范雎、吕不韦等说法,并无证据。要之,作者应为秦昭王时的某位纵横家。文章针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先将合纵阵营的“三亡”形势与秦军的赏罚分明、英勇善战进行对比,接着又将秦国的军力国威与当下处境的困窘进行对比,从而提出谋臣皆不尽忠的观点。

张仪说秦王|战国策:秦王赞赏张仪,作品真伪存争议

导读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纵横家文章,但作者是谁历来备受争议。旧题为张仪所作的说法因作品内容多为张仪死后之事已被学界否认。有人认为出自韩非子之手,因此文又见于《韩非子·初见秦》,但亦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此外还有作者为范雎、吕不韦等说法,并无证据。要之,作者应为秦昭王时的某位纵横家。文章针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先将合纵阵营的“三亡”形势与秦军的赏罚分明、英勇善战进行对比,接着又将秦国的军力国威与当下处境的困窘进行对比,从而提出谋臣皆不尽忠的观点。然后从战争决定生死存亡的角度,以秦与楚、魏、赵的三次大战在大好形势下半途而废的事例对观点作具体阐述,从而深入分析秦国疲敝的原因,最后又以武王伐纣、赵襄子灭智的故事,从正面说明秦国具有一举击破合纵联盟、兼并天下的条件和气势。文章环环相扣,结构严谨,逻辑缜密,条理清晰,气势磅礴,纵横捭阖,极策士游说之能事。

张仪说秦王1曰:“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2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臣闻,天下阴燕阳魏3,连荆固齐4,收余韩5成从6,将西面以与秦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7不盈,囷仓8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白刃在前,斧质9在后,而皆去走不能死。非其百姓不能死也,其上不能杀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行,故民不死也。

注释

1张仪:战国著名纵横家,魏国人,曾任秦国、魏国相国,主张连横,成功瓦解苏秦合纵之战略。秦王:秦昭王,秦惠王之子,在位56年,其间任用范雎,远交近攻,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2审:疑作“当”,一说“悉”义,一说“谨慎”。3阴燕阳魏:此处指赵国为合纵长,北面结好燕国,南面结好魏国。阴,北面。阳,南面。4连荆固齐:联合楚国,结交齐国。荆,楚国。固,结。5余韩:此处指韩国已失去很多土地,故以“余韩”称之。6从:通“纵”。7府库:财货储藏之所。8囷(qūn)仓:粮仓。圆形的称“囷”,方形的称“仓”。9斧质:斧子与铁椹,古时刑具,杀人时将人置于铁椹上,以斧砍之。质,通“锧”。

译文

张仪游说秦昭王说:“我听说,不知道却信口开河是不明智的,知道却闭口不言是不忠诚的。作为人臣却不忠诚应当被处死,言语不谨慎也应当被处死。尽管这样,我愿意把我所听到的全部讲出来,希望大王裁定我的罪过。我听说,赵国北面结好燕国,南面结好魏国,联合楚国,结交齐国,收服残破的韩国建立了合纵战线,打算向西边与秦国为敌。我私下感到很可笑。世上有三种亡国的情况,然而这些国家都具备了,说的就是这个吧!我听说:‘用混乱的国家攻打安定的国家一定灭亡,用邪恶的国家攻打正直的国家一定灭亡,用违背道义的国家攻打顺从道义的国家一定灭亡。’如今这些国家仓库储藏的货财匮乏,粮仓空虚,发动他们全部的民众,扩充成号称上百万人的军队,明晃晃的刀剑在前面威胁,阴森森的斧钺在后面逼迫,然而都临阵脱逃,不能为国家赴死。这并非他们的百姓们不能为国捐躯,而是上面不能严格执法。承诺的奖赏并不兑现,制定的惩罚并不施行,奖赏和惩罚不能严格执行,所以百姓们不能以死报国。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1也。出其父母怀衽2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3,犯白刃,蹈煨炭4,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夫断死与断生也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也。一可以胜十,十可以胜百,百可以胜千,千可以胜万,万可以胜天下矣。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5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开地数千里,此甚大功也!然而甲兵顿6,士民病,蓄积索7,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注释

1事:治理。此处谓分别其有功无功,不混淆。2衽:衣襟。3顿足:跺脚。徒裼(xī):赤脚裸身。徒,赤脚。裼,袒露上身。4煨(wēi)炭:火炭。5与:举,攻取。6顿:劳顿,疲乏。7索:尽。

译文

“现在秦国发布命令,赏罚分明,有功无功分得很清楚。人们在父母的怀抱中成长,生来从没见过敌寇,听说国家打仗,就跺着脚赤膊上阵,迎着刀山,跳入火海,战死于前线的比比皆是。要知道战死沙场和苟且偷生是截然不同的,而老百姓甘愿以死报国,这是因为国君崇尚奋勇杀敌的缘故。一人能够战胜十人,十人能够战胜百人,百人能够战胜千人,千人能够战胜万人,万人能够战胜全天下人。现在秦国的疆土,取长补短,方圆几千里,精兵数百万,秦国政令严格,赏罚分明,地形优越,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比得上。凭这些条件来攻取天下,天下是不难被兼并的。由此可知秦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拓展疆域几千里,这是多么伟大的功绩啊!然而秦国兵马劳顿,百姓疲病,积蓄匮乏,田园荒芜,粮仓空虚,周边诸侯不服气,王霸之业并没有建立,这没有别的原因,是谋臣们都没有尽其忠诚罢了。

“臣敢言往昔。昔者齐南破荆1,中破宋2,西服秦3,北破燕4,中使韩、魏之君5,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巨坊,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胜而无齐6。故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掘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7,取洞庭8、五都9江南10。荆王亡走,东伏于陈11。当是之时,随荆以兵则荆可举,举荆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强齐、燕,中陵三晋。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荆人和,令荆人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庙,令帅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一矣。

注释

1南破荆:公元前301年,齐与秦在重丘击败楚国。2中破宋:公元前286年,齐灭宋。3西服秦:公元前298年,齐、魏、韩三国攻秦。4北破燕:公元前296年,齐国破燕军。5中使韩、魏之君:韩、魏两国支持齐国攻楚伐秦。6一战不胜而无齐: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联合秦、魏、韩、赵攻取齐国七十余城,破都城临淄,齐王逃走。7郢:楚国国都,在今湖北荆州。8洞庭:洞庭湖。9五都:即“五渚”,湘水、沅水、资水、澧水同注洞庭,北入长江,此地名五渚。10江南:楚国南部地区。此处主要指贵州地区。11陈:陈城,今河南淮阳

译文

“我大胆地谈谈过去的事。以前齐国南边击败了楚国,中部灭掉了宋国,西边制服了秦国,北边攻破了燕国,中部驱使韩、魏国君听从自己的指挥,土地广阔、军队强大,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诏令天下诸侯,清澈的济水和浑浊的黄河足以作为防线,长城和大堤足以作为要塞。齐国,是五战五胜的军事强国,但一次战争失败就亡国了。所以由此看来,战争决定着大国的生死存亡。况且我听说:‘砍树要挖根,不要与祸患为邻居,祸患才不会存在。’秦国和楚人作战,大败楚军,攻下楚国郢都,占领了洞庭、五渚、江南一带。楚王仓皇而逃,躲在东边的陈城里。这个时候,假如举兵穷追不舍,那么就可一举吞并楚国,吞并楚国,那么就可以占有它的百姓,利用它的土地。东边可以对抗齐国、燕国,中部可以进攻韩、赵、魏三国。如果这样就可以一举成就霸王之名,四邻的诸侯都来朝服。然而谋臣没有这样做,反而指挥军队撤退,与楚国讲和,使楚国能收回丢失的国土,聚集流亡的人民,重新建立社稷之主与宗庙,使它率领天下诸侯向西和秦国为敌,这也就失去了成为天下霸主的第一次机会。

“天下有比志1而军华下,大王以诈破之,兵至梁郭,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志绝,荆、赵之志绝则赵危,赵危而荆孤。东以强齐、燕,中陵三晋,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魏氏和,令魏氏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庙,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2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3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潞病4于内,伯王之名不成,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三矣。

注释

1比志:同心。2穰(ráng)侯:秦将魏冉,秦昭王的舅父,屡有战功,封邑于穰,故称“穰侯”。3两国:魏冉利用秦国军队开拓自己的封地,故讽言“两国”。4潞(lù)病:疲病困乏。潞,困羸。

译文(www.xing528.com)

“天下诸侯齐心协力,驻军在华阳城下,大王用奇谋击败他们,出兵到魏国都城大梁,围困大梁数十天,就可以攻下大梁;攻下大梁,魏国就被攻下;攻下魏国,那么楚、赵联合抗秦的计划就会瓦解;楚、赵联合抗秦的计划瓦解,那么赵国就危险了;赵国危险,楚国就孤立了。秦国向东可以对抗齐国、燕国,中部可以进攻韩、赵、魏三国,如果这样,就可以一举成就霸王的名声,四邻的诸侯都来朝服。然而谋臣没有这样做,反而指挥军队撤退,与魏国讲和,使魏国能收回丢失的国土,聚集流亡的人民,重新建立社稷之主与宗庙,这也就失去了成为天下霸主的第二次机会。以前穰侯治理秦国,用一国的兵力,却想成就两国的功业。因此士兵们常年在野外征战,国内民众疲敝困乏,霸王的名声不能树立,这也就失去了成为天下霸主的第三次机会。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之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上非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氓1,悉其士民,军于长平2之下,以争韩之上党3,大王以诈破之,拔武安4。当是时,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然则是邯郸5不守,拔邯郸,完6河间7,引军而去,西攻修武8,逾羊肠,降代9、上党。代三十六县,上党十七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民,皆秦之有也。代、上党不战而已为秦矣,东阳10、河外11不战而已反为齐矣,中山12、呼沱13以北不战而已为燕矣。然则是举赵则韩必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14魏、挟荆,以东弱齐、燕,决白马15之口以流魏氏,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大王拱手以须16,天下遍随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

注释

1氓(méng):古时指外来的人民。2长平:地名。赵邑。今山西高平西北。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大败赵将赵括,坑杀降卒四十余万于此。3上党:郡名。韩、赵两国各置一郡,后韩郡归赵。在今山西长治北边。4武安:地名。赵邑。在今河北邯郸西部。5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6完:净尽,没有剩余。7河间:位于漳水和黄河之间,赵国东部地区。8修武:地名。赵邑。在今河南修武东。9代:赵郡名。在今山西省东北部。10东阳:赵地。在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11河外:清河以东,在今河北清河、山东武城一带。12中山:国名。在今河北定州、唐县一带,最终为赵所灭。13呼沱:即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繁峙,经河北省,流入古漳水。14蠹:害,指侵犯。15白马: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滑县东。16须:等待。

译文

“赵国,处于燕、齐、秦、魏四国的中间,各国人民都杂居在那里。那里的百姓轻浮难治,国家号令不严,赏罚无信,地形不利,国君又不能充分发挥百姓的力量,本来就有亡国的形势了,又不关心他的百姓,却发动全国的军民驻守在长平城下,来争夺韩国的上党,大王用计谋击败它,攻下武安。这个时候,赵国君臣上下不相亲近,官吏和百姓互不信任,既然这样邯郸必不能坚守,一旦攻下邯郸,全部吞并河间,接着带领军队离开,向西攻取修武,穿越羊肠险塞,降服代郡和上党郡。代郡有三十六个县,上党郡有十七个县,不动用一兵甲,不伤害一百姓,便全归秦国所有。代郡、上党郡不需战争就为秦国所有,东阳、河外不需战争就为齐国所有,中山、呼沱以北不需战争就为燕国所有。既然这样,一旦攻下赵国,那么韩国必然灭亡;韩国灭亡,那么楚国、魏国就不能独存;楚国、魏国不能独存,那么就可以一举破坏韩国、侵蚀魏国、挟持楚国,向东削弱齐国和燕国,掘开白马渡口,水淹魏国,一举而灭掉韩、赵、魏三国,合纵联盟就失败了。大王只需拱手等待,天下诸侯便相继臣服,称霸天下的名声就树立起来了。

“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赵氏为和。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伯王之业也,曾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之拙也。且夫赵当亡不亡,秦当伯不伯,天下固量秦之谋臣一矣。乃复悉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弩,战栗而却,天下固量秦力二矣。军乃引退,并于李1下,大王又并军而致与战,非能厚胜之也,又交罢却,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2吾兵力。由是观之,臣以天下之从岂其难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比志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注释

1李:即李城,赵邑。今河南温县东。2极:衡量。

译文

“然而谋臣没有这样做,反而带兵撤退,与赵国讲和。凭大王的贤明,秦军的强大,可以成就霸王的功业了,竟然不能成功,反而被即将灭亡的赵国欺负,这是谋臣的愚笨造成的。况且赵国该灭亡却没有灭亡,秦国该称霸却没能称霸,天下诸侯已经看透了秦国的谋臣,此其一。秦国又率领全部的兵力攻打邯郸,没有攻下,丢弃盔甲兵器,吓得浑身发抖,狼狈退却,天下诸侯已经看透了秦军的实力,此其二。秦军于是退却,集合在李城下,大王又合军极力与之战,未能大获全胜,又使军队疲敝而退却,天下诸侯已经摸清了秦军实力,此其三。诸侯们对内看透了我们的谋臣,对外摸清了我们的军队实力。由此看来,我认为诸侯各国组成合纵战线就不难了。现在秦国国内军队困乏,百姓疲病,蓄积用尽,田地荒芜,粮仓空虚;而国外诸侯联合抗秦的决心非常坚固。希望大王考虑这些情况。

“且臣闻之,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帅天下将甲百万,左饮于淇谷1,右饮于洹水2,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为难。武王将素甲3三千领,战一日,破纣之国,禽4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智伯5帅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6于晋阳7,决水灌之,三年,城且拔矣。襄主错龟8、数策9、占兆10,以视利害,何国可降,而使张孟谈11,于是潜行而出,反智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智伯之国,禽其身,以成襄子之功。今秦地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国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

注释

1淇谷:即淇水,发源于山西,流经河南,南流入卫河。2洹(huán)水:发源于今河南林州,流经安阳内黄,入卫河。3素甲:白甲。武王伐纣时,还在为父亲文王服丧,故士卒身穿素甲。4禽:通“擒”。5智伯:姓荀,名瑶,晋卿,封地为智。晋卿之中,实力最强。公元前455年,智伯向韩、赵、魏索地,赵氏未给,智伯率韩、魏伐赵。后韩、赵、魏联合灭智,瓜分其地。6赵襄主:赵襄子,晋卿。7晋阳:地名。赵邑。今山西太原。8错龟:设置龟甲占卜。9数策:数蓍(shī)草的数目进行占卜。策,古代卜筮用的蓍草。10占兆:在龟壳上钻孔,用火灼烧,察看裂纹以占吉凶。兆,裂纹的形状。11张孟谈:人名。赵襄子的谋臣。

译文

“况且我听说,战战兢兢,一天比一天小心。如果能小心地遵循这个道理,就可以得到天下了。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商纣王为天子时,率领天下将士有百万之众,队伍左边在淇水饮马,右边在洹水饮马,淇水喝光,洹水断流,用这支军队与周武王对抗。周武王率领身穿素甲的三千名将士,在甲子日一战,就攻破了商纣王的国都,擒获了他,占据了他的国土,拥有了他的百姓,天下没有谁同情他。智伯率领智、韩、魏三家的军队,在晋阳攻打赵襄子,挖开晋水冲灌晋阳,战争持续三年,城将要攻破。赵襄子设置龟甲,数蓍草,观察龟裂纹理,来察看吉凶,看哪一方可以争取,并派张孟谈悄悄出城,离间了智伯的盟约,获得韩、魏两家的军队支持,来攻打智伯的领地,将其擒住,成就了赵襄子的功业。现在秦国的土地,取长补短,方圆数千里,精兵数百万,秦国号令严明,赏罚分明,地形便利,天下诸侯没有哪个能比得上。以这些条件和天下诸侯争雄,天下诸侯可以为秦所兼并。

“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一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为王谋不忠者。”

译文

“我冒死希望面见大王,陈述如何一举击败诸侯合纵联盟,灭亡赵、韩,臣服楚、魏,使齐、燕亲附,以树立霸王的声名,让四邻诸侯来朝拜秦国的方法。大王试着听听我的建议,一举而不能击破诸侯合纵联盟,赵国不攻克,韩国不灭亡,楚、魏不臣服,齐、燕不亲附,霸王的声名不能树立,四邻的诸侯不来朝拜,大王斩了我在全国示众,来警示那些为大王谋划而不尽忠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