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农村:城乡协调发展的区域模式

我国农村:城乡协调发展的区域模式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和农村是两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自然、文化等空间形态综合体,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从农村社会学角度来看,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Sandeison认为,“农村社会是指一处的居民,居住在一个农业面积上,他们的各种共同生活和事业,都聚集到一个中心点上去合作”。美国社会学家帕尔认为:“一个农村社会,可称作一个农业区域的人群,其大小与单位,能使其居民充分从事团体合作的活动。”

我国农村:城乡协调发展的区域模式

农村(乡村),是对应于城市的称谓,具有区别于城市的诸多特征。《辞源》中对“农村”的解释是“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综合体”。城市和农村是两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自然、文化等空间形态综合体,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

从农村社会学角度来看,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Sandeison认为,“农村社会是指一处的居民,居住在一个农业面积上,他们的各种共同生活和事业,都聚集到一个中心点上去合作”。美国社会学家Gillette称农村社会是“一部分人居住在人口密度最低,面积最广的区域,从共同兴趣、工作和生活方式上,发生一种同类意识,他们在一种或多种事业上有共同兴趣,因此互相交通,彼此合作,他们的兴趣或在一处,或在多处,他们的主要实业就是农业收获,他们的社会组织和反应比较少而简,大多为空间和生产方式所支配,他们的主要社会单位是家庭”。美国社会学家帕尔(Burr)认为:“一个农村社会,可称作一个农业区域的人群,其大小与单位,能使其居民充分从事团体合作的活动。”(www.xing528.com)

地理学中的乡村地理学在我国发展比较薄弱,一些基本概念相对模糊,农村的内涵有多重角度,包括职业的、生态的、社会文化的,农村整体发展具有动态性演变、各组成要素的不整合性、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相对性[14]。城乡之间的本质区别是集聚程度不同,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主要产业不同,农村主要产业是农业,特征是土地集约,农业生产(尤其种植业)有较强的分散性,城市主要产业是工商业,资本或劳动力集约型,对土地依赖性较弱;第二,信息流通程度不同,农业生产相对城市工商业更加分散化,导致农村居民间信息传递数量少,且方式单一,因此农村市场化提高往往慢于城市;第三,文化差异,由于城市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得以实现,城市较高的市场化水平使得城市居民在信息上具有优势,也使城市居民有更多机会接触先进文化,而农村文化较为传统和保守,尤其是企业家精神的缺乏会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当然,城乡间的差异有其必然性,城乡间的各种差距并不能代表城乡间本质区别,差距只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