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导论

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导论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价值导向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基于历史课之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中贯彻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是题中应有之义。学界对价值的定义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从经济学角度将价值定义为客体对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强调物对人的有用性,可称之为效用主义价值观。就“纲要”课而言,其价值引导的内涵又有其自身特点。

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导论

第四章 价值导向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基于历史课之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中贯彻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是题中应有之义。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需要对价值、价值观念、价值导向等基本概念加以界定。学界对价值的定义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从经济学角度将价值定义为客体对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强调物对人的有用性,可称之为效用主义价值观。另一类从哲学的角度将价值定义为人的自由,可称之为非理性主义价值观。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定义大体上沿袭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效用主义价值观的论述,以“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客体对主体的满足”、“客体对主体的肯定及效应”等来规定价值概念[1]。还有论者对价值概念作了更详细的界定,认为价值是主体需要在客体功能属性上的对象化反映。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一方面是主体有需要,另一方面是客体有可以满足主体需要的相应功能。在价值关系中,主体的需要决定价值的根本和主导,而客体的功能属性是价值的基础[2]。价值体现的是人们的需要和追求,而人们有关需要和追求在观念上的反映就是价值观念,这些观念的系统化或体系化就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主导人类和人的行为的灵魂,它对人的行为具有定向作用。(www.xing528.com)

社会价值的导向是使人们掌握社会主导的价值体系,进而使人们的行为向社会主导的价值体系方向发展[3]。人的社会化需要价值导向,任何社会对人的社会化无外乎三个方面:生存生活的技能训练,社会规范体系的传输和养成,社会价值体系的导向。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价值追求是多元的,一方面社会具有多元选择的空间,另一方面,社会个体出于各自的原因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追求,这是社会价值多元的直接原因。为了使多元的价值不影响社会的整体运行和发展,社会必须有主导的价值体系,并给以相应的合理性与合道德性的论证,从而对教育对象实现价值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学生实现价值引导的重要抓手。就“纲要”课而言,其价值引导的内涵又有其自身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