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老失势与儒家主导:《道教简史》探索

黄老失势与儒家主导:《道教简史》探索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司马迁所述,申子、韩非都是归本黄老的人物。第二年,丞相、太尉等因为要兴儒术遭到太皇太后的严厉打压。而经过和董仲舒的三篇对策,他确定了独尊儒术的政策。这些儒者,对以后独尊儒术政策的顺利施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治国需要讲仁义礼智,黄老术也承认这一点。但儒术获得尊崇以后,儒者却不必向黄老学者请教,于是宣布儒术独尊,百家言一律罢除。

黄老失势与儒家主导:《道教简史》探索

历史的进程和人生的旅程一样,依设想逐步前进的是极其罕见的,往往是一些事件的发生促使人们做出或大或小的改变。特别是重大事件,往往是促使历史进程发生改变的直接原因。在汉代,促使历史进程发生改变的重大事件,就是景帝时代的七国之乱。

贾谊看来,黄老无为之治的最大隐患就是上下尊卑的等级不分明,居下位者容易滋长犯上作乱的野心。在黄老之治如日中天,执政的元老旧臣又要保护自己既得利益的时候,贾谊的呼声只能被当做惹是生非的祸端。但是,不久以后发生的七国之乱证明了贾谊当初的担心是正确的,要求改变黄老统治的意见在暗中酝酿。表现出来的事件,有辕固生和窦太后的直接冲突: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史记·儒林列传》)

在这次事件中,景帝显然偏袒辕固,至少是给予了极大同情。从上文所引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看来,景帝施行黄老术而不改变,不一定是出自本心。但是太后健在,他无法做出改变。

往上追溯,孝文帝是否是心甘情愿地实行黄老术,也可加以讨论。刘邦统一天下以后,“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道刘邦厌恶这种无礼行为,遂向刘邦建议制礼。礼成,“竟朝置酒,无敢讙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史记·叔孙通传》)汉文帝也是皇帝,他怎会不愿使上下有序,尊卑有礼?他对贾谊的破格提拔,就表明了他的思想倾向。但是,他是被人拥戴才做了皇帝的。而在他从代地入京之前,拥戴他的臣子就先废杀了吕后所立的少帝。也就是说,如果他违背这些臣子的意愿,其后果也令人担忧。他的无为,其实质首先是因循旧章,对内对外都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对匈奴,实行和亲;吴王托病不朝,他赐以几杖;甚至张武等人受贿,他反而赐以金钱,让张等自愧。只有在不得已时,才给有罪者以处罚。自己的生活极其节俭,行事处处小心谨慎。从历史进程来说,汉初行黄老是一种必然,但从皇帝个人来讲,则未必没有被迫的成分。

武帝即位伊始(前141),即下令罢除那些“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者。依司马迁所述,申子、韩非都是归本黄老的人物。同时,“议立明堂。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汉书·武帝本纪》)立明堂是儒教提倡的致太平的重要措施,鲁申公则是以治《诗经》闻名的鲁国儒者。第二年,丞相太尉等因为要兴儒术遭到太皇太后的严厉打压。第五年,汉武帝又置五经博士,开始了兴儒术运动。第六年,太皇太后死。次年,汉武帝立即下令郡国举孝廉。于是公孙弘董仲舒等一批儒者得以脱颖而出。而经过和董仲舒的三篇对策,他确定了独尊儒术的政策。(www.xing528.com)

秦建国,虽然不用儒术,但许多儒生还可做国家的博士以备顾问秦始皇坑儒四百六十人,说明当初有这四百六十位儒者在秦朝朝廷做官。而坑儒以后,儒者并没有从秦朝朝廷上绝迹。“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即反……”(《史记·叔孙通传》)据此,二世时至少还有三十多名儒生为秦朝博士等,被称为汉代儒宗的叔孙通,就是这三十余人之一。

叔孙通降汉以后,“从儒生弟子百余人”。后来因为要制礼,“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礼成,高帝大悦。“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史记·叔孙通传》)这百余名儒生都在汉朝朝廷上谋得了职位。

据司马迁所说,“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到了秦朝,贬绌儒术,“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这种传统,一直没有间断:“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声不绝”,以致叔孙通制礼,可以从鲁国征得三十余名儒者。汉朝建立以后,儒者们的事业有所恢复和发展:“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汉文帝时,曾经任用了一些儒生做官:“孝文时颇征用。”景帝时情况有所变化:“及至孝景,不任儒者……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史记·儒林列传》)据此,则所谓景帝不任儒者,只是不用儒者为官,而儒者仍然作为博士待问。那下圈刺豕的辕固生当是这样的博士之一。这些儒者,对以后独尊儒术政策的顺利施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汉武帝即位之初,首倡复兴儒术而被太皇太后逼迫自杀的王臧、赵绾,都是鲁国《诗经》专家申公的弟子。

治国需要讲仁义礼智,黄老术也承认这一点。但懂得仁义礼智的,主要是儒生。所谓仁义礼智,实际上就是当时获得共识的由黄帝开始创立的一整套治国之道。然而老子却几乎只能讲清静无为。至于建设国家的各种制度、礼仪、法令,老子既然贬斥它们,自然也就不会对它们有所研究。然而这是自古以来的统治经验,是治国绝对需要的。而懂得它们的多数是儒生,国家要用这套法令制度,几乎只能起用儒生。随着国家对它们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独尊儒术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了。

在黄老统治时期,治国需要仁义,而黄老学者又少有人懂,所以用儒者为博士以备顾问是在所难免。但儒术获得尊崇以后,儒者却不必向黄老学者请教,于是宣布儒术独尊,百家言一律罢除。这样一来,朝廷上就没有了黄老学者的立足之地。这一历史事实非常重要,它将使我们明白,此后黄老学者要求恢复黄老之治,是无论如何不会成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