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平经中的黄老特征-道教简史

太平经中的黄老特征-道教简史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平经》把天,即上帝作为它的至上神,以顺从天意为行动的基本原则,并且认为违背天意将会遭到天的惩罚。在这个问题上,《太平经》和汉代的儒教没有原则性不同。《太平经》满布类似的词句。《太平经》把“道德”说成是天心、天意,认为人君行道德就合天地之心,可使天地作出反应,充分表明了它的黄老特征。黄老提倡道德,却不反对仁义,不反儒道,这也在《太平经》中鲜明地体现了出来。

太平经中的黄老特征-道教简史

《太平经》就是《太平清领书》,张角“颇有其书”,应是张角太平道的指导思想。

《太平经》把天,即上帝作为它的至上神,以顺从天意为行动的基本原则,并且认为违背天意将会遭到天的惩罚。天惩罚的方式,一般是降下灾异。在这个问题上,《太平经》和汉代的儒教没有原则性不同。现在我们以王明《太平经合校》(3)为据,来介绍《太平经》的内容:

故顺天地者,其治长久。(页11)

守一者,天神助之。(页13)

帝王得天之力,举事有福……百神自言为天吏为天使,群精为地吏为地使,百鬼为中和使。此三者,阴阳中和之使也。助天地为理,共兴利帝王。(页15)

王者行道,天地喜悦;失道,天地为灾异。(页17)

帝王,天之子也;皇后,地之子也,是天地第一神气也。(页21)

然吾始学之时,同问于师,非一人也。久久道成德就,乃得上与天合意,乃后知天所欲言。天使太阳之精神来告吾,使吾语,故吾者乃以天为师。虽喻真人,向天不欲言,吾不敢妄出此说,天必诛吾……吾敬受此书于天……(页70)

不得天心,不得天意,为无功于天上。(页74)

吾甚畏天,不敢有所隐,恐身得灾。(页116)

吾书即天心也。(页129)

……

《太平经》满布类似的词句。这些思想和汉初的《黄老帛书》没有根本差别。其中“天使太阳之精神来告吾”,当是甘忠可所说的“天使赤精子下教我此道”。赤精,当是太阳之精。《太平经》还说:

过无大小,天皆知之……天使人为善,故生之,而反为恶,故使主恶之鬼久随之不解……欲望天报,当自责,恳恻垂泪而行。言我蒙恩得为人,与万物绝殊,天使有异,能言能语,见好丑,知善恶可不之事,当自详慎,所言反天辞,令不奉顺,是为大逆不道之人,天安从得久与从事乎?(页527—528)

这当是史书中所说“首过”、“思过”、“服罪”的根据。因此把他们称为“鬼道”,可能是对其教义的无知,更可能是有意的贬抑。实际上,在他们的教义中,主恶之鬼神乃是受天的派遣,他们最高的信仰乃是天或上帝。因此,他们的忏悔对象乃是上帝。这一点在后世被严重歪曲了。

天师,乃是天命之师,负有传达天意的责任,是人神的中介。其任务是协助帝王进行统治。有时也说天师是天人之师,这并没有改变天师的性质。因为人间帝王死后上天做上帝的观念,还未能完全从人们的观念中消除:

君臣者,治其乱,圣人师弟子主通天教,助帝王化天下……(页44)

师者,正谓皇天神人师也。(页64)

今天师命乃在天,北极紫宫。(页81)

(天师:)今既为天语,不与子让也。(页82)

今谨已敬受师说天之教敕……(页114)

治当得天心……故天使吾具言之。(页151)

天治者,其臣老,君乃父事其臣,师事其臣也;夫臣乃卑,何故师父事之乎哉?但其位者卑下,道德者尊重,师父事之者,乃事其道德。(页196)

是故古今神、真、圣人为天使,受天心,主当为天地谈话。(页200)

夫师,开蒙为道之端。君父及师,天下命门,能敬此三人,道乃大陈。(页403)

是故上三皇乃师事臣如父也。时臣各怀真道要德,无巧伪文猾人。故其时臣智悉过其君,能为帝王师。其教若父,故师父事之,是则道德过其君之则也,故能使其君安坐垂拱而无忧。(页435)

天师,或曰圣人、神人、真人,是天的使者。他们传达天心天意,使帝王们按其行事,这一点和儒教没有根本区别。其不同之处在于,儒教的天,是行仁义礼智的天。人能修饬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就能受到天的佑护(见:董仲舒《贤良对策》,载《汉书·董仲舒传》);而黄老道教的天心天意,其内容乃是“道德”:

是以古者上君以道德仁治服人也,不以文刑杀伤服人也。(页32)

古者三皇上圣人胜人,乃以至道与德治人。(页143)

欲得天地心者,乃行道与德也。(页144)(www.xing528.com)

合于天心,事入道德仁善而已。行要当合天地之心,不以浮华言事。(页160)

欲知吾道大效,付贤明道德之君,使其按用之,立与天地乃响应。(页211)

是故古者圣贤常尚道德文,常投于上善处,而兵革战备投于下处。(页231)

(真人再拜言:)今天师为太平之气出授道德,以兴无上之皇。上有好道德之君,乃下及愚贱小民,其为恩乃洞于六合,洽于八极,无不包裹。(页281)

帝王行道德,兴盛,日大明;少道德,少明。皇后行道德,月大光明;少道德,少光明。众贤行道德,星历大耀;少道德,少耀。四根俱行道德,天下安宁。……今得天师书,道德以往付谨民,使谨民使归上有大仁道德之君,可以平天下之理而长安身。(页303)

……

道德,是对先秦老子思想的概括说法,就像仁义是对孔子思想的概括一样。尚道德也是汉初黄老的基本特征。《太平经》把“道德”说成是天心、天意,认为人君行道德就合天地之心,可使天地作出反应,充分表明了它的黄老特征。在顺天地、法五行等问题上,它和儒教一样,都是从传统宗教中脱胎而出,并带有传统的鲜明印记。

但是黄老又不仅是先秦的老子。黄老提倡道德,却不反对仁义,不反儒道,这也在《太平经》中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其证据就是在“道德”之后,经常加上“仁善”一类概念。由于当时的形势,黄老还没有一个专有概念去称呼自己的学者,他们还只能借用儒教的概念,认为能行道德之治的,乃是真正的儒者,简称“大儒”或“贤儒”:

子详思吾书,大贤自来,共辅助帝王之治……得行吾书,天地更明,日月列星皆重光……贤儒悉出,不复蔽藏。(页128)

大儒穴处之士,义不远万里,往诣帝王,炫卖道德……(页331)

贤儒集策,天道毕也。(页346)

天下贤儒尽悉乐往辅其君,为不闭藏。(页416)

……

当然,这不仅是个名词概念问题,也是黄老对儒教之善的采纳。

讲道德,其最高原则当然是道。道是黄老和儒教都尊崇的最高原则。不同的是,儒教之道,是仁义礼乐之道:“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董仲舒《天人三策》);黄老之道,乃是清静无为自然之道。上引“前古神人……以道自然无为自治”,是对《太平经》所说道德之道的明确说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太平经抄·壬部》有:

天畏道,道畏自然……道畏自然者,天道不因自然,则不可成也……天道助弱……夫弱者,道之用也;寡者,道之要也。

这样的道,就是老子之道,也是黄老之道。第一百零三卷是《虚无无为自然图道毕成诫》,先论“虚无者”,“与道居”;次论“无为者,无不为也,乃与道连”,说“出婴儿前,入无间也”,“入无为之术,身可完也”,“天道无有亲,归仁贤也”;最后论“自然之法,乃与道连,守之有吉,失之则患”,“天地之性,独贵自然”,“道兴无为,虚无自然”。对道的这些描述,充分说明,《太平经》要行之道,就是老子或黄老之道。

我们已经论证过,老子之道,就是天道;黄老之道,更是天道。《太平经》之道,也是天道:

道者,乃天所按行也。(页32)

为子言,事当无反天道。(页38)

君道不行,此皆兴阴过阳,天道所恶,致此灾咎。(页53)

其后世学人之师,皆多绝匿其真要道之文,以浮华传学,违失天道之要义。(页55)

能大顺行吾书,即天道也。(页68)

天道无亲无疏,付与善人。(页682)

……

道,或称天道,目的首先是治国:

吾道乃为理天地,安帝王。(页423)

所谓“理天地”,其手段是搞好政治。国家治理得好,上帝高兴,就会风调雨顺,这就是“理天地”的途径和基本原则。说到底,也还是辅佐帝王,把国家治理好。这是黄老之道的基本特征,也是班固道家归为“君人南面之术”的基本原因。

张角、张修、张鲁,都抱有“理天地,安帝王”的理想,所以他们也仅仅自称为师。曾有人要尊张鲁为王,但张鲁到底还是采纳部下的意见,没有称王,这是他能够被曹操顺利接纳,一家数人封侯的重要原因。要使天地理、帝王安,就必须把国家治理好。国家长治久安的标志,无非是社会安定,人民富足长寿。然而历史没有让张角等人去实现治好国家的理想,他们无法凭自己的努力使社会安定,人民富足,他们所能做的,只剩下了长寿一项。这是道教后来转向以长生为主要目标的根本原因。不过,这是后话。我们现在要看看在独尊儒术之后,其他黄老学者的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