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鲸类自杀之谜-科普知识百科全书:海洋知识篇(上)

鲸类自杀之谜-科普知识百科全书:海洋知识篇(上)

时间:2024-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看来,“天派”和“地派”意见分歧很大,有待于科学家们去探讨,从而尽早解开这个谜。萤火虫能够控制自身的光亮度,并以此作为雄雌之间的联系信号。有时,这些微小的有机体所带的颜色很浓,甚至因此改变了海水的颜色,导致“红潮”,一些海域的鱼类成百万地被杀死。毫无疑问,他观察到了那个海域的“火虫”,这是在每年特定的时间内才出现的游动单细胞生物群。

鲸类自杀之谜-科普知识百科全书:海洋知识篇(上)

海洋之谜

海水的来源之谜

地球上的海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很早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海水是地球本身就有的。当地球从原始太阳星云中凝聚出来时,便携带有这部分水。起初它们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在于矿物和岩石之中。这种“初生水”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无法立足,因为人们对这种所谓的“初生水”进行同位素研究时,发现它们是由与地面水十分相似的同位素组成的,这就证明了它们只不过是渗透入地下然后又重新循环到地表的地面水。

那么,地球上的水到底从哪里来的呢?许多研究者认为,是从天上来的,来自坠落的冰陨石

美国科学家弗兰克最先发现冰陨石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向地球袭击。他在研究1981至1986年间从人造卫星发射回的数千张地球大气层的辐射图时,发现上面总是有一些小黑点,每个小黑点存在时间有两三分钟。他认为这些小黑点便是由一些撞入地球的冰球造成的,是它们融化成水蒸气留下的阴影。根据这些小黑点的大小和出现的频率,他推测每分钟大约有20颗冰球坠落在地球上,冰球的平均直径为10米左右,每颗可融化成100吨水。也就是说地球1年可以从这种冰球获得10亿吨水。由于地球至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所以地球可以从冰球中获得460亿亿吨水。也就是说地球上全部水是145亿亿吨的3倍。据此他断定,现在覆盖地球表面3/4的水,都是由冰球融化而来的。他还推测,千百万年以后,由于冰球的不断坠落,海洋的面积将会扩大,海水将会增加。

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坚信水是地球固有的。他们指出,虽然有证据表明火山蒸汽与热泉水主要来自地面水的循环,但要排除其中可能混有少量真正“初生水”的说法,根据计算,如果过去地球的水汽释放量一直与现在火山活动时所释放出来的水汽总量相同,那么几十亿年来的累计总量是现在地球大气和海洋总体积的100倍。所以他们认为,火山蒸汽与热泉水中99%是不断循环的水,1%是来自地幔的“初生水”,而正是这部分水构成了海水的真正来源。

看来,“天派”和“地派”意见分歧很大,有待于科学家们去探讨,从而尽早解开这个谜。

海水为什么会是咸的

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它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咸?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没有一个共同的观点。

海水之所以咸,是因为海水中有3.5%左右的盐,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钠,还有少量的氯化镁硫酸钾碳酸钙等。正是这些盐类使海水变得又苦又涩,难以入口。那么这些盐类究竟从哪里来呢?有的科学家认为,地球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刚开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后来由于水流侵蚀了地表岩石,使岩石的盐分子断地溶于水中。这些水流再汇成大河流入海中,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盐分逐渐沉积,时间长了,盐类就越积越多,于是海水就变成咸的了。如果按照这种推理,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海水将会越来越咸。

有的科学家则另有看法。他们认为,海水一开始就是咸的,是先天就形成的。根据他们测试研究发现,海水并没有越来越咸;海水中的盐分并没有增加,只是在地球各个地质历史时期,海水中含盐分的比例不同。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海水之所以是咸的,不仅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来的因素。海水中的盐分不仅有大陆上的盐类不断流入到海洋中去,而且在大洋底部随着海底火山喷发,海底岩浆溢出,也会使海水盐分不断增加,这种说法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赞同。

还有一些科学家以死海为例指出,尽管海洋中的盐类会越来越多,但随着海水中可溶性盐类的不断增加,它们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不可溶的化合物沉入海底,久而久之,被海底吸收,海洋中的盐度就有可能保持平衡。

总之,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它会不会越来越咸?这还需要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和研究。

海水燃烧之谜

乘船出海的人,往往会被一种称为“着火的水”或“燃烧的海”的景象所吸引。晚上,整个海面闪烁着可怕的光亮,使人惊奇万分。其实,这并不足奇,它是由简单的单细胞有机体所致。这种由生物有机体发出的光叫做生物光。

绝大多数的单细胞有机体在受到周围条件刺激时,都会发光。但有些只在夜间才发光。

大约有40种有机体能发出生物光,其中以萤火虫或称发光甲虫最为知名。萤火虫能够控制自身的光亮度,并以此作为雄雌之间的联系信号。别的昆虫,如生活在热带森林区的有锯齿触须的甲虫和灯笼飞虫,也能发出强烈的光。有位军医曾在一瓶锯齿触须甲虫的光亮下,成功地做完一次手术。

另一种有趣的发光生物是在东方海域发现的水蚤。这种生活在沙子里的动物只在晚上出来,当它四处走动时,便分泌出一种发光物质。奇怪的是,它所发的光呈蓝色,而绝大多数发光生物所发的光是白色或黄色。

波多黎各南海岸,有个咸水湖,那里是世界上拥有发光生物最多的区域之一。漆黑的夜晚,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场面十分引人入胜。当摩托艇带着游人驶人湖上时,船首好像进入火墙之中。沿着船首,闪着光亮的湖水呈曲线状向后倒去,船尾波上留下一缕亮光,似乎游艇下有个巨大的泛光灯。这时,只见成千上万的小鱼虾从船边急速逃开,搅动着这些发光的有机体。游艇掀起的水波一直冲到环绕着咸水湖的美洲红杉树下,波水拍打着树根,形成一种幽灵似的光。而当被游艇惊动的鱼群快速游向深水区时,湖面则犹如有一组浮动的灯群。如果你打上一桶水,把你的手放到里面,就能看到光点在你的手上滚动;当水流走或蒸发掉时,你手上千百万个闪光点随即消失;把桶内的水向船外倒去,当水触到湖面时,溅起的水花则如一群星星。

有时,这些微小的有机体所带的颜色很浓,甚至因此改变了海水的颜色,导致“红潮”,一些海域的鱼类成百万地被杀死。这种红潮近几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岸出现地这几次。

另外,在海上,常常有“火球”从船员的桨边或游泳者的脚过滚走,这种巨大的光群是由特种水母形成的,有几种蜗牛和蛤在受到刺激时会发光,章鱼也是如此,生活在深水区的一种章鱼,肢体的各个部位都有复杂的发光器官

在哥伦布的航海日志里,记载着西印度群岛的珊瑚礁附近出现过“移动的火炬”一事。毫无疑问,他观察到了那个海域的“火虫”,这是在每年特定的时间内才出现的游动单细胞生物群。

生于东方海域的水蚤妁特点在于:它们死后仍然发光,躯体可晒干磨成粉面,当这些粉面与水融合时就会发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军官们使用这种粉面,在灯火管制下的夜间行动时,就在手掌里把粉面弄湿,借它发出的蓝光看地图。

只有极少数的脊椎动物能发光,它们生活在深海。有些脊椎动物的躯体上拥有复杂的透镜和反光器,有些发光器则在鳍尖上。这些发光器在黑的海水里用处很大。多数动物能根据不同的需要控制“灯”的闪光,有时,这种光是危险的信号。安哥拉鱼在它们大张着的嘴前悬挂着指头状的“灯”,它能使黑暗中的鱼被轻易地吞食掉。

神秘的第五大洋

目前,世界上已拥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根据种种迹象,加拿大学威尔逊预言,若干万年后,世界上将诞生五大洋,新的大洋将出现在非洲大陆内部,把完整的大陆分为东西两部分。

威尔逊认为,大洋的形成是中央海岭裂谷活动的结果,而东西大裂谷的红海、亚丁湾是全球大洋中的巨型裂谷——中央海岭中的一个分支,因而将来很有可能扩展成为大洋。如果这一大洋出现,尼罗河以东的埃及、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将成为新大洋东海岸国家,刚果、乍得和赞比亚等内陆国家将成为新大洋西海岸国家,这些国家的干燥气候,将得到彻底改观,撒哈拉沙漠将大大缩小或消逝。地中海北部将与新大洋相通,共同组成世界新五大洋。

不过,神秘的新五大洋是否真能出现,还值得怀疑。因为目前世界上已发现许多裂谷,如德国莱茵裂谷、西伯利亚中部的贝加尔裂谷、美国中西部的里奥格兰德裂谷、横切日本的中央裂谷、纵贯菲律宾的菲律宾大裂谷、中国东部的郯芦大断裂等,其中不少与东非裂谷的规模不相上下,有些与大洋的中央海岭也有联系,它们有的以湖的形式出现,有的为断裂山谷,有的一部分为边缘海,难道它们都能发展成为世界大洋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新的东非裂谷能否真正成为未来世界第五大洋,还有待于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贝加尔湖之谜

在俄罗斯中西伯利亚高原的南部,有一个不寻常的胡泊——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虽然宽只有25~79.5千米,但长度从东北向西南延伸达636米,湖面面积31500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八位,最深处达1620注,比许多大海还要深!两侧还有1000~000米的悬崖峭壁包围着,蓄水量达23000立方千米,约占世界淡水湖泊总蓄水量的五分之一,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因此,有人把它称作“淡水的海洋”。在它的周围总共有336条大大小小的河流,汇人贝加尔湖,而只有一条安加拉河从湖中流出。假如没有水流入贝加尔湖,让安加拉河以目前的流量不间断地流出,也需要400年才能把水全部流完。

贝加尔湖还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俄罗斯的主要渔场之一。湖中一共有600种植物和1200种动物,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淡水湖里的动植物都多,其中有1083种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有品种。最使科学家感兴趣的是生物的古老性。西伯利亚其他江河湖泊里的许多淡水生物已经绝迹,只有在几千万年前甚至几亿年前的地层里才有它们的化石。更令人奇怪的是,很多生物要到相隔甚远的地方才能找到。

此外,虽然贝加尔湖的湖水一点咸味也没有,可湖里却生活着许多地地道道的海洋生物,海豹海螺、海绵、龙虾等,贝加尔湖湖底还生有一种1~15米高,像浓密的丛林似的海绵,这在任何湖泊里是找不到的。怪模怪样的龙虾就躲藏在这个丛林里。著名的贝加尔鲨鱼,白色无鳞,大而透明的鱼鳍像蜻蜒的翅膀,专吃小虾,不产卵,能直接产下小鲨鱼来。贝加尔海豹从前特别多,喜欢成群结队活动,现在每年仍然可以捕获约500头。一般的鲟鱼都生活在沿海,而贝加尔鲟鱼已经完全变成了淡水鱼类。

贝加尔湖究竟是湖还是海?是湖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海洋生物呢?这一切叫人迷惑不解。

海面不平之谜

随着近代卫星测量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了海洋和陆地一样,有着一定的起伏。据目前的调查,世界大洋的海面有三个较大的隆起区,分别位于澳大利亚东北的太平洋、北大西洋和非洲东南的印度洋。还发现三个较大的凹陷区,其中凹陷最深的是印度半岛之南的印度洋,其次是加勒比海,还有一个是美国加利福尼亚以西的太平洋。

自由流动的水组成的海面为什么会有起伏?

大家知道,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受地球引力作用,离地心愈远,引力愈小。静止液体的表面应当与重力垂直,否则的话,重力的差异将促使液体流动,直到其表面各质点都具有相同的重力值时止。

然而,地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固体,它内部各处质量分布并不均匀,在质量较大的地方,就会在海面上产生正重力异常,反之则产生负重力异常。于是负异常上的水便会在重力吸引下向正异常流动,直到取得平衡为止,从而在负异常的上部产生低洼的水面,而在正异常上部产生隆起的水面。

为什么在大洋之下的地球内部会出现这样大小不同的正负重力异常区?它们究竟反映了地下深处的什么构造?

对比一下这种海面起伏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可以发现它们没有什么共性(至少是目前还没有认识到)。例如,海面凹陷区之一的加利福尼亚以西的太平洋,在大地构造位置上是相当于西太平洋中脊的位置。按理说这里应是地幔突起的部位,应具有较高的重力值,然而现在这里却是负异常区;而且我们还知道,太平洋中脊还继续向北、向南延伸,而这个海面凹陷区并没有同样的伸展,更何况其他两个海面凹陷区,又是有完全不同的构质的地区,为什么却会表现相同的海面凹陷效应呢?

近来,美国科学家发现地核表面也有着高低的起伏,这使人们猜测海面的起伏也许是深处地核起伏的反映。

海底喷发物之谜

1979年3月,美国海洋学家巴勒带领一批科学家对墨西哥西面北纬21°的太平洋中脊进行了一次水下考察。当科学家们乘坐的深水潜艇“阿尔文”号渐渐接近海底时,透过潜艇的舷窗,他们看到了浓雾弥漫下一根根高达六七米的粗大的烟囱般的石柱顶口喷发出来滚滚浓烟。“阿尔文”号向着一处“浓烟”靠近,并将温度探测器伸进“浓烟”中,不禁吓了一跳;原来这里的温度竟高达近千度。经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浓烟”原来是一种金属热液“喷泉”,当它遇到寒冷的海水时,便立刻凝结成铜、铁、锌等硫化物,并沉淀在“烟囱”的周围,堆成小丘。他们还注意到,在这些温度很高的喷口周围,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存环境,就像是沙漠中的绿洲,生活着许多贝类、蠕虫类和其他动物群落。

巴勒等的这些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兴趣。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奥温认为,这种海底“喷泉”还与地球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奥温在研究深海钻探计划第92航段从东太平洋海底获取的沉积物和岩样以后,发现在2000~50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铁的含量为现代的5~10倍,钙的含量则为现在的3倍;另外在600~800万年前,铁含量也有一个小的峰值。奥温还从别人的研究中获悉,始新世时期沉积物的铁含量是目前的6倍,二氧化硅的含量更高,为现代的20倍。为什么沉积物中钙、铁、硅含量增高?奥温认为与海底喷泉活动的增强有关。

据此,奥温又进一步认为,当海底喷泉活动增强时,所喷出的钙将与海水中的硫酸氢钙发生反应,析出二氧化碳。已知现在的海底喷泉提供给大气的二氧化碳,占大气中二氧化碳自然来源的14%~22%。因此,当钙的析出量为现在的3倍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必将大大增加,估计可相当现在的1倍。如所周知,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将会产生显著的温室效应,从而使全球的气温普遍升高,以至极地也出现了温暖的气候。

究竟海底喷发物对气候有哪些影响,人们期待着在对大西洋和印度洋始新世沉积的研究中能有更多的发现。

海洋地震之谜

微地震是一种能在地震仪中接收到的暴发性干扰,这种暴发性干扰是由大量周期约为2~10秒的微小的地壳震动波群所组成的,这种微地震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它常常伴随附近海洋风暴的出现而暴发。它所包含的波动频率则恰好是与它伴随的风暴所激起的波浪频率的两倍,这就是所谓的“信频现象”。此外,人们还观察到,当风暴由大陆吹向海岸时,这种微地震常能持续很久;反之,当由海洋吹向大陆时,一旦风暴登陆,它就很快减弱以至消失。

那么,海洋微地震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人们对此曾作过许多猜测。有人认为这是海浪冲击海岸的结果,也有人想用波浪起伏时加在海底上的压力发生变化来解释,但这些说法都不能解释前面说的信频现象。

在对微地震进行研究过程中,地球物理学家斯柯特、海洋家迈克和流体力学家朗吉锡金斯先后从复杂的计算中发现,两列相同频率沿几乎相反方向进行的波浪相撞时确能产生一种向水中各方向辐射的微弱声波。它不是通常的驻波,也不随深度而衰减,而且它的频率很接近波浪频率的2倍。计算还表明,由于风暴会在广阔的洋面上掀起波涛,其中含有许多相反方向的波动成分。由所有这些成分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成声波相当可以,足以激起微地震。

但是,大自然是十分复杂的。尽管这种被称为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理论能解释许多重要的现象,目前它还不能解释为什么当风暴登陆后海上波涛依然存在而微地震却很快平息。对此曾有人提出海洋地震是风和浪的相互作用的结果。(www.xing528.com)

对于海洋中微地震产生的原因,上述提法也仅仅是一种推测,人们对其产生的真实原因还了解不多,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揭开这个海洋之谜。

深海生物之谜

科学家通过深海考察,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之东南320公里,深度为2600米的海底火山附近,发现有不靠阳光生存的动物。阳光最多能到达海平面下100~300米,那里是一片漆黑,但却有大量长达1米的蠕虫(像水族馆的管虫)和30厘米大的巨蛤。另外,还有一些淡黄色的贻贝和白蟹。

另一次深海科学考察中,在离南加利福尼亚150海里的海底火山口,深度同是2600米的地方,科学家除了再次发现上述各种生物外,还发现了一种长得很像白鳗的鱼,这更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完全不依靠阳光生存的脊椎动物。这两次惊人的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在没有阳光的深海世界里,这些生物为什么能生存下来,而且长得越来越旺盛呢?

科学家几经研究,揭开了这个奥秘。原来,在海底的地壳移动时,产生了海底裂缝,当海水渗入这些裂缝,并在里面循环流动时,水温便升高到350摄氏度左右。热水把附近岩石中的矿物质(主要是硫磺)溶解出来,在高热和压力的作用下,和水反应合成硫化氢,培育恶臭和有毒的东西,这就是火山口附近一些生物的能量来源。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蠕虫、巨蛤或是贻贝,其消化系统大部分已退化,取而代之的是体内寄生着大量的硫细菌。这些深海生物和硫细菌两者互相相依赖,共同生存。一方面,深海生物为硫细菌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以及合成营养的原料(硫化氢、二氧化碳和氧气);另一方面,硫细菌则通过一连串的化学作用合成营养(碳水化合物)来回报深海生物。这个情况,就好像陆地上植物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一样。不同之处,只是高能量的硫化氢取代了阳光。

但是,最令科学家迷惑不解的是,那些深海生物的体内存在着大量硫化氢,却仍能健康生长。硫化氢对生物的毒性并不亚于人们熟悉的氰化物,它能取代氧而和进行呼吸作用的酵素结合,因而能使生物窒息致死。研究人员已查出蠕虫血液时的血红素,它除了有运载氧气作用外,同时对硫化氢亦有极强的吸附力,从而防止硫化氢与进行呼吸作用的酵素结合,直接把硫化氢运往硫细菌寄生的器官中。而巨蛤体内则有一种特别分子去运载硫化氢,消除其毒性。至于其他深海生物的硫化氢“解毒”机制,则仍有待研究。

目前对有关深海火山附近生物的了解,虽然仍未完全,但已引起科学家的联想:在一些拥有高能量物质的环境里,例如含硫化氢和甲烷的沼泽,可能存在着类似的生物。由此看来,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个没有阳光的黑暗世界,终有一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水母泛滥之谜

水母,对于人们来说,并不是很陌生的。海蜇就是水母的一种,它富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为人们所喜爱。还有一种桃花水母,具有粉红色的生殖腺,透明的伞顶在水中沉浮,犹如落水桃花,更是观赏的佳品。

人们对水母的习性也有所了解,由于它伞体和触手上的刺细胞能放出毒素,使鱼类麻痹和僵死,对人类也有所危害,所以早在希腊神话中,把女妖杜莎就叫做“水母”。美杜莎的形象是十分右怕的;头发是一条条缠卷的毒蛇,面孔狰狞、目光尖刻。谁要是一看它,就立刻变成一块石头。

神话毕竟是神话,多少还带有一些神秘和美丽的色彩。然而,就在近几年,在地中海海域居然真的出现了这样的一种危机,这就是水母泛滥成灾。

水母的过剩繁殖为地中海地区的经济和旅游都带来很大的困难。由于有的水母触手秀长,缠住渔网后,阻止丁水流畅通而使渔网冲走;又因为水母身上的刺细胞给鱼群极大的威胁,以致鱼群迁徙,渔业减产。地中海海滨向来又是世界旅游的圣地,每年都有2亿人次的游客来此度假。可是由于水母对人体有所伤害,轻者灼痛,重者心脏麻痹、生命垂危。因此,纷纷败兴而归,岂不凄惨!

水母的种类极其繁多,大的如霞水母伞径可达2米,伸展的触手超过36米,而小的一些海面群落伞径只有几毫米。不同的水母其感觉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靠看角皮形成的透镜来看到,有的长有简陋的眼睛,还有的依靠一种类似于人的内耳功能的平衡器。水母都有一种相同的捕食和自卫的本领,这就是在它的触手上寄生着许多刺细胞。刺细胞内有一个刺丝囊,贮有毒液和盘着一卷刺丝。当受外界刺激时,刺丝囊能翻出来,刺丝象标枪或长鞭一样射出,随之毒液也喷出。它对鱼类或人体的伤害也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专家们对水母的习性和环境进行充分的研究以后,归纳出水母恶性泛滥的三个原因,其一,是由于近代的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造成沿海和海湾水域的富营养化,这些从阴沟里来的渣滓,无疑是这种低等软体动物的很好食粮,它们吃遍四方,自然就大量繁殖。其二,是其天敌的消灭。原来,海龟以水母为食,可是由于工业发展,人们在海洋中大量废弃塑料袋一类的东西。这样,海龟误把透明、漂浮的塑料袋当成水母,而贪婪地吞噬,结果却倒送了性命。这种生态平衡的破坏,也导致水母的泛滥。其三,是由于长时期的海洋反气旋的条件,致使水螅型的珊瑚虫群体形成恐慌,在适应生存的过程中,加速了小水母的产生。

针对上述情况,专家们也纷纷提出一些控制和防范的措施。一种办法是采用抗水母的保护性油脂,如果涂抹在身上,可以不怕水母的攻击,相反还可以同水母一起追逐玩耍。另一种办法是设一些人为的栅栏,或采用消防用的喷管,阻止和吹散水母的聚集群。更为绝妙的是一位澳大利亚专家提出采用抗水母生长的疫苗来有效抑制水母的繁殖,据说在他的实险室已经研制出这种疫苗。

看来,地中海的一场水母之灾是可以避免的了,但是它给大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及生态平衡,又将有什么更深刻的启迪呢?

海蛇之谜

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有许许多多解不开的谜,而海蛇之谜就是其中之一。

1947年,一位名叫夭治·泽格斯的受惊渔民,发现一个个子很大、颈长、眼睛漆黑的东西在盯着他;同年12月,一艘从纽约开往卡塔赫纳的希腊定期远洋轮“桑特一克拉拉号”,撞死了一只从未见过的海洋动物。人们称它为“海蛇”。该远洋轮的船长在纽约说:当怪物还在视线之内时,就被撞死了,周围的海水被染成了红色。怪物的头宽25英尺,粗2英尺,长约5英尺。圆柱形身体的直径达5英尺,颈的直径有1.5英尺,外皮呈现褐色,无毛。

1959年12月1日,德班的一群渔民突然在海里看到了一群从未见过的海洋动物。据一条船上的目击者说,这群海洋动物是20条10~15米长的怪物。

1966年7月,美国人布莱特和里奇埃,驾着一只划船穿过大西洋时,也碰到了一个奇怪的海洋动物。在夜间两点左右,发磷光的海浪中出现了一条刺眼的亮带。接着,一个从未见过的动物探出水面。一双突出的眼睛,闪着绿光,冷冷地盯着吓得发呆的人,动物慢慢游动,转动着长颈上的头。

人们目击到的这些动物,究竟是一种还是几种呢?根据古生物资料对长颈动物的描述来判断,首先想到的就是15米长的蛇颈龙,这种动物数量不会太多。它们生活在深海区或不是经常用网捕鱼的域。由于它们的听觉和视觉很发达,行动也很谨慎,因而一般不会被发现。人们所看到的可能是中年或老年的蛇颈龙,因功能丧失才被发现了。

目前,人们对海蛇的一些认识,只是猜测,而真正的“海蛇”之谜仍未揭开。

海底温泉之谜

海洋底部是地球上惟一未经勘探清楚的地方。早在本世纪初,海洋学家已开始全面甚测世界各地的海床,许多海底的资料却是近20年才为人所知的。在众多惊人的发现中,最奇妙最令人意想不到的,要数海洋深处的温泉。

在海面下1里或更深的地方,有些泉眼喷出的热水,温度高达毕氏660度,将周围的海水加热至毕氏45~62。在这样深的海底,水温一般是华氏36度左右。20年前,这些温泉不为人知。如今,科学家正研究这是否宝贵矿物的新资源。

海底温泉出现在地球板块间的裂缝,似大平洋和大西洋海底地壳裂缝较深的地方为多。寒冷的海水流进裂缝,深入海床下4里或更深处,在地壳内部遇上炽热的岩浆,加热到沸点以上,再从海床涌出,形成温泉。

高压的热水穿过岩层涌上来,析出镁和硫酸纳入地壳,同时从地壳吸取钡、钙、铜、铁、锂、锰、锌以及其他矿物。温泉水涌出海床,遇上寒冷的海水,就把矿物析出,在海床上积聚起来。许多巨型的矿物堆约高180尺,约宽600尺。有些泉眼的周围,长期积聚下来的硫化物形成高窄的烟囱状喷水口,这就是海底“黑烟囱”。

科学家对这些堆积物很感兴趣,发现有些由海床演变而成的陆地也有类似的矿体。举例来说,在塞浦路斯一个岩石断面之内,就有90种不同的硫化铜、硫化铁、硫化锌矿床。假如科学家能摸清水底矿体的形成规律和地点,那么,日后要知道由海床变成的陆地上哪里埋有矿藏就容易得多了。

从前,开采海底矿藏似乎并不划算。如今科技不断进步,陆地上的矿藏又日渐减少,深海采矿越来越有吸引力。

海底采矿很可能在红海首先进行。由于沙特阿拉伯在慢慢移动,逐渐远离非洲苏丹海岸,红海的海床不断扩大。距沙特阿拉伯主要港口吉达的西北不远处,有一个面积23平方里的海底盆地,名为阿特兰提斯二号海渊,底部的沉积物厚达80尺。苏丹和沙特阿拉伯合作组成红海委员会,共同研究开采这些沉积物的可能。据做计,这些沉积物中有29%是铁,5%是锌,此外,还有少量的铜、银和金。一些国家还表示有意开采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底矿藏。

有人估计,每年从海底温泉喷出来的水,等于美洲亚马逊河的年流量。每过。1000万年,海洋中每一滴水都会流经温泉口,把地壳里的稀有矿物源源不绝地带出来。如果能加以开采,人类就永远不悉矿物短缺。

深海怪物之谜

1937年,在澳大利亚海域,发生了一起采集珍珠的潜水员失踪事件,随后又接连不断地发生潜水员失踪事件,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事过15年以后,1953年的夏天,澳大利亚潜水员约翰,身穿最新式的潜水衣,准备创造深潜水最高纪录。

当约翰刚潜入海水中不久,一条四五米长的鲨鱼就从后面跟上来,它可能想找机会捕食约翰,一直若即若离地跟在他后面。约翰为了摆脱鲨鱼,直向深水处游去,再往下是一个黑洞洞的深渊。这时鲨鱼在他头顶5米左右的地方来回游动,好像在等待有利的时机。

约翰突然感到海水开始变冷,水温在持续下降。这时他看见从黑乎乎的深渊里钻出一个又黑又大的团状怪物。

“啊!”说时迟,那时快,没等约翰喊出第二声,那个大黑团已经摇晃着它那肥大的身躯从约翰身边浮了上去。那是一个大得出奇,行动缓慢,呈褐色的东西,它扁平的躯体像个杂乱的麻团,仔细一看,没想到它居然还长着手、足、眼睛和嘴等器官,如果它不动还真不敢相信是活物。

大怪物一边晃动着身体,一边向约翰头顶上更高的地方游去。这时海水变得更加冰冷了。不知道鲨鱼是因为怕冷还是害怕大黑团的缘故,悬浮在原来的地方一动也不动,不一会儿,那褐色的怪物就靠近了鲨鱼,接触到鲨鱼的表皮,鲨鱼痉挛起来,没有看见它作任何抵抗,就被那怪物一口吞到肚子里去了。然后,那个怪物若无其事地晃着它那肥大的身躯,慢慢地又沉入到漆黑的深渊里去了。

这种大怪物到底是什么动物?它同潜水员失踪是否有关?至今还是个解不开的谜。

大洋深处的雪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当阳光从门缝或窗户射进房间时,便可以看见光束里飘动着闪闪发亮的灰尘,它们上下飞舞飘忽不定。

最先发现大洋深处这一现象的是美国一位海洋生物学家。有一次他乘坐深潜器对大洋深处进行考察,当探潜器徐徐下降时,他透过观察窗,看到探照灯所照亮的区域里,无数像陆上雪花一样的东西,纷纷扬扬下个不停。经过检验,哪里是雪啊!原来是浮游生物的絮状物。于是他把絮状物命名为浮游生物雪。

大洋深处的“雪景”,引起了许多海洋学家的注意,不少人在进行深海考察时也见到过。他们在欣赏这奇妙的景色时,无不在想,深海“雪景”只是浮游生物的絮状物吗?除了浮游生物絮状物外,其他物质能不能形成“海雪”呢?通过对大量深海“雪花”的分析,发现形成“海雪”的物质,不仅仅是浮游生物的絮状物,海水中各种各样悬浮着的颗粒,如生物尸体被分解后的碎屑或是生物排泄的粪便,就真能构成那飞舞飘扬的尘埃奇景吗?显然是不可能。

科学家们从“海雪”奇景只发生在探照灯光照亮的区域内这一事实中得到启示,原来“海雪”奇景是光作用的结果。深潜器上的探照灯光就像射进房间里的阳光,絮状物或生物尸体碎屑、生物粪便就像尘埃。当探照灯光射向漆黑的深海时,浮游生物絮状物、生物尸体碎屑、生活粪便等便反射出闪光的白光,同时由于光在水中的折射作用,在水中的悬浮物质看起来比实际的要大,猛一看真以为是雪花呢!

由于“海雪”是由浮游生物的絮状物、生物尸体碎屑及生物粪便等物质组成的,含有大量养分,因此是深海生物的理想食物。搞清“海雪”形成的原因以及它在大洋深处的变化,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然而,由于海洋深处太黑暗了,深潜器的探照灯光照亮的区域实在有限,人们对于大洋深处的这一奇迹至今还没能搞得十分清楚,“海雪”的更多奥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死亡岛之谜

在距北美洲北半邵加拿大东部哈利法克斯约百公里的北大西洋上,有一座令船员们非常恐怖的小岛,名叫“赛布岛”,“赛布岛”一词在法语中的意思是“沙”,意即“沙岛”,这个名称最初是由法国船员们给它取的。

据地质史学家们考证,几千年来,由于巨大海浪的凶猛冲击,使这个小岛的面积和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最初它是由沙质沉积物堆积而成的一座长129公里、宽16公里的沙洲。而在最近200年中,该岛已向东迁移了20公里,长度也减少了将近大半。现在岛长只有40公里,宽度却不到2公里,外形像又细又长的月牙。全岛一片细沙,十分荒凉可怕,没有高大的树木,只有一些沙滩小草和矮小的灌木。

此岛位于从欧洲通往美国和加拿大的重要航线附近。历史上有很多船舶在此岛附近的海域遇难,近几年来,船只沉没的事件又经常发生。从一些国家绘制的海图上可以看出,此岛的四周,尤其此岛的东西端密布着各种沉船符号,估计先后遇难的船舶不下500艘,其中有古代的帆船,也有现代的轮船,丧生者总计在5000人以上。因此,一些船员对此岛非常恐惧,称它为“死神岛”。在西方广泛流传着有关“死神岛”的许多离奇古怪的神话传说,令人听而生畏。“死神岛”给船员们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科学家们去努力探索它的奥秘。为了找到船舶沉没的原因,不少学者提出了种种假设和推断,例如,有的认为,由于“死神岛”附近海域常常出现威力无比的巨浪,能够击沉毫无防备的船舶;有的认为,“死神岛”的磁场不同于其邻近海面,且变幻无常,这样就会使航行于“死神岛”附近海域的船舶上寻航罗盘等仪器失灵,从而导致船舶失事沉没;较多学者认为,由于此岛的位置经常移动而它的转移也在不断变化,岛的附近又大都是大片流沙和浅滩,许多地方水深只有2~4米,加上气候恶劣,常常出现风暴,因此,船舶很容易在这里搁浅沉没。关于“死神岛”之谜,仍需要今后继续深入探索和研究。

鲸类“自杀”之谜

鲸类动物(包括鲸和海豚)搁浅(俗称“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人们大惑不解:海阔凭“鱼”跃,为什么偏偏这些鲸类动物会“自杀”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人们提出了以下十大假设:(1)自杀;(2)进入浅水区休息;(3)在海滩擦洗皮肤;(4)追寻古代迁移路线;(5)迷失方向;(6)聚居压力;(7)活动场所的环境影响(噪声、地震、污染等);(8)浅水区回声受到干扰;(9)寻求陆地上的安全;(10)声纳接收故障。但这些假设都难以自圆其说。例如,鲸类动物一旦搁浅后,显得惊恐万状,甚至发出悲惨的求救声,这就否定了“自杀”的假设。再如,假设鲸类搁浅由地震引起,那么,理应可据此得出搁浅区比非搁浅区更易发生地震的结论,而事实又并非如此。最近,科学家又提出一种新的解释:鲸类动物是利用地磁场来为自己定时和导航的,而地磁场一直延续到陆地,并非只在海洋滩边终止,又地磁场因太阳的活动而存在着不规则的波动,这样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一些导航本领尚欠完善的鲸或海豚就会误入歧途,向近陆浅滩游去而最终不能自拔。当然,绝大多数的鲸类动物遇到这种情况会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这也就是搁浅的鲸类动物只占总体的极少数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