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求教育均等是改善民生之基础

追求教育均等是改善民生之基础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追求教育均等是改善民生之基础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由于受传统教育文化与思想的影响,受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干涉,虽然新课程改革在中国已有多年,但教师的基本教育行为方式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

追求教育均等是改善民生之基础

追求教育均等是改善民生之基础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所谓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温家宝总理指出:“民生问题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但当前最重要的是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党的十七大更明确提出:“改善民生,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大国。”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均等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也已成为党和国家最重要的民生问题。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在教育均等方面应该做些什么?

何谓教育均等?我认为,教育均等有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从客观上讲,教育均等是教育资源的均等,即师资水平、教育设备、教育内容、教育课程等方面的均等;从主观上讲,教师应该具有这样的理念,即不同秉赋的学生在学校里应得到同等的对待,不同智能特征的学生分别能享受到符合其智能特点发展的平等教育机会。同时,教师应将这种理念充分体现在教育行为上。

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呢?由于受传统教育文化与思想的影响,受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干涉,虽然新课程改革在中国已有多年,但教师的基本教育行为方式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如精英主义教育,我们以精英教育的方式要求每一位学生,即教师以其美好愿望让每一个孩子以大学生为教育目标,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都是如此。结果呢?80%的学生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陪着20%的“太子”读完12年的书。(www.xing528.com)

又如今天的课堂教学,由于过分追求“高效”与分数,教师与学力优秀(语言数理方面)的学生独占课堂的局面丝毫没有改变。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是不可能得到同样的教育机会。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一大批审美能力、交往能力、身体协调能力等强的优秀人才在凸显“语言与数理逻辑智能”的应试教育中成为失败者。

所以,追求教育机会的均等,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施政方向、老百姓的梦想,更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同样,我们从上面的叙述中也能看到,追求教育均等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因为教育发展的目标就是让所有的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有特长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而这也正是教育均等的最高目标。

综上所述,发展教育本质是追求教育机会的均等,让所有应该受教育的人得到教育,让所有的人享受到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让所有人在教育过程得到符合每个人特点的发展,而这正是改善民生之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

(2008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