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大学在发展上的区域适应性

地方大学在发展上的区域适应性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方大学作为一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发展上必须反映所在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而具有同这种要求相适应的特性。这表明,地方大学在发展上的区域适应性是地方大学固有的。三是地方大学的发展同区域利益相适应,不能给当地带来利益的地方大学将难以生存和发展。

地方大学在发展上的区域适应性

二、地方大学在发展上的区域适应性

地方大学地方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地方大学在发展上的区域适应性。地方大学作为一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发展上必须反映所在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而具有同这种要求相适应的特性。这种特性就是地方大学在发展上的区域适应性,它不是外加的而是内在的,是同地方大学永相伴随的。

地方大学是适应一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市场型区域利益机制而发展起来的。在一国范围内,各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所拥有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所选择发展模式不同,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就会有所不同。因此,一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是常态,平衡则是非常态。一国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造就了不平衡的区域高学历劳动力需求和高等教育需求。在计划型区域利益机制下,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计划的产物,它能否带来不平衡的区域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取决于计划如何安排。然而,在市场型区域利益机制下,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是市场作用的结果,它必然带来不平衡的区域高等教育支付能力,从而派生出发展地方大学的要求。虽然不平衡的区域高学历劳动力需求和高等教育需求可以通过发展非地方性大学来得到满足,但在市场型区域利益机制下,不平衡的区域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则难以通过发展非地方性大学来得以发挥。因此,地方大学的发展不仅是一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市场型区域利益机制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市场型区域利益机制的形成,我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凭借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率先招商引资,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快走在全国的前列。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各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因自然资源禀赋和发展模式的差异而有快有慢。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随着区域利益机制由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同不平衡的区域利益直接联系起来了,同不平衡的区域高等教育需求和区域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直接联系起来了。于是,为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区域利益机制转型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要求,地方大学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这表明,地方大学在发展上的区域适应性是地方大学固有的。(www.xing528.com)

地方大学在发展上的区域适应性有三层含义:一是地方大学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学科结构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产业结构相适应,也就是地方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学历劳动力在规模、结构和质量上相适应。注重这种适应的地方大学将获得更快发展,不注重这种适应的地方大学终将被淘汰。二是地方大学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学科结构、学费额度同区域高等教育需求和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相适应。如果某所地方大学办学偏离了区域高等教育需求和高等教育支付能力,那么它的生存和发展终将成为问题。三是地方大学的发展同区域利益相适应,不能给当地带来利益的地方大学将难以生存和发展。

地方大学在发展上的区域适应性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特性,把握起来困难大、要求高。首先,大学生一般需要四年完成学业,这意味着,高级专门人才四年的培养周期要求今年大学的招生规模和专业结构必须面向未来第四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而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既充满可预测的必然性,又充满不可预测的偶然性。因此,开展对未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预测,提高这种预测的科学性,也就成为把握地方大学在发展上的区域适应性和提高地方大学的区域适应能力的客观要求。其次,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面向的是全国劳动力市场,所以满足未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大学,不仅取决于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而且取决于劳动力供求的现状和趋势,还取决于全国高等教育供求的现状和趋势。因此,注重对这些现状和趋势的综合判断,提高这种综合判断的准确性,也就同样成为把握地方大学在发展上的区域适应性和提高地方大学的区域适应能力的客观要求。最后,区域高等教育支付能力转化成区域高等教育需求,受到高级专门人才需求、大学生招生政策、大学生奖学金助学金政策、大学生学费政策、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学历学位工资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注重对区域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的分析,注重对区域高等教育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提高这些分析的客观性,也就同样成为把握地方大学在发展上的区域适应性和提高地方大学的区域适应能力的客观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