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结构在记忆过程中表现出的整体性功能特点

知识结构在记忆过程中表现出的整体性功能特点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的记忆库是存放信息的仓库,它有许多纵横交错的信息通道向外延伸,形成网络结构,具有能够招之即来的特点,它是人类思维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知识结构中的信息分类和存储是一项巨大的知识工程,它必须动用整个知识结构,是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功能。

知识结构在记忆过程中表现出的整体性功能特点

第二节 知识结构在记忆过程中表现出的整体性功能特点

记忆活动有两种:一种是机械记忆。通常认为它可以在不理解的条件下进行,实际不然,至少主体已经知道了输入信息的意义,它与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从而才产生了记忆这些信息的需要;否则是不会去记忆的。这种情况也应属于一种理解,只不过理解得比较浅薄而已。可见,机械记忆也没有完全超越理解。另一种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这种记忆活动就是把输入信息融合到知识结构中去了,形成知识结构中的知识存储和组成部分。

记忆过程的第一步是信息分类,第二步是信息存储。如果说理解是对输入信息的加工过程;那么,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整理过程。

信息的分类必须动用整个知识结构。对于输入信息的理解过程本身就包含有分类的因素,理解的过程无非就是从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中去寻找信息的归宿。把信息和知识都当成单元个体来看,每次寻找归宿(上位概念)的思维活动都是在实施理解,一旦发现它是什么的时候,就算初步完成了理解;再把这些信息和知识当成群体来看,当它们都逐个地找到自己在知识结构中的归宿(上位概念),在宏观上就是进行信息分类和知识分类的过程。可见,信息的加工与整理这两个过程是统一的,是同一种思维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理解只能从分析开始,它是微观意义上的思维活动;分类则是从综合开始,它是宏观意义上的思维活动。理解是启动整个知识结构,将输入信息逐个地同各种存储知识系统进行对号入座;分类就是这种对号入座的宏观过程,形成信息流和知识群,在整个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中流动,并形成新的宏观布局格式。(www.xing528.com)

信息和知识的存储是静态意义上的分类,信息和知识的分类是动态意义上的存储。从信息分类到信息存储,既是记忆活动的两个步骤,又是同一个记忆活动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有效的记忆都必须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存放和存储,不经过分类的存储就形成一堆杂乱无章的无头乱麻,在需要思索运用的时候,就会无从查找,不能及时而准确地提取,影响了思维的速度和效率。现代脑科学认为,人脑的记忆储量很大,打个比方,大约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全部藏书的50倍。如果这么多的藏书不加以分类存储,要查找某一本书,真是大海摸针了!人类的记忆库是存放信息的仓库,它有许多纵横交错的信息通道向外延伸,形成网络结构,具有能够招之即来的特点,它是人类思维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人脑大约有10的15次方个神经细胞,可以充当信息载体,这140—150亿神经细胞同宇宙银河系的星星属于同一个数量级。可惜人类的实际记忆信息量还不到它的2%,大有潜力可挖,目前刚开始研究的第六代电脑,采用生物工程的记忆芯片其奋斗目标才是10的9次方。

由此可见,知识结构中的信息分类和存储是一项巨大的知识工程,它必须动用整个知识结构,是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