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结构在理解过程中表现出的整体性功能特点

知识结构在理解过程中表现出的整体性功能特点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知识结构在理解过程中表现出的整体性功能特点理解是知识结构加工输入信息的第一道工序。这是主体在知识结构上的欠缺所致,主体自认为是已经理解了信息的意义,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发掘出信息的价值,客观的评价应该是属于不理解。有的心理学家把这种“不理解”的记忆现象,叫作陌生原理,即带着好奇的眼光去审视世界,是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有效渠道。

知识结构在理解过程中表现出的整体性功能特点

第一节 知识结构在理解过程中表现出的整体性功能特点

理解是知识结构加工输入信息的第一道工序。凡是输入到主体的信息,不论是可以理解的,还是不能理解的,主体都无一例外的对它首先进行理解。把理解作为一个认知环节来看,超越理解这道工序的信息,主体是拒绝输入的。它像一个大门一样封锁着认知结构的入口,一切外来者都要实施检查。它有两种特殊情况:理解了的信息不一定要它入门,不理解的信息也不一定拒绝它入门;主要取决于对输入信息的意义的理解。当主体确认某一输入信息对于他的愿望、需求和生存、发展毫无关系的时候,就会拒绝在记忆中存储这些信息。通常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都属于这种情况,即在信息被加工的第一道工序中就淘汰了。

理解的过程是启动了整个知识结构去对输入信息进行粗加工。这个加工过程的实施可以形象的比喻成一一对号入座的过程,主体以原有的知识存储作为参照系对输入信息进行比较和鉴别,也就是进行挂钩和筛选。它会出现三种结果:第一种是淘汰,拒绝输入;第二种是记忆在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之中,以上两种情况均属于已经被理解了的信息;第三种是悬挂在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之外,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均属于记忆范畴,只是第三种情况属于理解的未完成式。有待于以后再去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疑问或未解决的问题。

第一种结果是理解的完成式,但没进行记忆存储。被淘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对于主体的生存和发展都没有意义的信息,只是不合乎主体的愿望和需求。因为一个人的愿望和需求直接取决于情感和意志的支配,间接地受主体的知识结构所限定。如果知识结构的发展程度偏低,或者是存在着结构性的不合理,完全有可能把一些有用的信息误认为是应该淘汰的对象,鉴别不清信息的实际价值。例如,《三国演义》中马谡丢失街亭就属于这种情况,事前副将王平曾经提醒过马谡不能在山上扎寨,遭到拒绝;从性格品质上看是马谡自以为是,他之所以能这样固守己见,是由于他缺乏有关的军事知识,是知识结构上的不合理,连诸葛亮的嘱咐也充耳不闻,这些信息均受到了淘汰。

理解了的信息没进行记忆存储,应该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信息的价值不大,受到了淘汰,这是保护性反应。因为记忆是要耗费生物能量的;尽管人的记忆容量很大,也没有必要让些无用的信息和无关的知识来充斥大脑记忆库。另一种是信息的价值很大,也受到了淘汰。这是主体在知识结构上的欠缺所致,主体自认为是已经理解了信息的意义,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发掘出信息的价值,客观的评价应该是属于不理解。这种情况十分常见,人的知识结构偏低或存在着结构性不合理,都会产生对牛弹琴的情形;所以,这种理解的完成只是主观上的自我感觉良好,并不是真正的理解,没有同知识结构建立起牢固的联系。这些经过筛选后就淘汰的信息在回忆中往往还有印象,这不属于有意识的记忆,而是下意识或潜意识中的记忆,它同有意识的记忆之间的差别,主要是看其是否同知识结构挂钩。(www.xing528.com)

第二种结果是理解之后的信息形成了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信息被记忆在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之中。这些信息、知识就属于经过筛选以后的筛上物,达到了实际上的理解。

实施理解的最基本方法是分析。在知识结构中把输入信息分解成许多组成部分,逐一的与各种知识系统进行对号,建立联系。这个过程可以形象地比喻成输入信息在知识结构的王国中周游世界,到处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关系建立的越多,对信息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得越深刻,因而对它的记忆也越牢固。分析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理解了呢?一般说来,当我们说某某事物是什么,属于哪个范畴,也就是找到了它的上位概念,这就等于把它放置到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中去了,找到了它的归宿。这就是初步的理解,至于该事物还有哪些属性,这些属性在哪些场合下,会同什么事物发生什么样的关系,这就属于比较深刻的理解。如果把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一一作出这样的属性分析和关系分析,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再综合成一个系统的认识;那么,这个知识系统就是对该事物最深刻的理解。显然,这个综合过程包括了对事物的现状分析,历史来源的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等等。主体的知识结构越合理,发展水平越高,就会分析得越深刻,因而综合出来知识系统其包容量也越大,内涵也越丰富。

第三种结果是经过了理解而又没有被理解的信息,只好暂时悬挂在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之外,准备以后再去提取这些信息,期待作出新的理解。这种情况原则上属于没有理解的信息,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为这是主体自觉到他的知识结构目前还驾驭不了这些输入信息,自觉地认识到二者形成了一定的剪刀差,从而产生了重新积累知识、重新整合知识结构的想法。显然,这种不理解已经蕴含着猜测性的理解,即冥冥之中已预感这些信息的价值可能很大,为自己目前的知识水平所限,还远远不能马上就发掘出这些信息的丰富内涵,实际上属于潜意识范畴的理解。

对于那些没有被理解的信息,主体进行了有意识的自觉记忆,并且高悬于知识结构之外,从而形成了同原有知识结构的尖锐对立。它有可能促使知识结构突破原有的格局,出现开拓性发展,使其知识结构跃迁到更高的层次。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在这种情况诞生的。例如: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为了观察冷光现象,在暗室里把克鲁克斯管放置在纸盒中通电,忽然发现纸盒外的一块荧光板也发光了,接着还发现包在黑纸中的照相底片感光,当时伦琴很不理解这种现象,在显意识中他没有这种知识存储,但在潜意识中似乎又预感到有一种特殊的未知物。自然也就把这个陌生现象悬挂到知识结构之外,留作再思维的对象,经过反复实验,有效地进行了发散思维,创造性地设想出这个未知物可能是一种人类尚未发现过的未知射线,叫x射线(后人亦称伦琴射线)。这一发现揭开了现代物理学的序幕。远在1895年以前,克鲁克斯管的发明者克鲁克斯本人,曾不止一次地看到自己的真空管放电造成胶片感光现象,但他熟视无睹,从未进行过怀疑性的反思,失去了一次获得重大发现的机会。有的心理学家把这种“不理解”的记忆现象,叫作陌生原理,即带着好奇的眼光去审视世界,是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有效渠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