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德宗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孤寂一生

清德宗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孤寂一生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的皇后---叶赫那拉静芬清光绪十三年,时年十九岁的静芬,成为光绪帝的后妃人选。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的皇后---叶赫那拉静芬紫禁城突起大火,烧毁太和殿前的太和门。奉迎正使和副使待光绪帝回宫后,率领奉迎大臣们前往后邸迎接皇后入宫。然而,光绪帝和珍妃却认为这件事是皇后告诉太后的,所以对她恶语相向。

清德宗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孤寂一生

隆裕(186823日—19132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的皇后---叶赫那拉•静芬清光绪十三年(丁亥,公元1887年),时年十九岁的静芬,成为光绪帝的后妃人选。同年九月二十八日,经过反复筛选,有五人入围:除理所当然会入围的静芬外,还有江西巡抚德馨的一双女儿、侍郎长叙一对千金。黄濬在其《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记载了一段宫中太监回忆:当时太后上坐,德宗侍立,荣寿固伦公主及福晋命妇立于座后。前设小长桌一,上置镶玉如意一柄,红绣花荷包两对。慈禧太后手指诸女对德宗说:‘皇帝,谁堪中选,汝自裁之,合意者即授以如意可也。’说毕,便将如意递与德宗。德宗当时还推辞说:‘此大事当由皇爸爸作主,我不能自主。’但太后坚持令其自选,德宗遂持如意走到德馨之女面前,方欲授之,太后大声喊:‘皇帝!’并以口暗示其首列者静芬,德宗愕然,既乃悟其意,不得已将如意授其侄女静芬。深思远虑的太后见德宗意在德氏之女,想到若选此二女入宫,必有夺宠之忧,遂不容其续选,匆匆命公主各授荷包一对与末列长叙二女。这是一段后人转引十分频繁的史料,细节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在十月初五,皇后人选终于公诸于世:兹选得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端庄贤淑,着立为后。特谕。原任侍郎长叙之十五岁女他他拉氏,着封为瑾嫔;原任侍郎长叙之十三岁女他他拉氏,着封为珍嫔。

清光绪十四年(己丑,公元1889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正当后宫上下为皇帝大婚庆宴忙碌之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的皇后---叶赫那拉•静芬紫禁城突起大火,烧毁太和殿前的太和门。太和门是从午门进入紫禁城之后通往朝堂三大殿和后宫之门,时人称之为‘朝门’,此门高度为六丈五尺二寸,相当于六七层楼那么高。左右陪衬的贞度门和昭德门也高达四丈四尺五寸,相当于四五层楼高度。门内东、西庑各三十二楹,廊庑相接,其起火地点则是西边茶库。紫禁城里所有建筑,都是用上好的木料堆砌而成,历经多年,所以极其干燥。一点小火星迸上去,眨眼间就变成熊熊大火。转眼之间,太和门门檐上的火苗已变成腾腾烈焰,其火势发展迅速实在惊人,大火很快还烧毁了武备院的毡库、甲库和鞍库等多间宫室,一路向东直烧至昭德门。尽管九城水龙奋力扑救仍无以为计,眼看着一座恢弘的建筑化为一片灰烬。亲临火灾现场的翁同龢曾慨叹:“此灾奇也,惊心动魄,奈何奈何!”大火过后,太和门化为废墟,此事令慈禧颇费斟酌:按照大清祖制,皇帝大婚,皇后必须坐轿从紫禁城正门午门抬入皇宫,进入第二道朝门太和门,然后才向北进入内宫。现在太和门烧毁,致使皇后没有第二道朝门可入,无疑是不吉利之事。如果重修太和门则需要时间,光绪帝婚期已定,不可随便更改。就这样,慈禧太后果断做出决定,婚礼如期举行的同时,责令扎彩工匠日夜赶工,在火场搭盖了一座太和门彩棚。于是,内务府迅速找来宫内外大批搭棚、裱糊、扎彩工匠。经过一个多月的木钉纸糊,倒也搭起一座足以乱真的太和门。因其高度宽窄分毫不差,而且兽头、雕饰、瓦沟等酷似真物,竟使长期在内廷行走的人,一下子也难辨真伪。

清光绪十五年(己丑,公元1889年)正月二十七日,光绪帝与静芬的大婚庆典则定于此日。这日破晓之前,大清门外御道两旁围观的百姓兴致不减。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的皇后---叶赫那拉•静芬时近寅时,灯火辉煌的奉迎仪仗在鼓乐声中由远及近,凤舆由王公大臣、命妇内监、御前卫士前后簇拥,队伍整齐有序,逶迤数里之长,虽是夜行,但在灯火之下更显花团锦簇,喜气中透着庄严。当前导鼓乐踏入大清门时,午门上钟鸣九响,声震九城,围观百姓看得目眩神迷,啧啧连声。午正三刻为奉迎皇后的吉时,光绪帝头戴珠冠,身着龙袍,升坐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三跪九叩后,礼部官员宣读册封皇后诏书。奉迎正使和副使待光绪帝回宫后,率领奉迎大臣们前往后邸迎接皇后入宫。与此同时,瑾、珍两嫔也由神武门迎入后宫。图为静芬、瑾妃与慈禧太后合影

大婚之夜,光绪帝对静芬异常冷淡,客气得根本不像新婚夫妻。静芬后来才知道,光绪帝本来看上德馨之女,只是畏惧太后威严,不得不选了她这个表姐。大婚过后,光绪帝对年仅十四岁,玲珑俏丽的珍嫔十分恩爱,对其夜夜临幸,并将其与其姐二人册封为妃。慈禧太后见此,虽不明言,倒也常旁敲侧击。光绪帝虽诺诺连声,但回去后依然故我。

一次,珍妃仗着光绪帝对她的宠爱,肆无忌惮的要求光绪帝把龙袍脱给她穿,而光绪帝竟然真的把龙袍脱下给她穿上,这在宫中是绝不允许的。除皇帝本人,任何人只要沾了龙的边,都会被认为有篡位夺权的可能。后来,有人将此事向太后汇报,慈禧于是把光绪帝和珍妃叫来责骂了一顿。然而,光绪帝和珍妃却认为这件事是皇后告诉太后的,所以对她恶语相向。静芬虽觉得委屈,但也无可奈何,当光绪帝指责她时,她只对光绪说了一句:“皇上还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吧!”可没想到这句话,却招来光绪帝的一顿臭骂,甚至当着众人的面还打了她。当时的静芬又羞又愤,加上身体本就不好,所以大病了一场。后来,珍妃因卖官之事被降为贵人。慈禧杖责珍妃时,可怜的皇后竟被眼前景象吓得晕过去。慈禧对她的表现非常不满,按照清朝宫中规矩,犯事嫔妃应由皇后管束。于是,静芬只得将珍贵人幽闭在宫西二长街,百子门内的牢院,并命太监总管对其严加看守。这样一来,光绪帝更是认为,她这样做是对自己爱妃的打击报复,所以对她的态度更加恶劣。其实,当时宫内为节约用度,几乎所有人都比较紧张,所以才导致珍妃卖官。当年皇后宫内的太监曾亲眼看到静芬十分节俭,有一个叫信修明的太监在《老太监回忆录》中提到:由于宫内为节省用度,几乎所有人的钱都不够花,皇后更是有很多需要用钱的地方,但她从不开口向别人要,或在太后、皇上面前说。每当钱不够花时,皇后就让我拿着她自己的东西,到典当行去当,这么过了好几年。有时皇后也对我们抱怨,说再怎么节约,每个季节的钱还是不够用。最起码每年的节日、太后和皇上的生日都是必不可少要花钱的,虽然这时老太后和皇上也会给赏赐,总抵不过皇后所花的钱来的多。加之日常开销也要一大笔,经常跟各个王府的王妃、命妇交往,也是非常大一笔开销。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的皇后---叶赫那拉•静芬如果不赏赐就显得皇后太过吝啬,一旦赏赐,钱又是不能少的。再有,皇后宫内人口较多,宫女做点针线、条带以及锦匣之类的东西,这些虽不是皇后自己用,每年都得送人,也得用些银子。还有到了年节时,每位贵妃都要对底下人进行赏赐,皇后也不例外,对于皇上殿内的太监、太后宫的太监,自己宫内的太监都要进行赏赐。按照司房统计,对于太后、皇上须月有月积、年有年总,按时奏报上去。皇上见奏倒无所谓,太后见奏却一定要有说辞,会责怪皇后用度太费。因此,一般到了报奏时,明明不足,还要虚报盈余,月积年累,皇后的账上反倒假存了巨万的银两,所以她为此常忧虑太后会查账。不过庆幸的是,庚子变乱时,皇后那一笔糊涂账也随着时代的动乱而被勾销。图为隆裕皇后与太监的合影

静芬皇后和慈禧、光绪一行‘西行’结束后,回到宫内时隐定下来时,正赶上农历正月初十静芬的生日。在清朝宫廷里,太后和皇后的生日被称为‘千秋日’,按照清朝历代规矩,每逢皇后千秋佳节,宫内就要由皇帝赐宴,同时还要张灯结彩、搭台唱戏,热闹一番。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国家陷入内外交困时节,皇后知道这时自己过生日太过花费,不仅国内民众会遭受很多苦难,而且宫内的财力也会遭受重创,于是便主动向光绪帝提出,自己生日停止一切活动。光绪见到她呈上的建议,十分高兴的答应了。然而,皇后没想到自己这个建议,竟让太后非常不高兴,觉得她不但破坏了皇家规矩,也让皇家失去了很多体面,后来还借故罚了皇后三个月的俸银。(www.xing528.com)

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台,皇后最终也进入瀛台陪伴光绪,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皇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能够长时间的单独陪伴在皇帝身边。在刚刚陪伴光绪的日子里,因光绪帝心情不好,经常表现得十分烦躁,动辄就拿皇后出气。一次,静芬实在是被光绪骂急了,抢白了两句,没想到一向瘦弱的光绪,一把把她推倒在地,狠狠地打了她不说,还抓住她的头发往地上磕。最后,还一把抓下皇后的发簪扔在地上。当晚,满怀委屈的皇后就搬到另外一间房住下。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日的前夕,光绪帝病危,在择定嗣君时,皇后的心又悬了起来。清朝皇帝是父死子继,只是光绪开了兄终弟及的先例,这一变更行为曾引起朝野大哗。当初,慈禧允诺将来光绪之子继承同治帝,兼祧光绪。无奈光绪无子,只好从近支亲贵中进行选择。新君继承同治帝是肯定的,但能否兼祧光绪则没把握,因为慈禧对光绪帝并无好感,如不兼祧,皇后则无法升为太后,其地位将不伦不类。此时,慈禧太后也已病重,她召集亲贵重臣,决定以光绪帝的同父异母弟弟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嗣,却只字未提兼祧之事。后经张之洞恳请,慈禧这才考虑到侄女将来的地位,勉强答应溥仪继承同治、兼祧光绪。同时,慈禧考虑到侄女的能力有限,不可仿效自己垂帘听政,所以又封载沣为监国摄政王,规定国家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到重大事件则必须取得皇后懿旨。次日,皇后侍奉皇帝之衣服冠寝、冠履,痛哭送至吉祥轿。十月二十一日未时,慈禧太后甭于福昌殿躺椅之上,皇后又侍奉太后大丧。十一月初九,溥仪登极,尊皇后为‘兼祧母后’,并尊她为‘隆裕皇太后’。此时,同治帝的瑜妃没有得到任何封赏,所以非常不满。按照清宫家法,凡妃子进见太后,必须口称奴才。然而瑜妃与隆裕太后算起来应是平辈,并且长于隆裕。慈禧在世时,瑜妃由于得到慈禧宠爱,跟隆裕平起平坐。如今,一下子降为奴才,所以十分不满的她,自从隆裕晋升为皇太后的第一天起,就没对隆裕进行祝贺,并且根本不搭理这一档子事。慈禧太后入葬东陵时,所有宫内妃嫔都去东陵拜祭。觉得时机已到的瑜妃,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质问摄政王载沣:“皇上(溥仪)入继,是否只继德宗(光绪),不继穆宗(同治)?”当时,载沣被一下子问愣了。沉默一段时间后,才慢慢说道:“兼继穆宗。”于是,瑜妃指着载沣的鼻子说:“既然如此,那么眼下穆宗皇后已经升天,所留下仅我一个。皇上入继如果确实是继承穆宗,为什么皇后被称为母后,而我还是个奴才?”说毕,瑜妃开始嚎啕大哭。载沣见此,只得好言相劝并答应回宫后再做安排。后来,直到软弱的隆裕太后同意晋封她为皇太妃,瑜妃这才不闹。本来己为太后的她,可以享几年清福,但载沣却是个在政治上毫无主见之人。光绪死后,隆裕太后在其砚台盒内,发现光绪用朱笔写的‘必杀袁世凯’手谕,不敢决断的她便将此交给载沣处理。然而,同样犹豫不绝的载沣,却只让袁世凯自行称病辞职,为此而负出惨痛的代价。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后,各省相继宣告独立,南方半个中国脱离清政府统治,清廷岌岌可危。不得己的隆裕太后,只得同意请袁世凯出山,并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给予军政大权。然而,东山再起的袁世凯,首先将摄政王载沣搞挎,同时还与南方的革命政府达成协议,以当民国总统为条件,逼迫清帝退位。

1912年(民国元年) 2月12日,隆裕太后在万不得己的情况下,终于签发了大清王朝最后一道上谕--《退位诏书》。其诏书读至一半,百感交集的隆裕太后泪流满面,王公大臣皆呜咽不已。至此,长达二百六十七年之久的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却没给紫禁城带来多大变化,根据《优待条件》规定:溥仪仍保有皇帝尊号,暂居宫中,每年由中华民国政府供给岁费四佰万两。此时,隆裕太后的心情日益忧郁,节省经费的她,裁撤了一些宫中执役人员。溥仪晚年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我给太后请安时,常看见她在擦眼泪。就这样,长期忧郁的隆裕太后,以致积郁成疾。

1913年(民国二年)正月,隆裕皇太后的胸腹隆然高起,日渐肿胀,经御医佟质夫、张午樵二诊治后,稍微渐轻。初十,适逢隆裕太后生日,循例于御殿受贺。因见时为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所派专使梁士诒,用着外国使臣觐见礼节进行祝贺,且宗室王公大臣多半回避,不肯入贺,殿上不过寥寥数人,悲从中来的她,因此愁病交加。加之当日天气晴暖,殿中所用素炉热气过高,致使其病情加剧。二月二十一日,隆裕太后已呈弥留之状,到了夜间,回光返照的她瞧见宣统帝在侧,不觉呜咽道:“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国已亡了,母又将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说到此,喉间又哽咽起来,歇了一会才发出最后的凄声:“我与汝要永诀了,沟渎道涂,听你自为,我不能再顾你了。”言毕,已不能再言。当清末军机大臣世续再来入省数次时,她己是双目直视,口中很想说话,偏被痰塞住喉中,只用手指着宣统帝,眼眶间尚含着泪。第二天,时年四十六岁的隆裕太后薨逝。

袁世凯接到世续报闻后,立即派荫昌、段芝贵、孙宝琦、江朝宗、言敦源、荣勋等前往宫内,帮助料理丧事。袁世凯本人则臂带黑纱举哀致祭,并特备赙仪三万元,民国各地军政要员也纷纷向清室发来唁电。隆裕皇太后的遗体于当日下午三时入殓,并按清制,帝、后梓宫内棺外椁。隆裕太后入梓宫后,由掌礼司首领太监用鹅黄吉祥轿,将其梓宫从长春宫抬至吉祥门,再由景运门进锡庆门、皇极门、宁寿门、至皇极殿停灵。民国政府则将其祭堂设于太和殿,殿内布置极为庄严肃穆,正面扎一座三门四框式素彩灵龛,顶端正中挂着一方题有‘女中尧舜’的大匾。其灵龛须弥座上,每一栏杆立柱皆套有一个素色空心花圈,灵龛内则高悬隆裕太后大幅宫装御影。供案之前立一个大镜框,内有《退位诏书》,宣布实行共和国体的诏旨。殿内外布满奠礼祭品,其中有王公大臣送来的满筵饽饽桌子,其供品摞至六七尺高。4月3日,奉移时,由民国政府的仪仗队、军乐队前引,传统的满族执事:门纛、曲律、影亭、亮轿、曲柄黄伞、鹰、狗、骆驼、刽子手、帐篷等随后,用的是96人‘落地满黄’的‘皇杠’,一直抬至前门火车站,并用慈禧太后曾使用的专列,运至河北易州梁各庄行宫内暂安,等候崇陵竣工,与光绪帝一起入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