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店信誉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商店信誉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商店信誉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每一个商店,要想取得较好的效益,就要千方百计地招徕顾客。但尊重消费者并不等于消费者的任何要求都是对的。商家的信誉也会受到影响。保持适当的距离并不是冷淡消费者,而是消费者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种营销艺术。心理学告诉我们,作为消费者在购物中不仅仅限于物质需要,而且还是一种心理精神上的满足。

商店信誉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第五节 商店信誉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每一个商店,要想取得较好的效益,就要千方百计地招徕顾客。怎样才能招徕顾客,关键是信誉。“信誉”,实际上就是商品质量、服务思想、服务态度、接待艺术的总和。因为信誉是经商的无形资产,商店有了信誉,不愁顾客不“回头”,不愁买卖不兴隆。要想企业在顾客中有信誉,不仅要满足顾客货真价实的商品、优质的售后服务等的物质需要,而且还要满足顾客的精神需要,特别是顾客自尊心的需要。这里着重从精神需要做一些论述。

一、目前我国商业界尊重顾客的现状

近几年,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市场普遍疲软,为打开消费者紧捂的钱袋,各商家使出浑身解数,从商场到连锁店到平价店到超市,从打折到代币购物券到贵宾卡到买一送一,从空洞的口号“顾客就是上帝”到代之以实实在在的硬件设施和打折等实惠来吸引顾客,这是一个进步。但在当今买方市场下,顾客既要物质的实惠,更要精神的感觉。他们不奢望商家把顾客当上帝,但希望商家对顾客的光顾充满感激。

然而,我们发现,在商场硬件改善的同时,商场的服务却没有多大改进。有些超市为防失窃贴满了有辱顾客的标语,甚至任意搜身;还有商场卖出假货后拒不认账,虚假承诺虚假广告,时有所闻。至于顾客选购物品时挑挑拣拣,如挑了不买,刚才还笑容满面的营销人员,立马冷若冰霜;到饭店里去因只点一碗面,就要比别人多等一会儿的事,更是屡见不鲜。凡此种种都在说明,我们许多商店和营销人员还不明白商人的真正含义。他们尊重的不是顾客,而是顾客的钱包。

在这里,我们引用一个在日本营销学著作中的一个故事:在日本某一条街上,有一家很有名的糖果店。有一天,一个乞丐专程来买一块豆沙馒头。正当店里的学徒包好东西要递给那位乞丐时,老板叫道:“等一下,由我交给他。”然后,亲自交给对方,并在收钱之后,鞠躬说:“谢谢您的惠顾。”乞丐走了之后,学徒好奇地问老板:“过去不论什么顾客光顾,都是由我们把东西交给顾客,这次为什么您要亲自交给他。”老板认真地说:“平常那些顾客,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他们光临我们的店,没有什么稀罕。但这位乞丐为了尝一尝我们的豆沙馅馒头,掏出了身上仅有的一点钱,当然值得感激。”这件事告诉我们,要想打开顾客的钱袋,就先要打动顾客的心。

二、符合消费者心理,真心善待消费者

从国内外一些商家成功的经营之道来看。要树立和维护商店的信誉,使其长盛不衰,要认真注意和把握两个问题。(www.xing528.com)

1.要真心为消费者着想

消费者是商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以必须尊重消费者。但尊重消费者并不等于消费者的任何要求都是对的。都必须满足,有时也要敢于说“不”。当好消费者的参谋。许多时候,你明明知道按消费者的要求去做对消费者有弊无利,却不及时婉言拒绝,提出合理化建议,消费者最后还是要怪罪你的。即使当面不说,心里也会不舒服。商家的信誉也会受到影响。

一位业务员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由于业务上的需要。他常和朋友或客户在外吃饭,因而也领略了不同酒店的经营之道。同样是两个人去吃饭,又同样猛点七八个菜,就遇到两种情况。其一,完全服从型。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你点的菜全部烧出,结果造成极大的浪费,花钱买教训。其二,婉言拒绝型。营业员指点说:“先生两个人吃三四个菜够了吧。”结果刚刚好,实惠又可口。我敢肯定,即使是亿万富翁,在花了不必要多花的钱后也会心痛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

在商店里我们还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热销或廉价商品,购买的人多了,有些人在这种环境气氛下,产生“你买我也买”的盲目争购现象。据报载,有一位外地的中年女顾客。在上海第一食品店的面包柜台前,看到不少消费者接二连三地购买面包粉,便也跃跃欲试,边摸钱边悄悄地对她的同伴说:“我们也买点试试。”一位资深营业员见此情景,心想她买面包粉,懂得用法吗?因为实践经验告诉这位营业员,外地消费者一般不知道面包粉是专门用来制作油炸猪排的,会误认为是做面包的粉或把它当作京果粉用开水冲服。正想着,那位消费者已将钱递到营业员面前,也要买1公斤。营业员微笑着问那位女消费者:“您买面包粉做什么用?”她答:“做面包。”营业员忙解释道:“面包是用面粉发酵制成的,这种面包粉是专做油炸排骨时用的。”那位女消费者恍然大悟:“噢,不是做面包,那我就不买了。”那位顾客连声道谢。不难想象,服务员的真心待客给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商家树立了良好的信誉。

由以上两例我们可以推理,一切商业服务企业,要在顾客心目中真正树立起信誉,必须善待顾客,站在顾客的立场上,为他们着想,在如何用真心创造回头客上多动脑筋,多下工夫,实在很有必要。

2.有必要与消费者保持适当的距离

这里所说的“距离”,既有心理距离,也有服务的空间距离。保持适当的距离并不是冷淡消费者,而是消费者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种营销艺术。心理学告诉我们,作为消费者在购物中不仅仅限于物质需要,而且还是一种心理精神上的满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际关系也趋于复杂与微妙。顾客购物的同时,也是为了获取精神上的休闲,心理上全方位的满足。这就要求营销人员不仅要及时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还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善于把握热情服务的尺度。任何人际交往当中均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也需有适当的“服务距离”,这就要掌握好恰当的时机和合适的“度”。有几点应注意到:(1)当消费者对商品由“发生兴趣”到“引起联想”时,营销人员就应主动上前与之接触。在交谈时,太靠近消费者会让对方感觉不自然,离消费者太远又觉得太生疏,最好的距离大约两人中间尚可站一个人,保持约45厘米的距离。距离过大,服务不到位,消费者自尊受到轻视;距离过近,使人拘束不安,消费者自尊亦会受到影响。(2)在同顾客接触中,“跟踪”或“盯人”太紧,往往容易引起消费者的紧张或提防心理,而这种心理一经产生,就很难消除。(3)服务过分热情,会使消费者心理上感觉极不舒服。甚至会产生“急于把商品推销出去是否有问题?”的疑问.因而增加了下决心购买的难度。因此,营销人员要学会察言观色,随时进退自如,服务当中始终保持一种若即若离、若有若无的距离,这样既使服务无处不在,又免除了消费者的拘束与不安,还之以一个自由轻松的空间,使之消除戒备,全身心投入购物和消费当中,使消费者得到最好的享受,而商家也达到了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