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税的追根溯源:从历史谈起

农业税的追根溯源:从历史谈起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社会,重农抑商、安土重迁观念深入人心,古时候的“皇粮国税”就是当代的农业税。之所以说“初税亩”是中国农业税的起源,是因为他具有现代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征收的强迫性,二是有固定的征收标准,三是缴纳的无偿性。有了税赋的收入,国家便有了稳定的财源,国力逐渐壮大。清王朝建立后,进一步改革农业税制,实行“摊丁入亩”政策。

农业税的追根溯源:从历史谈起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社会,重农抑商、安土重迁观念深入人心,古时候的“皇粮国税”就是当代的农业税。其实,“皇粮国税”是一个历史范畴,自从国家产生之日起,税收也就随之产生,中国也不例外,只有从农民那里征来税收,才能维系国家的正常运转。

1.历史上的税赋及税赋改革税赋,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度可以回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在宣公15年(公元前594年)实施“初税亩”,初税亩的核心是在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的面积,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税赋,税率为土地产量的十分之一。这里的“初税亩”就是最早的农业税。之所以说“初税亩”是中国农业税的起源,是因为他具有现代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征收的强迫性,二是有固定的征收标准,三是缴纳的无偿性。

有了税赋的收入,国家便有了稳定的财源,国力逐渐壮大。鲁国在实施了“初税亩”后,财政收入丰厚起来,于是,其他国家纷纷跟进。

其中,最成功的莫过于著名的“商鞅变法”,其中的税赋制度改革使秦国国力大增,为消灭诸侯列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遗憾的是,虽然秦国因赋税足而强盛,但也因赋税重而灭亡。汉人董仲舒曾这样评价秦国的国力,“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天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与之相对应的是,生活在底层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全国范围内“男子力耕不足食,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秦朝就此走向灭亡。

秦朝亡,汉朝生。汉高祖刘邦出身底层,深知百姓困苦,于是开始了“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以此减轻百姓负担。相较于前代,汉初的田租仅为十五税一(税率为6.7%),到文帝时,又改为三十税一(税率为3.3%),同时期还免除了12年田租。至景帝时,三十税一改为定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次出现了太平盛世——文景之治

不过,除了田租,汉朝还有口赋和徭役,口赋即人头税,分为算赋和口钱两种,算赋征收的标准是每年120钱(15—56岁具有劳动力的人),口钱的征收标准是每年20钱(7—14岁未成年人)。这样算下来,汉朝的老百姓负担也不轻,且越到后期,负担越重。以口钱为例,名义是在7—14岁中征收,不过在一定的时期内,连三岁的孩子也要缴纳口钱,《汉书·禹贡传》曾记载:“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百姓的无奈由此可见一斑。

到了魏晋南北朝,及至隋朝,主要的农业税制是租庸调制,“租”,指的是田租;“调”,指的是户调,起于东汉时期,是政府在财力空虚的情况下,再额外向百姓征收物品,一般按户征收,所以也称作户调;至于“庸”,则是相当于徭役,如果不服徭役,则用一定数量的绢或布代替,也叫“输庸作役”。光从词语上看,租庸调制就已经比较复杂了,在执行过程中,不免名目繁多且多杂派,弊病丛生。于是,“两税法”应运而生,是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开始于公元780年。其核心内容一是改征物品为银钱,二是征收时间为夏秋两季,三是以原来的户税、地税为主,其他杂税一律并入。

及至明朝中后期,“两税法”也不再适用了,“一条鞭法”开始推行(公元1578年),顾名思义,“一条鞭”就是化繁为简,把徭役和地税合并,按亩征收,将各种赋役合并为一条。在政策设计上最大程度地杜绝了地方官员巧立名目、额外加税的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但尽管有良好的初衷,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期还是出现了“鞭外有鞭,额外加赋”的情况,“一条鞭法”名存实亡。

清王朝建立后,进一步改革农业税制,实行“摊丁入亩”政策。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次重大的经济改革政策,源于康熙时期,具体时间是1712年,当时宣布以上一年全国丁银额为准,作为以后征收丁银的标准,并且“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具体来说,就是将所有税金(包括徭役)都纳入到田亩里征收,不论人头。这项政策直接推动了政府收入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流动,为“康乾盛世”

奠定了基础。只不过到后来,税赋又加重,“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吏治腐败,苛政丛生,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困苦。此后的中国大地,封建社会瓦解,军阀混战,外忧内患接踵而来,税制亦有改革,此处不赘述。

2. “黄宗羲定律”——对历史上赋税的评价

中国的农业税制变迁见证了封建社会的兴亡衰败,过程也异常复杂。如果把各种税赋政策整理出来,那一定是卷帙浩繁,蔚为大观。我们在许多古装剧中,会很容易看到这样的情节:统治者横征暴敛,奢靡腐败;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税赋极重,在不堪忍受统治者的重压之后,纷纷揭竿而起,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电影电视剧里面没有说完的话题就是:建立新王朝后,依旧征收“皇粮国税”,只不过比之前朝更加规范,税赋更轻一些。所以,底层百姓对“皇粮国税”认同度极高,只要种田,就要交税,所谓“种田交税,天经地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透过历史上赋税及赋税改革,我们还可以发现,赋税只是统治者想方设法从百姓那里索取财源,当一种政策实行不下去了,就换一种政策进行赋税改革,但改完后老百姓的负担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如此不断循环。著名的“黄宗羲定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上每进行一次改革,老百姓的负担就加重一层;历史上每进行一次并税改革,就会催生出一次杂派高潮。

古人云:亡,百姓苦;兴,百姓苦。国家衰亡时,百姓困苦自不必说。即使国家在兴旺发达时,老百姓还要辛苦劳累,春播、夏耘、秋收、冬藏,期间还要忍受风雨霜露侵袭,为的是养活一家老小,缴纳各种赋税,承担徭役,其中的艰辛酸楚自不必多言。正是看到这种现象,早在战国时期的屈原就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