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多元化择业观

当代大学生的多元化择业观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大学生正在逐步摒弃“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对多次就业的接受、认可度逐步加大。有调查显示,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时,选择“自主创业”的同学已占21.8%,说明当代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观念在增强。这表明当代大学毕业生对现实的关切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主导方面。

当代大学生的多元化择业观

二、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分析

大学生在择业时,呈现出多元化的择业观,主要表现在:

1.人才流动观念增强。随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改变,就业模式由原来的“统包统分”转变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人才流动和再就业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已被广大毕业生所接受。当代大学生正在逐步摒弃“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对多次就业的接受、认可度逐步加大。面对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许多大学毕业生有先找一个单位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以后再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的趋向。这表明大学生对职业生活中的起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人才流动观念增强。

2.自主创业观念增强。1998年5~10月由清华大学科技创业者协会等发起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北京高校掀起了创业波澜,现已波及全国。有调查显示,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时,选择“自主创业”的同学已占21.8%,说明当代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观念在增强。1999年12月新闻界连续报道了大学生以知识作价入股创业的报道。有大学毕业生从擦皮鞋开始,逐渐创办成在全国连锁的“皮鞋美容店”,还有大学生从卖猪肉起家,探索出了创办食品加工企业的经验等。这些事例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已不再将职业仅仅当作谋生手段,自主创业、自我实现这种高层次的需要正逐渐凸现出来。(www.xing528.com)

3.择业自主性增强。当代大学生在自主性方面,表现出不轻信、不盲从、不附众,他们希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特长的职业。一些个性较突出,独立意识、社会生存能力较强的大学生,选择了自由职业。如北京青年研究会2000年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最倾向听取意见的对象依次是自己(59.3%),父母(19.0%),朋友、同学(4%),可以看出,有近60%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是自己做主的。也就是说,当今大学生在择业上的自主性或独立意识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4.现实关切程度提高。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当代大学生也把关注的目光逐渐转移到了现实,投向自身利益,就业时纷纷往高收入的单位挤。经济收入和自我发展成为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2002~2003年福建省六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66.7%的女生,60.5%的男生选择了有挑战性、较高工资的工作;8.5%的女生,18%的男生选择了有高挑战性,高地位,又非常高工资的工作;其中仅有9.15%的女生,13.8%的男生愿意成为基层工作者,大多数人不愿到基层从事一般工作。这表明当代大学毕业生对现实的关切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主导方面。

5.择业期望值偏高。择业期望值偏高是近年困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主要问题,但高期望值的实现要受到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有调查发现,在理想择业地区的选择上有37.6%的毕业生首选沿海开放城市,而愿意到中西部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仍很少,仅占7.3%,对月薪的要求上,选择2000~4000元的毕业生占58%。这说明大学毕业生择业期望值偏高,其结果不是大学生就业岗位少了,而是就业岗位与学生期望值之间有距离。2003年民营企业全力蓄势准备吸纳人才,但是,很多大学生择业的目光却不愿在此停留,有人还打趣地说:“首选机关和外企,无奈到国企,实在不行才到民企”,使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手里握着资金却找不到高素质人才,大量的毕业生脑里装着知识却苦于找不到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