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美与丑:美学问题与历史的破门

美与丑:美学问题与历史的破门

时间:2023-11-3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无所谓美丑,就不是审美对象,也不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了。真伪、善恶、美丑,都是人对事物的评价,是人的价值判断,而且是以人为中心来设立评价标准的。比如双眼皮,以前是认为美的。(笑)实际上,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审美,什么是非审美,这些问题的结论都一直是在变化着的。非审美复化为审美,审美复化为非审美,美复化为丑,丑复化为美。因为任何对象一旦进入艺术领域,无论美丑善恶,都一律变成美。

美与丑:美学问题与历史的破门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想大家可能已经看出美和艺术之间深刻的联系: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美感则是对象化了的情感;艺术是情感的传达,审美则是借助一个对象来传达情感的活动和过程。美和艺术既然有如此深刻的内在联系,那么,下面一个结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艺术是人的确证,美则是能够确证人之为人的东西。

这一点,我想从反面,也就是从丑来证明。

在说丑之前,我想有几个问题先要明确。第一点,就是我在讲康德美学时讲过的,美和丑都是审美的,美的问题和丑的问题也都是美学问题,正如真与伪都是逻辑学问题,善与恶都是伦理学问题。美和丑之外,还有一个“非审美”。非审美就是不美不丑,非美非丑,更准确一点说,就是无所谓美丑。无所谓美丑,就不是审美对象,也不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了。当然,非审美和美学也不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美学至少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何谓审美何谓非审美,也就是要把审美和非审美区别开来。第二,它必须回答,非审美如何变成审美。我们知道,世界上原本是无所谓美丑的,正如世界上原本无所谓真伪。自然界从不做假,自然界所有的现象和东西都是真的。自然界也无所谓善恶。说狼吃羊是恶,这是人的看法,不是自然界的看法,自然界也没有什么“看法”。没有“看法”,也就没有真伪、善恶、美丑。所以,自然界也是非逻辑、非道德、非审美的。

那么,世界上为什么后来又有了真伪、善恶、美丑呢?简单地说,是因为有了人。真伪、善恶、美丑,都是人对事物的评价,是人的价值判断,而且是以人为中心来设立评价标准的。就说吃羊这件事。人说,狼是恶的,叫恶狼,因为它吃羊。但是,狼吃羊,人也吃,而且不少吃。(笑)如果当真统计一下,人吃的羊,恐怕不会比狼少。狼只不过吃野生的羊,羊们在被吃之前还能够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人却把羊圈在一起,专门供自己吃。人和狼比起来,到底哪个更可恶一些?(大笑)那为什么同样是吃羊,人就善,狼就恶呢?就因为善恶的标准是人制定的,并且是为了人而制定的。是人在说狼恶,羊善。当然,我们也不能反过来,说羊恶,狼善,羊本来就该死,狼吃羊是“替天行道”。(笑)不能这么说吧?准确的

说法,是狼和羊都无所谓善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们不能说一个比一个坏,它们其实都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这就是我们要明确的第二点:真伪、善恶、美丑,都是对于人而言的。

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的。真可以变成伪,善可以变成恶,美可以变成丑,反过来也一样。庄子有句名言:“神奇复化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真和伪,善和恶,美和丑,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比如双眼皮,以前是认为美的。在西藏,谁家生个孩子是双眼皮,可以免交人头税。(笑)现在呢?现在大家都说单眼皮更好,因为单眼皮“酷”呀!(大笑)你们看,变了吧?不但价值标准变了,审美取向也变了,从“美”变成“酷”了。(笑)

实际上,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审美,什么是非审美,这些问题的结论都一直是在变化着的。非审美复化为审美,审美复化为非审美,美复化为丑,丑复化为美。而且,审美起源于非审美,美则往往由丑而来。比如花,现在是美的。但是你去看原始人雕塑、绘画,一朵花的影子都找不到。因为在原始人那里,花呀,草呀,树呀,还有许多被我们称之为自然美的东西,都不是审美对象,都是非审美的。不是原始人看不见,而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儿童也一样。小女孩可能对花花草草的特别敏感,男孩子就多半没有兴趣。男孩子也不会认为花草是丑的,他只是不屑一顾而已,因此是非审美。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将来成为一个著名的花鸟画家。这是非审美变成审美。

丑变成美的例子也很多。比如荒漠,在以前是丑的。除非万不得已,没有人会愿意到戈壁荒滩上去闲逛。但是现在,荒漠已成为许多艺术家尤其是摄影艺术家的最爱。在他们看来,荒漠是比青山绿水更耐看的审美对象。其实许多“美”都是由“丑”变来的,比如残荷败柳,乱石险滩。“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就是丑变成美。

那么,有没有不变的?有。有些东西,恐怕永远也变不成美,比如垃圾。谁要认为垃圾是美的,那恐怕真的是有病。(笑)如果我们把这些东西列一个名单,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不能证明人是人的对象。它们或者是人要抛弃的,比如粪便;或者是人要避免的,比如病态;或者是使人不成其为人的,比如死亡;或者是这些东西的象征物,比如尸体。动物当中,最难被看作“美”的是猴子。猴子为什么往往被看作是“丑类”呢?就因为它像人又不是人,很容易让人看出“不是人”的特征。其他动物和人差别太大,反倒不会引起这种比较。有了距离,反倒可能美了。所以,人决不会说猴子美,只会把它当作耍弄、嘲笑、鄙视的对象。这也是有说法的,叫做“耍猴”。(笑)如果猴子是美眉,你会耍它吗?(大笑)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人越是意识到自己是人,就越是反感自己的非人形象;而越是对自己的非人形象反感,就越是肯定自己的属人本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美,就是能够确证人之为人的东西;丑,则是人的不能确证。(www.xing528.com)

(同学问:你说病态不美,病西施怎么讲)这个问题要搞清楚逻辑关系,是西施因病态而美,还是病态因西施而美?恐怕是后者。病西施之所以美,只因为生病的是西施。如果是东施,只怕越病越难看,要不然怎么说“东施效颦”?可能你又要说了:东施越病越丑,西施越病越美,可见美丑和病不病,还是有点关系。(众笑)是有点关系。什么关系呢?作料的关系。病西施为什么美呢?就因为她原本人见人爱。一生病,更让人心疼,也就觉得更美了。(大笑)这就好比做甜食,放一点点盐,更甜。但你不能说盐是甜的,对不对?所以你也不能说病态是美的。如果病态即美,那选美大会就该到医院开了。谁的病最重,快进太平间了,把谁评为冠军就是!(大笑)

(又一同学问:你说猴子不美,但画家也有画猴子的)我可以补充一句,还有画死人的。(大笑)可惜这并不能证明猴子或死尸是美的。因为任何对象一旦进入艺术领域,无论美丑善恶,都一律变成美。为什么呢?因为艺术无丑。一件“艺术品”如果居然很“丑”,比方说,一幅画画得很“脏”或很“俗”,一首歌被一个嗓子很“破”又“五音不全”的人唱得“难听死了”,那就根本不能叫“艺术”或“艺术品”。这就等于说,只有“艺术美”,没有“艺术丑”;只有“美的艺术”,没有“丑的艺术”。表现丑,或者说,表现现实丑的艺术不是“丑的艺术”。因为它表现的对象虽然是丑的,它自己却是美的。所以,猴子如果被真正的画家画了出来,它就肯定是美的了,是“美猴王”。(笑)你们看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最美的部分是什么?(同学说:是眼睛)对,是眼睛。但你们想想,那是猴子的眼睛吗?(不是)对,不是。那决不是猴子的眼睛,那是人的眼睛!(鼓掌)

所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最美丽的猴子和人比起来也是丑的。这句名言其实揭示了一个道理:美就是能够确证人之为人的东西。艺术之所以无丑,就因为艺术是人的确证。正因为艺术是人的确证,因此,一旦一件艺术品被认为是丑的,人们就宁愿说它“不是艺术”,而不愿意说它是“丑的艺术”。说一件艺术品是“丑的艺术”,就像说一个人是“胆小的勇士”、“坚强的懦夫”一样,怎么想怎么别扭。(同学说:可是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平凡而又伟大”)平凡和伟大都是正面的评价,不是负面的评价。和伟大相反的是渺小。我们不能说一个人“伟大而又渺小”吧?我们也不能说“艺术而又丑陋”。

好了,我们现在其实又回答了另一个问题,即艺术与美的关系问题。这也是一个历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许多美学家是反对将美和艺术划等号的。在他们看来,美是美,艺术是艺术。比方说,自然美就不是艺术,艺术中也有丑。但我想这一点在我们这里应该不成问题。艺术中的丑是怎么回事,我们已经讲清楚了。至于自然美,则无妨广义地看作艺术美。所谓“江山如画”,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自然界原本无所谓美丑。只有当我们以看待艺术品的眼光去看待自然时,自然界才会表现出自己的美来。这正是柳宗元看出了小石潭的美而许多旅游者看不出来的原因之一。所以,古希腊的美学家几乎都把自然界看作艺术品,只不过认为那是神的艺术而已。

实际上,美和艺术只有方式和形态的区别,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武汉大学哲学系邓晓芒教授和我合著的《黄与蓝的交响》这本书中,我们对美和艺术的关系作了这样的表述:作为过程,情感的对象化就是艺术,即美的创造;作为结果,对象化了的情感就是美,即艺术品。艺术是给情感的内容以对象化的形式,美是以对象化形式体现着的内容。因此,美就是凝固了的艺术,艺术则是展开着的美。这就基本上把话都说清楚了。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去读这本书。

另外,还有两本书也自我推荐一下。(笑)一本是我的《艺术人类学》,还有一本是《人的确证》,都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美学观点,就都包含在这三本书里面了。这次课程中没有讲到的,这三本书里面也都有。但我只是推荐,不强求大家读。但要声明一点,我们的美学观点,这里只讲了一部分,不全。如果要批判,还得把这三本书都读了。

最后,我要感谢大家耐心听完了全课程,多谢合作!(热烈鼓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