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三国时期的战争及结局

三国时期的战争及结局

时间:2023-12-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国时期的战争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灵帝中平元年爆发了大规模黄巾起义,统治出现危机。以后曹操又用了三年时间,先后击败张绣,擒杀吕布,成为北方惟一能与袁绍对抗的势力。三国争夺的战略要地,主要是接壤的荆州、淮南和汉中,其中尤以荆州最为关键。为此,引发了樊城、夷陵、江陵三次大战。三国后期,吴蜀联盟已无力与魏抗衡,交战败多胜少,战线不断向内收缩。

三国时期的战争及结局

三国时期的战争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发了大规模黄巾起义,统治出现危机。朝廷忙于镇压,各州郡乘机纷纷扩充实力,豪强地主私家武装数量猛增,分裂形势日益严重。骑都尉曹操、司马孙坚、皇裔刘备乘机而起,参加屠杀义军。六年,灵帝死,掌握朝政的何进被杀,并州牧董卓率军入洛阳,拥立汉献帝,独揽朝政,遭到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州郡联军的讨伐。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自率军镇守洛阳外围入大关口。联军因各怀异心,观望不前。曹操孤军西征,战败而还,遂自求发展。孙坚率军攻董卓,逼其出洛阳。后孙坚在争夺荆州时战死,董卓亦被吕布所杀。从此,豪强混战愈演愈烈。(www.xing528.com)

袁绍逼冀州牧韩馥让位后,消灭了幽州牧公孙瓒,成为北方最强势力。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任兖州牧后,招降青州黄巾军30万,实力大增,在帮助袁绍打公孙瓒、袁术时,吕布乘机夺取了兖州大部地区,后曹操收复失地,从此吸取教训,下大力巩固兖、豫两州根据地,广揽人才,发展生产,足食强兵。接着,逼献帝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并“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后曹操又用了三年时间,先后击败张绣,擒杀吕布,成为北方惟一能与袁绍对抗的势力。与此同时,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孙策在袁术处领回其父孙坚旧部,次年与周瑜合兵东渡,连下牛渚、秣陵、会稽(今绍兴)、东治(今福州)等地,占据江东三郡,公开与袁术断绝关系,独立发展。曹操为了拉拢孙策,上表封其为讨逆将军、吴侯。北方袁绍、曹操两雄相争,官渡一战,曹军大胜,歼灭袁军7万余人。后曹操又乘袁绍死,夺其基地邺城,追至乌桓腹地,歼灭袁氏兄弟及乌桓地方势力,统一了北方。随后大练水军,准备南征荆州。这时,孙权已承兄业,巩固了江东,攻克夏口(今湖北武汉境),打开了荆州大门。刘备投靠荆州牧刘表,亦不甘人下,请得诸葛亮军师,定下先占荆、益,联合孙权,再图中原决策。刘表病亡,子刘琮降曹,刘备被迫从樊城南撤,被曹军大败于长坂(今湖北当阳境),后率2万军驻守樊口,与孙权联合,在赤壁大败曹军,遂自领荆州牧,乘势夺取武陵、长沙等四郡,又向孙权借得南郡,进图益州。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借帮助刘璋抗曹之机,率军入蜀,攻取郡县,于十九年入主成都。至此,形成曹、孙、刘三足鼎立之势。三国争夺的战略要地,主要是接壤的荆州、淮南和汉中,其中尤以荆州最为关键。为此,引发了樊城、夷陵、江陵三次大战。关羽攻襄阳、樊城,震动了曹魏;曹操离间了孙、刘关系,孙权派兵取江陵,杀关羽;刘备为关羽报仇,致有夷陵之败。吴、蜀削弱后,曹操坐收渔利,国势日盛。不久曹操病亡,曹丕称帝,以魏代汉,决定向南进军。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屡败魏军,未使曹军越过长江一步。夷陵战后,刘备病亡,南中(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地区豪强势力反蜀,诸葛亮以攻心战术平南中,巩固了后方。接着,诸葛亮数次率大军攻魏,均未获重大战果。司马懿因阻止住诸葛亮的进攻和平定辽东之功,威望日高,权势日盛。魏明帝病亡,司马懿和曹爽辅曹芳登基。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兵谏,处死曹爽,独揽朝政,魏政权名存实亡。三国后期,吴蜀联盟已无力与魏抗衡,交战败多胜少,战线不断向内收缩。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司马昭派军分三路攻蜀,主力被阻于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名将邓艾穿越阴平小道出奇兵,一举灭蜀。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以晋代魏,经过8年的灭吴准备,于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发兵20万,分六路进军,水陆协同,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吴,终使三国归于一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