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空间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的统一性,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

空间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的统一性,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

时间:2023-05-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存量与流量在地理或空间中如何进行分布,便是所谓“区位”的问题。在算法框架下,区位问题是当然的议题。这就来到了“空间的”或“区位的”经济学。任何事物与任何活动都只能在特定的地点上存在,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当事人必须研究和决定它们的空间布局。各类经济活动的地点是不是可以通过科学的计算而精确地决定出来呢?这正是以往的空间经济学家们主要从事的工作之

空间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的统一性,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

研究存量与流量地理或空间中如何进行分布,便是所谓“区位”的问题。在算法框架下,区位问题是当然的议题。这是因为,在定义了思维活动的基本元素(信息与指令)和基本单位(元计算)之后,我们有条件把所有的思维性流量与存量看作是由这些基本元素和基本单位所组成的,进而,思维问题变成了一个关于这些基本元素或基本单位的位置和“位移”的问题,也即“交通”问题。关于构成物理对象的基本元素或基本单位的问题不由算法理论来回答,而由自然科学来回答。在结合有关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算法经济学实际上成为了社会科学领域的“物理学”与“化学”,它所研究的问题至少可以列举如下:1.特定对象(或现象)是由哪些基本元素所组成的?2.这些元素何时、在哪里、如何运动、如何聚集与分散以及如何形成了特定的对象或现象?3.由此导致了什么样的状态与后果?4.我们如何来干预这个过程?等等。

所以,在我们的论述中,即使不明确地说明时空因素,它们也始终潜在地存在着。我们总是想象着各种可见不可见的对象存在于我们的眼前,它们从这里运动到那里,又从那里运动到第三地。这种思维方式植根于我们大脑的深处,其实在我们正式学习理论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甚至可以说,即使在最为极端的新古典主义者的脑海中,这种思维方式也顽固地存在着。新古典主义者们只是未能意识到他们脑海中对于空间问题的自相矛盾,而这种矛盾则由算法理论予以解决。在我们平时假设时空环境的时候,时空环境都是比较抽象的,并且是背景化的。现在,我们则把时空因素(尤其是空间因素)适当地具体化;也不再把它们作为舞台的背景,而是移到了舞台的中央。这就来到了“空间的”或“区位的”经济学。

任何事物与任何活动都只能在特定的地点上存在,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当事人必须研究和决定它们的空间布局。这个议题不能被诸如商品价格(例如房屋与土地的价格)之类的间接指标所完全概括和取代,因此,经济学者们也就有必要专门来研究这个问题,空间经济学也就是经济学中既与其他部分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一个分支,而这也就是空间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的统一性之所在。

设立生产型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工厂的地点应当设于何处?我们先不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首先需要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工厂的选址之所以是一个问题,这是因为,“工厂”这个事物不可能像空气一样均匀地、分散地弥漫于我们周围的空间之中,它也不可能像土壤一样均匀地分布于地球的表层。组成工厂的若干要素必须集聚起来,它们必须位于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之内,假如它们过于分散,工厂就不可能有效地运转。这是一种不可分性。具体来说,机器本身具有有限的体积,它只能位于特定的空间之内。它在此地,便不在彼地。人们既不可能在每个地点都摆放一台机器,也不可能把机器融化为液体,泼洒得到处都是——否则机器就不成其为机器了。这个道理对于任何对象都是一样的——原料、产品、人以及思想都一样。

组成某个事物的若干元素聚合在一起了,它们距离其他事物也就更加遥远了。这个事物如果又要与某些其他事物相互作用,那么,后者也就必须相应地靠近。举例来说,有了机器,就要操作原材料,而机器本身的尺度有限,因此它对于原料的操作具有距离上的限制,这就要求原料必须运输到距离机器相当接近的地方。机器需要人来操作,因此工人也就必须来到生产现场,甚至深入到相当危险的地点进行作业。工人需要指挥和管理,因此,除非配备了便捷的通信工具,企业的管理机构也就不能距离生产点过于遥远。员工不仅在上班的时候聚集在企业之中,而且,为了减少通勤的时间,一些员工甚至需要居住在企业的内部或附近。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产品的销售与交货。假如只考虑把工厂建设在距离各类生产要素较近的地方,这对于生产固然有利,但却往往不利于产品的销售、运输与交货。为了降低运输成品的费用,缩短交货的时间,生产点距离市场和客户越近就越好。(www.xing528.com)

这些要求是相互冲突的,企业只能在利弊权衡中勉强地进行抉择。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农业企业严重地依赖于土地,所以它们几乎平均地分布在适宜于耕种的地方,而其他因素暂时都予以忽略了。在农耕时代,人口是高度分散的。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城市中,主要从事政治文化、奢侈型消费活动以及少量的工商业。与农业相比,工商业活动已经显著地挣脱了土地的束缚。土地只是用来作为容纳生产活动的场地,而不直接参与生产活动。价值很高的工商业资产,往往只需要很小的地块就可以容纳,而这些资产的总的占地面积,也只占国土面积中极为微小的一个部分。这就为工商业者提供了自由,使他们可以相当从容地选择他们的企业驻扎的地址,并有一定的自由来迁移或重组工作地点。

历史地看,那些原材料比较笨重的企业,往往驻扎在原料产地附近。例如,矿产采掘和粗加工企业,一般只能驻扎在深山老林之中。一般的工商企业则聚集在港口与交通枢纽地带。在这里,原材料与产成品都比较容易输入和输出。由于人口稠密,雇佣工人、交流信息、买进和卖出都比较容易。现代的企业更要考虑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有些企业适合于集中生产,例如化工企业。因此,它们在某个地点建立巨型的工厂,把原材料不远万里地运进来,然后又把产品分销到世界各地。另一些企业则适合于分散经营,例如啤酒业。由于啤酒的单位货值很低,如果进行长途运输,运费就会占去货值中相当高的比例,因此,啤酒企业往往会在各地建立分厂,就近向广大消费者供应啤酒。餐馆业与旅馆业的分散化也就更不消说了。最为有趣的是建筑业。由于建筑物不宜搬动,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在客户的住所之内安营扎寨并进行现场的生产。为此,大批的设备与人员也就必须不时地从一个工作地点搬迁到另一个工作地点。建筑工人们离家别舍,常年工作和漂泊在外。他们常常居住在简易房屋之内,其中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

各类经济活动的地点是不是可以通过科学的计算而精确地决定出来呢?在一定程度上说,大抵如此。每个企业的选址都有它必须考虑的因素,假如这些因素遭到忽视,或者安排不当,企业就会遭受经济规律的惩罚。我们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的决策问题,来展示地址问题是如何被“决定”的。这正是以往的空间经济学家们主要从事的工作之一。这一个个“模型”被开发出来之后,可以供当事人进行参考和应用。实际的决策者通过把实际情形与这些“理想情形”进行对比,就可以获得帮助与启示。

但是,学问家们要想穷尽所有的实际情形,是根本不可能的。实际问题中所涉及的因素是无限多样的,其未来的变动可能难以预测。建立理论模型的人把这些难处往往排除在外了,而当事人却必须面对它。这就来到了算法的轨道上,对此我们不必详述了。一般观点则是:关于选址的决策必然会包含着主观的、灵活的和自由的因素。相反的极端例子是:在一块广袤无垠的平原上,一队移民要选址居住和进行生产,其中又有多少需要科学分析的因素呢?事实上,随意驻扎下来就行,全凭个人的爱好和习惯。甚至,一个细微的或者偶然的因素,也许就可以决定全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