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建议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建议

时间:2023-1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目前认为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血细胞生成有量和质的异常,临床上表现有难治的、程度不等的不同系列或三系血细胞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有病态造血现象。粒细胞减少和缺乏的患者应注意防治感染。通过与粒系祖细胞及成熟中性粒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前者的增殖分化并增强后者的功能。也可驱使中性粒细胞释放至血循环,使外周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建议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目前认为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血细胞生成有量和质的异常,临床上表现有难治的、程度不等的不同系列或三系血细胞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有病态造血现象。

【诊断要点】

1.主要表现为贫血,常伴有出血和(或)感染。

2.外周血可有一系、二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可有巨大红细胞、有核红细胞等病态造血的表现;骨髓中二系以上的病态造血;骨髓病理可见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骨髓干细胞培养示粒单祖细胞集落减少而集簇增多;可有+8、5q-、-7/7q-、+19、11q-、20q-等细胞遗传学异常。

3.除外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及具有病态造血的其他疾患,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红白血病等。

【治疗原则】

1.目前以对症治疗为基础,对于严重贫血和有出血症状的患者,可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粒细胞减少和缺乏的患者应注意防治感染。

2.对低危组采用雄性激素、促白细胞生成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分化诱导剂等促进造血、诱导分化和生物疗法,对高危组采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联合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

1.雄性激素类药物 可能是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使红系细胞对促红细胞生成素更加敏感,加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造血干细胞的作用,促进红系定向干细胞分化为原红细胞进而增殖,成熟为红细胞。常用司坦唑醇、十一酸睾酮、达那唑、丙酸睾酮。(www.xing528.com)

2.促白细胞生成药 非格司亭(rhG-CSF)是由17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通过重组DNA技术制成,与天然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氨基酸序列和糖链完全相同,不同的是rhG-CSF链的N端含有甲硫氨酸。通过与粒系祖细胞及成熟中性粒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前者的增殖分化并增强后者的功能。也可驱使中性粒细胞释放至血循环,使外周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莫拉司亭(GM-CSF)是由12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可与粒系及单核-巨噬细胞前体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其增殖分化,产生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

3.抗贫血药 常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红细胞生成素是由肾分泌的一种活性糖蛋白,作用于骨髓中红系造血祖细胞,能促进其增殖、分化。本品能经由后期母红细胞祖细胞(CFU-E)引导出明显的刺激集落的生成效果。在高浓度下,本品亦可刺激早期母红细胞祖细胞(BFU-E)而引导出集落的形成。

4.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大剂量可使血小板增多并提高纤维蛋白原浓度,缩短凝血时间。常用甲泼尼龙大剂量冲击治疗。

5.抗肿瘤药 维A酸是一种肿瘤细胞诱导分化剂,不仅能维持正常上皮细胞的分化作用,而且可使白血病细胞分化为具有正常表型及功能的血细胞,体外可抑制癌细胞增殖。对于年龄较大,体能状况较差的中危和高危患者,可选用小剂量阿糖胞苷、三尖杉酯碱、美法仑等。

6.免疫抑制药 还可应用环孢素、沙利度胺。

【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