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姜揖君中风外治验案,辨证取穴保中风康复

姜揖君中风外治验案,辨证取穴保中风康复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重视整体观念,辨证取穴姜教授每接诊中风病患者,必详细询问病史及治疗经过、是否接受过针灸治疗、治疗时间、针刺穴位等,同时必问饮食、睡眠、二便情况,更参酌舌、望、闻等诊法。

姜揖君中风外治验案,辨证取穴保中风康复

1.重视整体观念,辨证取穴 姜教授每接诊中风病患者,必详细询问病史及治疗经过、是否接受过针灸治疗、治疗时间、针刺穴位等,同时必问饮食睡眠、二便情况,更参酌舌、望、闻等诊法。他注重患者的整体表现,分清风、痰、瘀、轻、重、缓、急。在取穴上多以大椎、风池、百会、神庭、本神、曲池、足三里为基础穴。若风证明显者配合谷、太冲;热盛者配大陵、行间;痰多者配丰隆、列缺;瘀阻者配内关、三阴交。更常配合八脉交会穴,如配外关、足临泣以清泄少阳之火;配公孙、内关以降冲解郁,调和中州,杜绝生痰之源;乏力以及有精神症状者,配后溪、申脉;饮水呛咳、言语不利者,配列缺、照海。总之,治疗以整体病情为主,兼顾局部。

2.刺有序,配穴有规律 在治疗中风病时,姜教授非常注重针刺的先后顺序。他一般先针基础穴,在基础穴组中,一般先首针大椎,得气后,疾刺不留针。双侧穴位均需针刺时,本着先健侧、后患侧的原则,由上而下,依次针刺。针毕基础穴后,再依据其症状,加用患侧腧穴以治偏瘫症状。常用上肢穴位有: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环跳、阳陵泉、悬钟、昆仑。若头项低垂难抬者,配天柱;身弯不能挺直者,配身柱;便秘者用外关配支沟、丰隆;小便频者,轻刺关元以温补;下肢挛急者,取二跷脉,代表穴有申脉、照海。但姜教授将此二穴皆取于外、内踝直下2寸、赤白肉际处,这是他在取穴上的独特之处,虽与常规取法有区别,但仍与《难经》所言二脉“起于跟中”相符合,不违经旨。

3.施术时务求得气 姜教授强调每针一穴,必取其相应针感。如针刺曲池、足三里时必须做到患者健侧出现酸胀感,而患侧的针感必须要传至手足;针刺百会穴亦必取胀感;针刺廉泉时对舌体运动差者一般用多向刺,刺至患者觉舌根及左右两侧发麻,且予以深刺浅留,这样做既利于患者活动,又便于再次行针;手指拘急不能伸者,宜用合谷透后溪,医者的双手应同时相对捻转,令针感传透患者满手,可令其手指松软;对肢端麻木者,常用刺入不捻转或刺血法。遇有难得气的患者,常结合《灵枢·官针篇》中恢刺、齐刺之法,以催气行气,更以通关接气之法,令针感接力传导。总之,遵循《内经》“气至而有效”之理,施术时务求得气以保证疗效。(www.xing528.com)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