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风外治验案:中风后胃气上逆的原因及治疗

中风外治验案:中风后胃气上逆的原因及治疗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多数中风后出现呃逆的病人在发病前并无胃病,之所以胃气上逆是因为中风病气血痰火风阳上冲,引动阳明胃火所致。与本病密切相关的脏腑当首推胃与大肠。至于大肠,与胃同属阳明归六腑,其性“以降为用”。中风后气逆上冲,致大肠腑气亦不得降,火热结于内。阳明病常见谵语、潮热、心烦诸症,且此种呃逆声响有力日夜不休,使病人精神紧张,不能正常休息,也可加重病情。

中风外治验案:中风后胃气上逆的原因及治疗

1.逆气生呃、昭示转机 《素问·宣明五气篇》述“胃为气逆为哕”指出呃逆由胃气上逆动膈所致。而多数中风后出现呃逆的病人在发病前并无胃病,之所以胃气上逆是因为中风病气血痰火风阳上冲,引动阳明胃火所致。《素问·宝命全形论》说“病深者,其声哕”。同样,中风后出现呃逆也提示病情较重,而临床上在两种情况下最易出现:一是起病时邪中经络较为轻浅,在病情突然进展出现神志恍惚,偏瘫失语加重时;一是起病危重,邪中脏腑神昏不语者,经治疗病情好转神志渐清之时。也就是说邪中太深、太浅、病人完全昏迷、昏愦或仅有中风轻症时一般不出现呃逆,而在病情转机变化时常出现。分析其病机与气机失常有关。胃气虽由逆气引动上行,但本身终是“以降为顺”,这种升、降之气交替反复,时时动膈才有呃逆。中风重症气逆已极,阳气升动太过而无制,全身之气升而难降。胃气亦随之逆而不得返,毫无升降往复之机,故不能时时动膈出现呃逆;病重昏愦出现脱证时更是气逆极而五脏元气散脱,胃气亡失,同样不会出现。至于中风轻症,虽有逆气上行,终是轻浅不足以动胃火,故也无呃逆。所以只有在病邪由浅入深或由深入浅病势转机之时,一方面风火相煽气血上逆,一方面有下行之生气与之制约,气升而复降,降而复升,终以逆气上冲为主,才表现出呃逆症状。

2.热多实多、责之阳明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景岳全书·呃逆》也有“此皆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的论述。中风病性本虚标实,而以风、火、痰、瘀标实为急,出现的呃逆也有热多实多的特点。部分恢复期病人出现呃逆虽属正虚邪恋、虚实夹杂,但仍以热实为主,阳气不足者很少出现呃逆。临床表现呃声响亮有力,连续发作,甚则日夜不息,同时伴有发热、口臭便秘、苔黄燥、脉弦等。与本病密切相关的脏腑当首推胃与大肠。胃火上逆为主要病因自不必赘述。至于大肠,与胃同属阳明归六腑,其性“以降为用”。中风后气逆上冲,致大肠腑气亦不得降,火热结于内。《灵枢·平人绝谷篇》说“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肠居于胃之下,邪热内结肠腑则浊气不降,胃气也因之不能降,故呃逆频作不休。临床观其脉证也会发现多见“胃家实”。

3.久呃不止、加重病情 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久呃不止胃失通降则饮食难入,气血津液难以补充,正气日虚,不利于抗邪外出。而本病虽由中风所致,久呃不止逆气时时上冲又与中风病气血上逆之势合,使虚火更盛于上,真阴消灼于下,病情加重。同时胃经“多气多血”,胃火炽盛气血逆乱又可灼伤胃络,使血溢脉外出现吐血等变证。阳明病常见谵语、潮热、心烦诸症,且此种呃逆声响有力日夜不休,使病人精神紧张,不能正常休息,也可加重病情。(www.xing528.com)

4.通腑泻热、理气止呃 对于中风后呃逆的治疗,临床上一些常用的方法多难以见效,或偶有效果又复发。但在了解了本病多热多实,重在阳明的病机特点采用“通降”之法,则多有良效。张仲景虽有“攻其热必哕”攻下可致呃逆的论述,但是指胃中有寒之故。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中又说“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南阳活人书》更对此解释说“后部不利,宜调胃承气汤。”可见通降之法在明辨病机后可大胆用之。取承气汤之义,用大黄、芒硝通腑泄热、荡涤肠胃厚朴、枳实理气降气。对阴津亏虚者加当归麦冬地黄滋阴润肠;热痰多者加瓜蒌枇杷叶清热化痰降气。诸药合力使腑气一通、实火得降,使胃肠逆气平复呃逆可止。如根据病情合镇肝息风汤、天麻钩藤饮之类同用,更能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内蒙古中医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