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六淫外邪伤害及应对方法

中医六淫外邪伤害及应对方法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导致疾病的外因,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称“六淫”。一年四季都有风、寒、暑、湿、燥、火的变化,但在其并不过度的情况下,则称之为“六气”。这就是我们所要谈及的中医外感病因——“六淫”。(一)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而发病。六淫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感病。暑邪纯属外邪,故有“暑属外邪,并无内暑”之说。

中医六淫外邪伤害及应对方法

感冒,俗称“伤风”。顾名思义,它无疑是感受了外在“风邪”所致。导致疾病的外因,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称“六淫”。一年四季都有风、寒、暑、湿、燥、火的变化,但在其并不过度的情况下,则称之为“六气”。

正常的气候变化,一般不会使人生病,反常的气候则是致病的诱因或原因。例如:“微风拂煦”、“东风送暖”、“秋风送爽”,正是人们所乐于接受的气候,这种气候能使人感到舒适;相反,若是“寒风刺骨”、“暴风骤雨”,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是我们所要谈及的中医外感病因——“六淫”。

淫,即太过和浸淫之意。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一般对人体是无害的,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只有在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气候异常又是相对的,如严寒酷暑、暴冷暴热,或者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季应温而反寒(倒春寒),秋季应凉而反热(秋老虎)等,但更重要的是,由于人体的个体差异,正气有强弱不同,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就各不相同。如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但正气强盛,尚能自调者可以不病。相反,即使是风调雨顺,而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者,适应能力低下,可以感受邪气而发病。因此,任何气候的变化,都具有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个方面。六淫作为致病因素,与六气相比较,其区别的关键就在于其致病与否,发病的关键又在于人体的正气。

(一)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 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而发病。六淫致病的初起,每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主要临床特征,称为表证。表证不除,多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传变。六淫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病。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3.地区性 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高温环境作业者多易患火热燥病。

4.相兼性 六淫邪气即可单独侵袭人体而发病,又可两种以上相兼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5.转化性 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例如感受风寒之邪可从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湿邪郁久可以化火伤阴等。

六淫致病从现代科学角度看,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

(二)六淫致病的各自特点

1.风 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风,致风邪为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仅限于春季,其他季节也可以发生。

(1)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六淫病邪的首要致病因素,常为外感致病的先导,其他外感五邪往往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故致病多出现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等兼夹证的特点。

②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常伤及人体的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③风性主动,善行数变。动即动摇不定,凡眩晕、振颤、抽搐、角弓反张等动的症状,都属风证,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变幻无常,发病迅速,如游走性关节痛,皮肤瘙痒、漫无定处、此起彼伏之风疹等。

(2)外风与内风的区别:内风多为经肝风,主要症状为头目眩晕、四肢抽搐、肢麻、动手、强直、乃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等。外风多为自然界风邪为患。外风主要症状为发热、恶风、汗出、头痛、鼻塞等,脉象浮缓。

2.寒 寒为冬季主气,其他季节亦可见到,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气温骤降,人体防寒保护不够,常易感受寒邪。

(1)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如寒邪外束,卫阳受损出现恶寒,寒邪中里伤阳而出现各脏腑寒象、身寒肢冷,呕吐清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痰涎稀薄等。

②寒性凝滞,主痛。寒邪致病有使经脉气血运行迟滞,甚则凝结不通的特点,临床表现以痛为特征,所谓“不通则痛”,如头身肢节痛,脘腹痛等。如外感寒邪,则见周身痛;寒中胃肠,则脘腹痛,寒邪侵犯骨节,则骨节痛。

③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如寒邪侵袭肌表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血脉,可见头痛身痛,脉紧。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使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2)外寒和内寒的区别:外寒指外感寒邪。其致病又有伤寒、中寒之别。寒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于脏腑阳气,称为“中寒”。内寒则是机体阳气不足所产生。

3.暑 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所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暑邪纯属外邪,故有“暑属外邪,并无内暑”之说。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故暑邪致病,出现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症。(www.xing528.com)

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可致多汗,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或者心烦闷乱而不宁,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③暑多挟湿。感受暑邪的同时,常兼感湿邪,故还可见四肢困倦,胸闷恶心,大便溏泻而不爽等症状。

4.湿 湿为长夏之主气,夏秋之交,天气炎热,又为雨季湿气最盛,故多湿病。

(1)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湿性重浊。湿邪致病多出现身体沉重,分泌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特点,如外感湿邪,可见头重身困。湿阻关节,可见关节重着痛。又湿邪浸淫肌肤,引起疮疡、湿疹,多见脓水秽浊。其他如苔腻、面垢、眵多、下痢黏液、小便浑浊、妇女带下绵绵等症,都反映了湿邪秽浊的性质。

②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阻滞于某些组织器官,则可导致其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如湿困脾胃,阻遏了脾胃气机,使运纳失常,则表现为食欲不振,脘痞腹胀,便溏不爽。另外湿邪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尤易损伤脾阳,湿伤脾阳,则可出现泄泻,水肿,尿少等湿盛兼阳虚的症状。

③湿性黏滞。湿邪的性质黏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湿邪致病,常缠绵难愈,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如湿温、湿痹、湿疹等,都具有这种特点。二是指湿病症状多黏腻不爽,如大便黏腻不爽,小便不畅等。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临床症状多见于下部。

(2)外湿与内湿的区别: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居处潮湿等外界湿邪所致。内湿则是由于脾失健运,以致水湿停聚所致。二者相互影响,外湿发病,易于伤脾,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而内湿由于脾阳虚损,水湿不化,又易招致外湿。

5.燥 燥为秋季主气。秋季敛肃,气候干燥缺乏水分,人体易感燥邪而发病。

(1)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燥邪干涩,易伤津液。燥邪致病以出现各种干涩症状和体征为特点,如皮肤干燥皲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②燥易伤肺。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易伤肺。临床表现可见一般干燥症状外,还可出现干咳少痰,痰黏难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2)外燥与内燥的区别:外燥由于外感燥邪而发病,可见发热、头痛、少汗、口渴心烦、鼻干咽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咳而不爽。外燥又有温燥和凉燥的区别,燥与热相结合侵犯人体为温燥,多发于初秋。燥与寒相结合侵犯人体为凉燥,多发于深秋。

内燥则是津伤液耗的一种表现。由热盛津伤,或汗、吐、下后伤津过多或失血过多,或久病阴血内伤等原因引起。多见口咽干燥、皮肤干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

6.火 火热为阳盛所生,故火热可以混称,但二者同中有异,火以病气而言,则常由内生。而热则多属于外淫,如风热、暑热、温热之类,无机体正气之说。这是二者的明显区别,但因火与热同性,亦常并称温热。

(1)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邪致病有明显炎上的特点,如心火之口舌生疮、胃火之牙龈肿痛,肝火之目赤涩痛等均为火性炎上的表现。

②火性燔热。火为热之极,属阳邪,其性暴烈,有炎上的特点。故其病为热证,临床表现为高热,怕热,烦躁不安,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尿短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红肿热痛等。火热易耗气伤津,往往伴有津伤液耗症状。

③易生风动血。火邪致病有易于引起肝风内动和迫血妄行的特点。肝风内动则表现为高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火邪伤络,迫血妄行,则可导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斑疹等等。

④易扰心神。火热与心相应,心主血脉而藏神,可见火邪扰心的神志不安,烦躁、谵妄发狂,甚或昏迷。

⑤易生肿疡。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腐肉败血而为痈肿疮疡。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为特点。

(2)外火与内火的区别:外火多由感受温热之邪或风寒暑湿燥五气(风、寒、暑、湿、燥)化火所致,临床上有比较明显的外感病演变过程。内火则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或五志化火而致,是通过各脏腑的病理变化反映出来的,无明显外感病史。如肝火、胆火、心火、胃火等。

外火与内火可相互影响,内生之火可招致外火,而外火亦可引起内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