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基础知要:汗出与否及特殊汗出

中医基础知要:汗出与否及特殊汗出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汗为心液,是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达于体表而成。询问时,应首先询问患者汗出与否。若有汗,则应进一步询问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症。2.特殊汗出包括自汗、盗汗、绝汗、战汗、冷汗、热汗等多方面。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发展期。若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头汗出,则多为虚证,预示着疾病的恶化。此外脾虚运化失常,津液旁达四肢也会引起手足心汗。

中医基础知要:汗出与否及特殊汗出

汗为心液,是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达于体表而成。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气候炎热、衣被过厚、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出汗,属于生理现象。若当汗出而无汗,当汗出而多汗,或仅见身体的某一局部汗出,均属病理现象。病理性汗出的有无,与病邪的侵扰和机体正气的亏虚有着密切的关系。询问时,应首先询问患者汗出与否。若有汗,则应进一步询问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症。

1.有汗无汗 病理性无汗有表证、里证之分,表证无汗者,多属风寒表证。里证无汗出者,多因津血亏虚,化汗无源,或阳气虚损,化汗无力所致。

表证有汗出者,多见于风邪犯表证和风热表证。里证有汗出者,多见于里热证,如风热内传或寒邪入里化热等,迫使津液外泄,则汗出量多。亦可见于里虚证,如阳气亏虚,肌表不固,或阴虚内热,蒸津外泄,均常有出汗的症状。

2.特殊汗出 包括自汗盗汗、绝汗、战汗、冷汗、热汗等多方面。

①自汗是指不用发汗药而经常自然出汗。多因卫阳不固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多见于患有佝偻病的儿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

②盗汗是指睡则汗出,醒则汗止,谓之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敛阳,津随阳泄而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颧红、口干舌燥等症,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病人。

③战汗者先见全身战栗,继之汗出,此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安的好转现象。若汗出而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胜正衰的危候。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发展期。

④绝汗见于久病重病之病人,突然汗出不止,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是精神不固,元气欲脱之亡阳危症。多见于心衰、虚脱病人。

⑤黄汗病人常分泌一种有特殊腥味的黄汗液。

⑥冷汗多因阳虚,卫气不足,肌表不固所致。也有因惊恐所致的一过性冷汗。(www.xing528.com)

3.局部汗出 局部汗出根据汗出的不同部位,有头汗、偏汗、手足心汗、心胸汗等。

①汗出仅限于头部为头汗。多由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常见于阳明热证和温热证。若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头汗出,则多为虚证,预示着疾病的恶化。如重病之人,突然额汗大出,是属虚阳上越,阴虚不能附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象。

②偏汗又称半身汗。是指病人仅一侧身体汗出的症状。汗出常见于健侧,无汗的半身常是病变的部位,多见于痿病、卒中及截瘫病人,因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所致。在临床上老年人出偏汗可为卒中的先兆。

③手足心汗指手足心汗出的症状。手足心若汗出过多,又兼见口干咽燥、便秘尿黄、脉细等,则为阴经郁热熏蒸所致。此外脾虚运化失常,津液旁达四肢也会引起手足心汗。

④心胸汗是指心胸部易出汗或汗出过多的症状,多见于虚证。若伴心悸、失眠、腹胀、便溏者,多为心脾两虚。若伴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⑤冷汗、热汗。冷汗多见于阳虚病人,因卫气不足,肌表不固所致。热汗多由外感风热或里热蒸迫所引起。

基础知识小辞典

玄府:中医解剖结构名。见《素问·调经论》。又名元府。即汗孔。以其细微幽玄不可见,或汗液色玄,从孔而出,故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