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难经》学术渊源:《难经译注》阐述

《难经》学术渊源:《难经译注》阐述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难经》被认为是一部抄摘精要,释疑探微,阐发微言奥旨的释经之作。上述三种说法,都是在承认《难经》祖述《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修正和补充意见。若据上述《扁鹊阴阳脉法》予以校正,使之恢复少阴在前,太阴在后,则可见《难经》的本来面目了。

《难经》学术渊源:《难经译注》阐述

三、《难经》的学术渊源

《难经》学术源于《内经》,这已成为大部分学者的基本认识。但据现代学者的深入研究,也发现《难经》在学术方面的某些观点,并不见于《内经》,而或别有师承和独创,并已成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基础理论》五版和六版教材也指出《难经》是一部与《内经》相媲美的书籍,其内容补充了《内经》之不足。下就相关认识加以分述,以供参考。

(一)《难经》阐释《内经》

从《难经》的内容来看,文中引《素问》《灵枢》的“经言”有35处之多。因此,《难经》被认为是一部抄摘精要,释疑探微,阐发微言奥旨的释经之作。比如,唐代杨玄操《难经集注·序》说:“按黄帝有《内经》二帙,帙各九卷,而其义幽颐,殆难究览。越人乃采摘英华,抄撮精要,二部经内,凡八十一章,勒成卷轴,伸演其道,探微索隐,传示后昆,名为《八十一难》”。金代纪天锡《集注难经》说:“秦越人将《黄帝素问》疑难之义八十一篇,重而明之,故曰《八十一难》。”元代滑伯仁《难经本义·自序》说:“《难经》相传为渤海秦越人所著。盖本黄帝《素问》《灵枢》之旨,设为问答,以释疑义。约其辞,博其义,所以扩前圣而启后贤,为生民虑者,至深切也。”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难经论》说:“《难经》,非经也。以经文之难解者,设为问难以明之,故曰《难经》,言以经文为难而释之者也。是书之旨,盖欲推本经旨,发挥至道,剖析疑义,垂示后学,真读《内经》之津梁也”。当代陈璧琉《难经白话解·前言》说:“全书是用问答的体例,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故以《难经》作为书名”。南京中医学院《难经校释·前言》也说:“《难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 用问答的体裁,辑为八十一难”。总之,古今不少学者都认为《难经》以释疑阐微《内经》为主,是一部释经之作。从目前研究来看,这样的认识并不全面。

(二)《难经》祖述《内经》且有发明

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他们发现《难经》在释疑阐微的基础上,对中医学理论的分析与理解,有它的独特之处;所引“经言”也不全见于《黄帝内经》,于是对上述基本观点提出修正和补充意见。

这种认识约有三种说法:一说古有其书而今亡。如明代吕复《难经附说》说:“《难经》十三卷,乃秦越人祖述《黄帝内经》,设为问答之辞,以示学者。所言‘经言’多非《灵》《素》本文,盖古有其书而今亡之耳”。二说《内经》有之而传写脱简。如元代滑伯仁《难经本义·七难》注:“篇首称‘经言’二字,考之《枢》《素》无所见,《平人气象论》虽略有其说而不详,岂越人之时别有所谓上古文字耶?将《内经》有之而后世脱简耶?是不可知也。后凡言‘经言’而无所考者,义皆仿此”。三说不离《内经》而师承各别。如清代徐灵胎《难经经释·序》说:“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至汉而分,仓公氏以诊胜,仲景氏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虽皆不离乎《内经》,而师承各别”。《难经》一书“其间有殊法异义,其说不本于《内经》,而与《内经》相发明者,此则别有师承,又不得执《内经》而议其可否”。上述三种说法,都是在承认《难经》祖述《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修正和补充意见。这种认识较之第一种认识有所拓展,为全方位的研究《难经》奠定了基础。

(三)《难经》不是以阐释《内经》为主的著作

近人深入研究《难经》与《内经》的关系,认为《难经》不是阐释《内经》的释经之作,主要依据有四:(www.xing528.com)

1.《难经》所引“经言”并非全部源于《内经》 举例来说,如《难经·七难》所引“经言”,从表面上看,似指《内经》所言,比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太阳脉至,洪大而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前者仅有三阳而无三阴,且次序已乱;后者虽三阴三阳俱备,三阳次序未乱,但三阴次序错乱,且脉象已不相应。唯有《难经·七难》完整地保存了六季的旺脉与旺时。可见并不是渊源于《内经》,有考证认为是出自古代的《扁鹊阴阳脉法》。此书被晋代王叔和编入《脉经》卷五第二;林亿《新校正》所引《扁鹊阴阳脉法》与《脉经》同。《扁鹊阴阳脉法》说:“少阳之脉,乍小乍大,乍长乍短,动摇六分,王十一月甲子夜半,正月、二月甲子王。太阳之脉,洪大以长,其来浮于筋上,动摇九分,三月、四月甲子王。阳明之脉,浮大以短,动摇三分,大前小后,状如蝌蚪,其至跳,五月、六月甲子王。少阴之脉紧细,动摇六分,王五月甲子日,七月、八月甲子王。太阴之脉,紧细以长,乘于筋上,动摇九分,九月、十月甲子王。厥阴之脉,沉短以紧,动摇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对于《难经》以时令的少、太,为经脉的太、少,其次序的差异问题,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在传写过程中,将少阴、太阴的次序误为“太阴、少阴”。若据上述《扁鹊阴阳脉法》予以校正,使之恢复少阴在前,太阴在后,则可见《难经》的本来面目了。

又如《难经·二十二难》论经脉的是动所生病,两次引“经言”,注家多认为是指《灵枢·经脉》所言。对此有人持反对意见,其理由:一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上古医学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十一条脉中即有“是动所产(生)病”之说。可见早在《灵枢·经脉》之前,已有经脉病候分“是动、所生病”之说了。二是《难经·二十二难》与《灵枢·经脉》关于“是动、所生病”的概念有所不同。《灵枢·经脉》作“是动则病”,“是主某所生病。”其中除五脏经脉各主本脏所生病外,手少阳三焦经主气所生病,足阳明胃经主血所生病。《难经·二十二难》所述则为经脉“是动”是病在气,“所生病”是病在血,气先病,血后病,故先为“是动”,后为“所生病”。两者显然不同。三是《灵枢·经脉》“是主”的“主”字有主治的含义。是主即是针灸该经脉腧穴所能主治或作用所及的意思。《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十一条脉的“是动则病”原文中“主”字下均有“治”字。而《难经·二十二难》则无“主”“主治”等词。以上三点,说明《难经·二十二难》问答均首称“经言”,并非《灵枢·经脉》所言,可能另有所本。吴考槃在《难经正义·点校后记》说:“《难经》明引经言,其书中半数与《素问》《灵枢》相同外,半数如四难一阴一阳;十三难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十七难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十九难脉有逆顺、男女有恒;二十难脉有伏匿;二十一难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三十八难藏五腑六;三十九难腑五藏六;四十难肺主声、耳闻声;四十五难八会;六十一难神圣工巧;七十七难刺营刺卫;七十五难东实西虚、泻南补北;八十一难金木当更相平等,均为《素》《灵》所不见。即其所同而言,如三部九候,《素问》说:上中下、天地人;而《难经》说:寸关尺、浮中沉。命门,《灵枢》说:目也;而《难经》说:右肾。厌厌聂聂,《素问》曰:肺平;而《难经》曰:肝平。十五络,《灵枢》云:督任;而《难经》云:阴阳。宛如《春秋》三传,说经同而义不同,言虽异而理各当。于此知《难经》所引,不是出于《素》《灵》而是与《素》《灵》所说同出一书,各有其师承,而注家多未注意及此,这对于整理提高来说,是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的。”这个意见分析入微值得参考。

2.《难经》的学术思想、学术见解与《黄帝内经》不同 对《难经》的学术思想的研究一直受到中医界的重视,《湖南中医杂志》1997年2期所载“略论《难经》的学术思想”一文,就提出:《难经》的学术思想与《黄帝内经》不同。《难经》独树一帜的学术观点,自成理论体系,贯穿在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一是五行长生学说,《内》《难》两书在上承春秋战国时期五行学术思想而融合演变成医学五行学说时有所不同。《内经》是以五行相胜相克为主体、为核心。而《难经》则以天干地支相配属、五行相生为核心的五行长生说为其主要理论之一。五行长生说及其学术思想,即是《难经》在学术思想上的创新和发展,所以五行长生说在中医学中,实为《难经》所独有的学说之一。二是《难经》首创原气学说,反映它的整体生命观。它认为原气是生命的根本,命门为原气之所系。三焦为原气的别使,十二经原穴是原气留驻的处所,从而构成了以原气为中心的独特理论体系。三是《难经》首创运用五行生克规律,指导针刺疗法的防病治病原则,对针灸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任应秋在著《中医各家学说》中也指出《难经》的学术见解与《黄帝内经》相互冲突,其最突出的有三点:一是《难经·三十六难》提出“右肾为命门”之说,而《灵》《素》三处所言命门都是指两目。二是《难经·三十七难》对“关、格”的意义,与《灵枢·脉度》相比,二者“格与关互为倒易”,恰恰相反。三是《难经·二十五难》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而《灵》《素》中三焦分明是有形之物,并认为《难经》的这些学术见解,与《内经》大相径庭,是由于越人“另有师承”。

3.《难经》的脉法与《内经》的脉法不合 切脉独取两手的寸口动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合而为九候。经脉配合脏腑定位,以候五脏六腑疾病的死生吉凶之法,就是《难经》首创的独取寸口切脉法。它与《素问·三部九候论》的遍身诊脉法不同,也与《灵枢·禁服》的寸口人迎脉法不合。

因此,徐灵胎《难经经释·一难》按云:“首发一难即与《灵》《素》两经不合。《素问·三部九候论》明以头面诸动脉为上三部,以两手之动脉为中三部,以股足之动脉为下三部。而结喉旁之人迎脉,往往与寸口并重。两经言之不一。独取寸口者,越人之学也。”张山雷《难经汇注笺正·自序》说:《难经》“发明之最精而最确者,则独取寸口三部之脉,以诊百病虚实生死。视《素问》所谓天地人三部,更掌其要。简而能赅,无往不应,宜乎举国宗之,遂为百世不祧之大经大法。斯其开宗明义,越出《素问》之上者”。

4.《难经》的基本概念、术语及对圣人的看法与《内经》不一 李伯聪在《扁鹊和扁鹊学派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基本概念是理论体系大厦的基石。《内经》的理论体系是离不开‘道’这个概念的。从使用频率来说,《内经》中‘道’字的用例比比皆是。可是,《难经》一书却根本不使用‘道’这个基本概念和术语,可以说这就是证明《难经》并非《内经》的抄撮精要、释难解疑、发挥奥义之作的一个有力证据。李氏还认为:“《难经》在二十七难和二十八难两次提到‘圣人图设沟渠’。二十七难云:‘天雨降下,沟渠满溢,当此之时,滂沛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二十八难曰:‘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在《难经》的作者看来,‘圣人’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显然,《难经》一书关于‘圣人’的看法同《内经》是大相径庭的。《难经》一书中两次提到的‘圣人’,不可能是指岐伯,更不可能是指‘黄帝’。”

总之,从上述四个方面的论证来看,《难经》的学术不是源自《内经》,《内》《难》两经不属于同一学派,以供参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