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核糖核酸病毒类在口腔黏膜皮肤病学中的重要性

小核糖核酸病毒类在口腔黏膜皮肤病学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小核糖核酸病毒类有4种病毒:小核糖核酸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鼻病毒。本病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病类。但也有个别患者由柯萨A16病毒引起急性心肌炎、脑炎而死亡。其病原为牛鼻病毒。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引起。属DNA病毒,直径为22nm,为细小核糖酸的鼻病毒亚型,这种病毒在牛舌及牛的其他组织的培养液中,迅速生长。本病于3周内自然消退。

小核糖核酸病毒类在口腔黏膜皮肤病学中的重要性

核糖核酸病毒类(pceornavirus group)有4种病毒:小核糖核酸病毒,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埃可病毒(echo virus)、鼻病毒。在皮肤病中只有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具有重要性。

一、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d—and—mouth disease)由柯萨奇病毒的一些类型感染所引起的手足和口腔的疱疹性皮肤、黏膜疾病。本病呈小流性发病,流行季节以夏季为中心,多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成人少见,病程呈自限性,口腔损害出现早而多见。本病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病类。

(一)病因

由柯萨奇病毒(肠道细胞病毒)A16型感染所致,也有人查出埃可病毒9型和柯萨奇病毒A5型及B6型的。

(二)临床表现

1.口腔损害

患儿开始有体温增高,食欲不振、困倦等症,继而出现口腔黏膜手足皮肤的损害。基本损害为口腔内出现多部位散在性丘疹、斑疹与水疱。这些损害常先于皮肤而早期出现于口腔。

开始为粟粒至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或斑疹,直径为2~3mm,最大者可有1cm大。数量不等,可以几个到几十个,散在分布于唇、颊部黏膜、舌、软硬腭及齿龈等部(图3-29A),无疼痛及压痛。随后在斑、丘疹中央出现细小水疱,形成所谓绕以红晕的小的水疱组成的特征性口腔损害。1~2d水疱破溃迅速形成灼痛的深浅不一的溃疡。其可互相融合呈片状,其表面覆盖有黄色假膜,水疱损害偶尔可波及悬雍垂,扁桃体及咽部。本症病损严重时则口腔疼痛明显,影响饮食和营养的维持。颌下及颏下淋巴结均有肿大,总的口腔损害重于皮肤。历时一周,病损自然消退而愈,不留疤痕。当然也有少数病人不出现口腔损害。

2.皮肤损害

主要的在手足的背侧及手掌足底部皮肤出现红斑样丘疹(图3-29B)。迅速在红斑上形成小而清澈的水疱,为米粒至黄豆大,呈圆形,线型或新月型,其沿皮纹平行稀疏地分布,没有虹膜样损害。偶尔病损也可见于臂、臀、腿部。历时2~3d水疱吸收而干涸后痊愈。

(三)组织病理

为非特异性炎症改变,不存在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特点:手足口同时或相继出现红斑性水疱表现。损害以口腔为重等临床特点,易于诊断。

藉以独特的口腔损害与疱疹性口炎相区别,皮肤没有虹膜样损害而区别于多型性红斑。损害主要发生在口腔前部,又有手足部皮肤损害而有别于疱疹性咽喉炎。

(五)治疗

治疗是对症性的。

全身治疗:可予休息,注意营养,补充维生素类,忌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口腔溃疡、疼痛可采用防腐止痛剂含漱涂布,如粘性利多卡因(利多卡因1g+甘油50mL配剂)可减轻严重的疼痛,特别在进食前数分钟予以应用。

(六)预后

本病为一轻型的经过良好的自限性疾病。历时少有超过一周者,故预后良好。但也有个别患者由柯萨A16病毒引起急性心肌炎、脑炎而死亡。

二、口蹄疫或足口病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是牛、羊、猪的高度感染性疾病。可造成流行,致牛马羊猪大批死亡。其病原为牛鼻病毒。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食用了污染的牛奶,使人致病。但人类自然免疫力较强,一般轻型较多。潜伏期2~3d,初起低热或中等热型,流涎或口干或烧灼感,2~3d后,当皮肤黏膜发疹后全身症状减轻,主要表现为手足和口咽部大疱性损害。

(一)病因

病原为牛鼻病毒。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引起。属DNA病毒,直径为22nm,为细小核糖酸的鼻病毒亚型,这种病毒在牛舌及牛的其他组织的培养液中,迅速生长。在抗原性方面,鉴定出约有7型。

(二)临床表现

1.口腔损害

口腔黏膜起始为炎性充血性潮红,随后口腔各部出现小水疱,直径为数毫米,而类似疱疹性口炎,小水疱随后融合成大水疱,疱液清亮或微混。破溃后,出现大面积的糜烂面,疼痛剧烈,并一直延续到病愈为止。唇舌常有水肿,局部淋巴结及涎腺也可中度肿胀。病损扩展到咽喉部,则使吞咽,语言更为困难。急性期持续7~10d,逐渐恢复。鼻黏膜,眼结膜也可有水疱性损害。

2.皮肤损害

掌、跖、指、趾先有肿胀瘙痒,随后与口腔同时出现水痘,而融合成大疱,疱液清澈或微混。2~3d,破溃而发生触痛性表浅溃疡,10d左右逐渐愈合,不留疤痕。生殖器及乳头周围偶有水疱,如播散到全身者,则中毒症状严重。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与病毒的接触史及手足、口部疱疹即可诊断,有条件可作病毒培养。

(四)治疗

本病无特殊治疗,完全是对症性处理。发热期,可予退热剂;口腔糜烂用消炎,止痛的含漱剂或混悬剂外涂,1日多次。皮肤损害可用1%新霉素炉甘石洗剂、新氢松软膏等。

(五)预后

本病通常为轻型,预后良好。但在儿童患病能激发许多严重的全身症状,有时导致死亡。(www.xing528.com)

三、埃可病毒疹

埃可病毒(echo virus)的结构类似脊髓灰质炎病毒,均为RNA病毒,共分31型,其通过口腔分泌物及粪便而传播,本病流行于全世界,夏季儿童发病率较高,感染后有发热、厌食恶心、呕吐以及咽痛、咳嗽、蛋白尿等多个系统受累,约1/3的患者初期首先於面颈部,随后躯干四肢出现散在的淡红色斑疹,状似风疹,4~5d可自行消退。口腔黏膜可出现类似Koplik斑样病变,并且也累及磨牙区相应的颊黏膜上,结合膜受累为结合膜炎的表现。诊断靠病后4d内从咽部分离病毒及病后2~3周内从血清中查特异性中和抗体。治疗为对症处理。

四、波士顿发疹病

波士顿发疹病(boston exanthem disease)是由埃可病毒引起的一种流行性发疹性疾病,由一次波士顿流行而故名,其病原是埃可病毒16型所致。其潜伏期不到8d,损害为稀疏分布的淡红色的斑丘疹及麻疹样皮疹,甚者为水疱性损害,皮疹主要分布在面部胸部及背部,某些病例在四肢。口腔黏膜受累表现为软腭部有孤立而散在的小溃疡,扁桃体亦为类似损害,故临床上很象疱疹性咽炎,区域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或不肿大。本病于3周内自然消退。

五、马水疱性口炎

此为近年由血清学及病毒分离证实为人类的一种疾病。潜伏期为2d,开始体温增高,不适,肌肉疼痛和轻度口炎,此病与口蹄疫极相似,水疱可出现在手、面、口腔黏膜和皮肤,受累程度上一般比较轻微,而且病程也较短,也可出现有扁桃腺炎及颈部淋巴腺病,本病持续7~10d,有自限性,无特效治疗,只需对症处理。

六、猫 抓 热

猫抓热(cat scratch disease)也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病原为鹦鹉热——淋巴肉芽肿类的病毒。但有的也认为是衣原体感染所致。病原体常常由猫抓伤而进入人体,在接触处可见虫咬状红色丘疹或成片状红肿逐形成水疱,疱破裂而形成一溃疡区,但瘙痒不明显,局部淋巴结半个月后可有显著肿大压痛,初起淋巴腺病是慢性炎症及增生,数周后形成肉芽肿,病理组织学显示淋巴结有坏死性中心性多发性脓肿,周围绕似上皮细胞和上皮样多核巨细胞而象结核,但干酪样坏死一般不明显,罕见有口腔黏膜损害。Rhieil Mecarhy氏叙述一例口腔黏膜病变表现为水疱并破裂形成溃疡。皮肤试验诊断该病较为可靠,假阳性与假阴性率不超过5%。猫抓处原发性皮肤损害,伴或不伴全身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提示本病。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各种抗生素无效,对症处理,淋巴结化脓时不宜切开,可用注射器吸出。

七、卡波西水痘样疹

卡波西水痘样疹(kaposi's varicelliform eruptin),本病是在湿疹等特应性皮肤病的患处受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发疹性并发病。损害为成批成群的大的脐窝状疱疹,故又称急性痘样脓疱病(pastuposis racciniformis aeuta),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者,常称为疱疹性湿疹(tciemaherpeticam),由牛痘病毒感染引起的称湿疹痘(eczemu raccinatum),近年发现柯萨奇A16也可引起本病,患者多为3岁以内的患湿疹的婴儿或儿童。5~9d潜伏期后出现高热、头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口腔黏膜可有损害。

(一)病因

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及柯萨奇A16病毒皆可引起此种皮疹。

(二)临床表现

1.口腔损害

第2天开始发疹,口腔损害主要是发生于本病有面部病损的患儿。唇红部及唇部黏膜损害常是唇部皮损波及引起。损害为群集的黄豆大小的水疱,疱液开始较澄清,随后变混浊继而成脓疱,破后形成片状糜烂成浅溃疡,有渗出结痂,可有溢血,口角部有皲裂,病损自限,1~2周后好转,体温逐渐下降,愈后一般不留疤痕,可有暂时性色素沉着,颊黏膜也可有类似病损,常为片状糜烂且疼痛较为明显,影响进食和正常营养的维持,颌下淋巴结可有肿大压痛。眼部黏膜受累,常为眼结膜炎及角膜溃疡。

2.皮肤损害

损害主要发生在湿疹过敏性皮肤病或偶见于脂溢性皮炎、脓疱疹、疥疮等特应性皮肤基础上,病毒感染后,出现成群密集的水疱迅速形成脓疱,也可先发生小的红色丘疹,继而,很快变成水疱和脓疱。部分疱顶有脐窝状凹陷,基底明显水肿。水疱在3~7d内,成批出现,互相融合成片状,疱破后为糜烂面,其上为脓痂。好发于面部,肩及臀部等处(图3-30)。损害也可发生在正常皮肤上,1~2周,皮损逐渐干涸结痂,愈后,遗留很浅的疤痕和暂时性色素沉着。

(三)组织病理

如病原为单纯疱疹病毒,水疱位于表皮内,水疱的基部可见气球细胞及包涵小体(血清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如为痘病毒所致者,包涵小体存在于胞浆内,称为加里氏(Guariniert)小体(水疱液对痘病毒的补体结合试验及沉淀试验呈阳性反应)。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在特应性皮炎的基础上突然出现群集的、大的脐窝状水疱性皮疹。成批出现,患儿常有与单纯疱疹患者及种痘者的接种史,甚至误种牛痘者。临床上较易作出诊断,组织病理及实验检查则可证实。

2.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疱疹形态易于脓疱疹及面部带状疱疹合并感染者鉴别。

(五)防治

患湿疹的婴儿或儿童不应接种牛痘,并避免与种痘人员或单纯疱疹病人接触。

1.对症处理及抗生素治疗

湿疹痘可用疹菌免疫球蛋白(VIG)、甲吲噻胺(metl-isazone),疱疹性湿疹用疱疹净

(IDU)(剂量见单纯疱疹的治疗部分)。1978年我们遇见一例,使用胸腺素5mg/d前臂内侧皮下注射而治愈。

2.口腔处理

用防腐消炎及止痛剂配制的甘油混悬液外用1日多次。

(六)预后

病人自然痊愈,但并发症较多,有上、下呼吸道继发性感染、出血性腹泻、尿闭、白血球减少

症等,少数因继发性感染或脑炎而死亡。抗菌素的应用已使死亡率下降到3%~4%,我院曾收治2例1岁多的患儿(死亡1例),均为患湿疹时接种牛痘疫苗而造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