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口腔黏膜皮肤病学:化脓性皮肤病及其症状

口腔黏膜皮肤病学:化脓性皮肤病及其症状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凝固酶反应阳性的葡萄球菌或乙型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脓疱性皮肤病。唇红部虽可单独发生,但多数由唇部皮肤损害蔓延而来。这一点在儿科会诊或治疗中应予注意。主要由凝固酶阳性的葡萄菌Ⅱ类71或55/71型感染引起,是新生儿或婴儿的一种罕见而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脓疱罕见,破溃后迅速形成广泛糜烂及溃疡等非特异性口炎,口角部易发生皲裂、溃疡、结痂、流涎明显。

口腔黏膜皮肤病学:化脓性皮肤病及其症状

化脓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少见。它们均可使皮肤、黏膜发炎,脓液形成。这类细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并常附着在人体表面及上呼吸道而造成直接感染,或通过污染的衣被或病人的敷料等,造成间接感染。当细菌毒力强、数量大,皮肤、黏膜损伤而失去保护能力时形成感染。另外,当全身性疾病或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而致抗体防御能力下降也容易发生,并难以治疗。

一、脓 疱 疮

脓疱疮(impetigo)又叫寻常脓疱疮。由凝固酶反应阳性的葡萄球菌或乙型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脓疱性皮肤病。多发生于儿童、婴儿。好发在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夏秋季多见。可在家庭或托儿所内接触性传染而流行。

(一)病因

病原为葡萄球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但常混合感染。多发于儿童及婴儿,这与儿童皮肤娇嫩、皮脂少、易污脏、易擦伤及抓伤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

1.口腔损害

本病多见于唇红部黏膜,初为散在的红色小丘疹或斑疹,迅速形成绿豆或黄豆大脓性丘疱疹,继而形成较饱满的脓疱,呈圆形,周围充血明显,这点与皮肤常有的仅有红晕或没有红晕的松驰性脓疱略有不同,破溃后形成糜烂渗血,有褐黑色脓血痂覆盖。也有早期表现为簇状芝麻大小的脓疱样疹,迅即相互融合,破溃后成糜烂面或表浅性溃疡(图4-1A)。唇红部虽可单独发生,但多数由唇部皮肤损害蔓延而来。如若发生于口角黏膜皮肤时,除糜烂结痂外,易发生皱裂出血,疼痛明显,影响开口运动。口腔内脓疱疹甚为少见,常为孤立的黄豆大小的圆形表浅性溃疡,充血明显,常为数个,发生在舌部者居多。笔者见过一卫生不洁的老年人唇、颊黏膜广泛充血,舌体红肿,有压迹,舌缘有多个圆形溃疡及片状糜烂,疼痛明显。当时医者对这种“急性口炎”甚感迷惑,后经查到腕部及背部皮肤有散在的典型脓疱损害,而尼氏(Nikolsky)征阴性时,方考虑为脓疱疮,经静脉滴入青霉素后迅速治愈。

本病常并发颌下淋巴结炎。

另外,应提及的是,由凝固酶阳性反应的金黄色葡萄球菌Ⅱ类71型菌球引起的新生儿大疱性脓疱疮,口腔黏膜极易受累。并可导致败血症肺炎等而导致死亡。需要严格消毒及隔离处理和大剂量抗生素治疗。这一点在儿科会诊或治疗中应予注意。

2.皮肤损害

皮肤初起为一个或多个小红丘疹或浅在性小水疱,不多时,扩大形成黄豆大或更大的半球形水疱,疱液由清亮迅速形成稀薄的脓液,脓液常沉积于脓疱下部形成半月形沉积(图4-1B)。疱疹先为饱满,后不断扩大而呈萎瘪的松驰状脓疱,这两种脓疱,临床上常常同时见到。疱壁较薄,疱周有或没有红晕。破溃后露出光滑的糜烂面,干涸后结黄色或褐色脓痂。如水疱不断扩大到蚕豆核桃大,可称大疱性脓疱疮(bullous impetigo)。如脓性水疱扩展形似手掌大或更大,疱中央疱液很少,而呈圆圈状外形,可称环形脓疱疮。当相邻的环形脓疱疮连接或融合时即谓回形脓疱疮。当发生于外耳轮及头皮之间折角部时表现为褶烂、潮红、渗出、结痂;并出现裂口、出血状似湿疹样改变,谓之亚急性或慢性脓疱疮,或称耳部褶烂。

(三)组织病理

表皮角质层下与粒层间脓疱,疱内含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和纤维蛋白,固紫染色,有时可显示球菌的存在,多见于细胞外或中性粒细胞内。疱底棘层可有海绵形成和中性粒细胞渗入,真皮上部亦有炎性反应,血管扩张,充血水肿,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破坏。网状纤维消失,血管周围有多数中性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易于诊断,有时需与早期寻常型天疱疮及大疱性类天疱疹鉴别。后者对中老年人患者尤应予以特别注意。

(五)治疗

应保持皮肤、口腔清洁,特别要经常洗手剪短指甲,避免搔抓。

1.全身治疗

一般患者无需全身治疗,局部治疗,即可治愈。

对症状较为严重或伴有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等时,可选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2.局部治疗

(1)口腔治疗。局限于唇红部者,可用0.1%雷奴弗尔液或1:5 000高猛酸钾溶液湿敷,去痂后可用新霉素、金霉素软膏,或含四环素或金霉素的甘油或液体石蜡混悬剂外涂,1日多次;口内损害可用在上述混悬剂内加表面麻醉剂如达克罗宁或苯佐卡因等,以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

(2)皮肤局部治疗。以清洁,抗菌消炎干燥收敛剂外用。①用0.1%雷奴弗尔或1:5 000浓度高锰酸钾溶液外洗,去痂并祛除溃疡边缘的残留疱皮;②再用1%新霉素炉甘石洗剂,或2%新霉素淀粉氧化锌洗剂等擦3~6次/d;③或新霉素软膏、新氢松软膏,新霉素地塞米松软膏,对溃疡较深,渗出较多的部位,用上液湿敷后使用之;④浅溃疡者用2%龙胆紫锌糊,均可取得满意效果。应指出,对溃疡较深的患者,不宜用2%龙胆紫液外擦,因结痂收敛而不利于引流,反而使感染加重,溃疡加深。

(五)预后

容易治疗,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并发急性肾炎,故本病宜早诊早治。

二、新生儿剥脱性皮炎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dermatitis exfoliativa neomatorum)又称Ritter氏病。主要由凝固酶阳性的葡萄菌Ⅱ类71或55/71型感染引起,是新生儿或婴儿的一种罕见而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常见于健康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一般于出生1~2个月发病。

(一)病因

金黄色葡萄球菌,疱液培养可得到证实,也有人认为链球菌也可以引起。

(二)临床表现

1.口腔损害

本病往往先于口周皮肤及唇红部出现猩红色红斑,红斑迅速蔓延至唇颊部黏膜或口内其他部位,随后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疱、大疱。脓疱罕见,破溃后迅速形成广泛糜烂及溃疡等非特异性口炎,口角部易发生皲裂、溃疡、结痂、流涎明显。鼻黏膜及结合膜角膜也可波及。

2.皮肤损害

初起损害为斑片状猩红色红斑,往往先位于口周皮肤,黏膜处,离心地向面部下方扩大。随之发生水疱,大疱和脓疱,以大量大疱为主,红斑迅速蔓涎,2~3d内遍及全身,并出现表皮大片纸样剥脱露出鲜红、平滑的裸露面,状似烫伤(图4-2),极似“中毒性坏死性表皮松解症”,尼氏征(Nikolsky)也呈强阳性,但后者常有服药史。本病可视为新生儿脓疱疮最严重的一型。病后1~数周,用抗生素治疗,可迅速治愈,有的可继发败血症、支气管肺炎等死亡。

全身常有发热,热度不定,无典型热型。

(三)组织病理

马尔匹基层裂开形成表皮内大疱,伴有核固缩及溶解,有的呈空泡样变,角质层呈编篮状现象,角化不全,颗粒层消失,真皮仅有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

(四)诊断

发病年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疱液培养较易诊断。

(五)鉴别诊断

(1)脱屑性红皮病:常发生于1岁以内婴儿,以头皮及全身反复脱屑为主。

(2)新生儿脓疱疮:以脓疱为主,尼氏征阴性。

(3)中毒性表皮松解症:本病大多是由于药物过敏,无家族史,主要见于成人,皮损像多形红斑,触痛比较轻,尼氏征仅于皮损处阳性,常有口腔黏膜损害。

(六)治疗

1.全身治疗

本病治疗以全身治疗为主。宜早期应用抗生素,并采取联合,足量为宜。一般首选青霉素钠盐或氨苄青霉素,随后根据药敏试验,再准确选用有效的抗菌素治疗,能使患儿迅速治愈,并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全身支持疗法。可输入血浆或白蛋白,以补充丧失的血清蛋白。另外,治疗中尚需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

2.局部治疗

(1)口腔治疗:配制含有抗生素,制霉菌素,表面麻醉药的甘油或液体石腊的混悬剂外擦,1日多次,到口腔损害愈合为止。

(六)预后

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较好。

如不用抗菌素,死亡率高达50%。病情严重者可继发败血症、支气管肺炎而导致死亡。

三、猩 红 热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口腔黏膜特征性损害有“草霉舌”“黏膜内疹”及“口周苍白环”,均具有诊断价值。

(一)临床表现

1.口腔损害

发热后2~24h,面颊部皮肤出现广泛的鲜红色红斑,而口唇周围皮肤几乎多为正常,相形之下,凸显出口周为一环形苍白区,谓之“口周苍白”或“口周苍白环”。此时口内黏膜,尤其颊,软腭部黏膜有充血或大片状红斑,红斑上有红色小丘疹,压之红斑褪色,如该部黏膜下可见小出血点,此称“黏膜内疹”。舌黏膜损害出现早而特殊,病初时,舌苔白而厚,而舌的丝状乳头红肿突出,状似“草莓”,以舌尖及舌前部舌缘明显,此称“草莓舌”。2~3d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充血明显,呈肉红色剥脱面,充血肿胀的丝状乳头和菌状乳头明显突起,舌面很象“梅”,故又称“杨梅舌”。在5~7d出疹期内,口内片状红斑逐渐发展成弥漫性红斑,并见散在瘀点,之后,也最先随面部皮疹消退而消退。如为中毒型患者,口内黏膜可出现片状瘀斑。脓毒型,口、咽、颊部组织出现坏死及溃疡等,后两型凶险,但极为少见。

2.皮肤损害

皮疹起病24h内出现,先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先为片状或大片状红斑,在1d内迅速蔓延全身,在全身性充血红斑基础上散布着针头大小的猩红色斑疹,排列密集,融合成片。发红的皮肤指压后,呈黄白色,去压后小红点即现,较严重的可有散在的出血性小瘀点,24h达高峰,随后从面颊部皮疹顺序消退,早期治疗,可使皮疹停止发展而迅速消退。病后10d左右即糠秕状或片状脱屑,脱屑改变可长达数周,此为临床最多见的普通型。临床轻型,皮疹局限于皮肤皱褶处;中毒型表现严重的毒血症症状外,皮疹显紫红色,或有片状瘀斑发生;脓毒型,病情危笃,受累部位坏死及糜烂,可引起全身多种化脓并发症。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起病急,全身性猩红热样皮疹,口周苍白环,杨梅舌等特征症状,血中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及狄克(Dick)试验阳性等,诊断不难。本病需与猩红热样药疹鉴别,后者有服药及药物过敏史,无高热等毒血症,也无口腔杨梅舌等表现。与麻疹等也易鉴别。(www.xing528.com)

(三)治疗

对婴儿患者应隔离一个月左右,以防传染流行。

治疗主要是全身性抗生素治疗,青霉素是最为有效的治疗。宜足量静脉内滴入,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及其他抗生素。

(四)预后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中毒型脓毒型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四、丹  毒

丹毒(erysipelas)系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限局性大片状水肿性痛性红斑。发病前数小时,常有畏寒,高热等症。

丹毒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特别常见于面部,皮疹初起为一个灼热感的红斑,迅速扩展成大片状红斑,进行性红斑边缘略为隆起(图4-3),是本病的一个特点,所以红斑与正常皮肤之间,界限十分清楚。红斑部因肿胀表皮紧张而光泽,局部皮温增高,按之质韧,压痛明显。当红斑扩展到唇颊部时,唇颊黏膜也有相对局限性红斑,唯肿胀更为显著,呈现厚唇及唇外翻之象。数日后,皮疹逐渐消退,脱屑,体温正常而愈。症状重时,红斑上可出现浆液脓性水疱或大疱,称为疱型丹毒,症状严重时可形成坏疽性丹毒而毁容。皮损连续扩大且呈岛屿状蔓延的,称为游走性丹毒。

复发性丹毒:每次复发可出现于几周或几年不同的时间内,经常反复发作,再发时症状往往比前一次轻,唇部皮肤、黏膜和其他部位一样,可致局部永久性肥厚性纤维性变,周围组织肥厚。由于反复发作,皮肤淋巴管受损被阻塞,日久可继发橡皮肿。此常见于下肢。应指出:初发或复发病例,可因牙或牙周组织的链球菌感染灶所引起。

治疗药物常用青霉素,其他有红霉素及磺胺类药物。应注意:皮疹消退后,还必须继续治疗一周,可防止复发。本病预后良好,但也有因败血症、肺炎等死亡的。

五、连续性肢端皮炎

连续性肢端皮炎(acrodermatitis continua)又称持久性肢端皮炎和匐行性皮炎。是一种原因不太明了的一种慢性炎性皮肤病。内分泌失调或神经营养障碍与本病有关,根据Barber氏细菌学,血清学其研究的结果提示本病是由于皮肤和黏膜受金黄色葡萄球菌且常附加绿脓杆菌的侵袭而发病。

(一)病因

脓疱液内常含葡萄球菌,但病因尚未确定。

(二)临床表现

1.口腔损害

偶尔可累及口腔黏膜,舌部有环状疼痛的白色斑块,绕以炎性红晕,且可形成白喉样假膜(图4-4A)。舌部“皲裂”或沟纹舌也有描述,全身性病例,口腔有广泛性糜烂或浅溃疡,复有假膜、溃疡较深,愈后遗留疤痕,我们还见到唇红部反复出现水肿性片状红斑及紧张性绿豆大及黄豆大之水疱,并伴有角膜云翳,睑外翻等表现。

2.皮肤损害

多有外伤或感染史。通常从一指(趾)端末节以小脓疱,脓性表浅性溃疡、甲沟炎或脓性指头炎开始,小脓疱或水疱不断扩展,融合或溃烂,形成指(趾)端环形损害。其边缘不断有新脓疱出现,溃疡渗出结痂,表皮剥脱,如此连续缓慢地发展,逐渐累及四肢其他的指趾端。久之酿成甲的变形,脱落,甚至指趾的挛缩畸形(图4-4B)。重症者可扩展到身体的其他部位,甚至全身,在正常皮肤或发红皮肤的基础上出现许多小脓疱,似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本病病程呈慢性,不断发作与缓解,发作期有畏寒,发热等症。

(三)组织病理

表皮角化不全,棘层增厚,表皮内水肿及Kogoi海绵状脓疱,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葡萄球菌存在。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病特点,缓慢病程,黏膜损害较易诊断,应与湿疹、泛发型脓疱性银屑病、角层下脓疱病鉴别。

(五)治疗

1.口腔治疗

配制抗生素药物的擦剂外用,唇红部用新霉素软膏或金霉素眼膏外用。有人认为皮质激素擦剂或软膏外用,可使病情加重。中药青哈散可予散播。

2.皮肤治疗

急性糜烂期,可用1:5 000高锰酸钾液或其他湿敷液湿敷或新霉素炉甘石洗剂,新霉素淀粉洗剂,新氢松软膏等外用。

3.全身治疗

内服或注射抗生素有效。

皮质类固醇内服,使病情迅速好转,可对重型者行短程治疗。

六、增殖性皮炎

增殖性皮炎(dermatitis vegetans)又叫增殖性脓皮病(pyoderma vegetans)和良性增殖性天疱疮(benign pemphigus vegetans)等。病因不明,可能为人体免疫方面缺陷,遇到感染后,引起的一种异常的组织增殖性反应的疾患。

(一)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免疫缺陷加之细菌或病毒感染营养不良,嗜酒,湿疹等因素有关,有的病人伴有溃疡性结肠炎

(二)临床表现

1.口腔损害

本病可发生于唇红部,唇内侧,颊及上腭等黏膜部,初发为黏膜上单发或多发的小脓肿破溃糜烂,随后出现增殖性改变,尤其在唇部常呈乳头瘤样改变或疣状增殖及多发性溃疡有明显的口臭,发生于口腔黏膜的增殖性皮炎,有人称之谓增殖性脓口炎(pyostomatitis vegetans)。

2.皮肤损害

多见于中年以后的男性,皮疹多发于头部、腋窝、腹股沟、生殖器等部位,多为单发。也可播散于身体各个部位和黏膜上。初起为炎性小脓疱,继而融合成片,疱破后形成糜烂面,最后表现为肉芽肿或疣状潮湿的暗红色斑块,边缘清楚,中央可有溃疡形成,表面覆有污秽脓性结痂,恶臭。其边缘因新起水疱和脓疱而不断扩大。病损小似蚕豆,大如掌心或更大斑片状(图4-5)。病程慢,自觉症状轻微,全身症状不明显。

(三)组织病理

为非特异性肉芽肿,有假上皮瘤样增生和脓肿形成。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原发疹为脓疱,缓慢发病,恶臭及病理检查,确诊并不难,病理检查还可与增殖性天疱疮,奴卡菌病及疣状皮肤结核鉴别。

(五)治疗

1.口腔治疗

局限性小的损害可在局麻下切除。范围较大的可用含有抗生素的擦剂外用,需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口臭可配制含有无毒的香料含漱剂含漱。

2.皮肤治疗

外用以抗菌消炎,干燥收敛,抑制细胞增生为主的相应药物剂型。

渗液多采用湿敷法,对顽固的慢性损害可用糠锱油类,类固醇激素,抗生素配制成外用药外用,我们常用的是:新霉素地塞米松软膏加2%~5%松锱油糊剂包扎。感染明显者可用2%龙胆紫糊剂包扎。

另外,可用小剂量放射线照射,可使增殖性损害消退。

3.全身治疗

磺胺类及抗生素往往有效,抗生素中,以青霉素和红霉素常被选用。葡萄球菌菌苗注射,也有一定疗效。我们体会抗生素加中小量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

七、传染性口角炎

传染性口角炎,多由凝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感染及其他多种原因引起。儿童舐唇、流涎可诱发,老人全口牙缺失致垂直距离缩短,不合适的假牙也可诱发,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也是一个因素。

(一)临床表现

最早的唾液浸渍表现,口角部黏膜,皮肤呈灰白色,继而发炎充血,颊的连合处黏膜也有轻度发红,高峰时,口角肥厚呈黄白色或珍珠色,与连合皮肤楔状红斑鳞屑性皮炎相毗连,随后出现水平线形皲裂,结松软的淡黄或黄褐色痂,皲裂周围可有针头大的软丘疹(图4-6)。病人开口稍大,口角疼痛与溢血,皲裂严重可致增殖性损害。这些损害与维生素B2缺乏和贫血性口角炎相似,唯病因和治疗不同。

根据临床表现,有关诱因及局部涂片或细菌培养,均易诊断。

(二)治疗

病因治疗,细菌感染局部使用抗生素软膏如金霉素眼膏,四环素软膏外用均可;如白色念珠菌感染,可用制霉菌素甘油,或1%~5%克霉唑软膏或制霉菌素氢化考的松霜剂或油膏外用均可迅速治愈。祛除诱发因素,如纠正小儿不良习惯,恢复老人的颌间垂直距离等,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治疗。皲裂严重导致增殖性损害,可在局麻下激光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