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兵书《二十五审因:战争胜因的应用评述》

古代兵书《二十五审因:战争胜因的应用评述》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十五审因夫因人之势以伐恶,则黄帝不能与争威矣。若能审因而加之威胜,则万夫之雄将可图,四海之英豪受制矣。因此,在战争中必须审时度势,明察制约战争的这些“因”,才可以威胜敌国,所向无敌,霸业可图,功名可见。当商汤先停止向夏桀纳贡,以试探其反应时,夏桀即调动九夷之师,准备讨伐商汤。同时,商汤还宣布严格的战场纪律。

古代兵书《二十五审因:战争胜因的应用评述》

二十五 审 因

【原文】

夫因人之势(1)以伐恶,则黄帝不能与争威矣。因人之力(2)以决胜,则汤、武不能与争功矣。若能审因而加之威胜,则万夫(3)之雄将可图,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注释】

(1)因人之势:顺应人心的趋势。

(2)因人之力:凭借众人的力量。

(3)万夫:喻人数众多。

【译文】

依据人心向背的趋势去讨伐邪恶,即使如黄帝般的威势也无法与其相比。凭借众人的力量来决定胜负,其所成就的功业,就是商汤、周武王也无法与他争锋。如果能够衡量局势的变化,掌握人心的动向,再壮盛自己的威势,将使群雄归服,霸业可图。

【心得】(www.xing528.com)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又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德民矣!”战争的胜负与民心向背有根本的关系,因此高明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不仅把战争胜负的着眼点局限于战场上,同时也采取一切措施争取民众的拥护。

曹操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能够力克群雄、统一北方,与他所采取的措施得到民众的拥护是分不开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民迫于战乱,生活流离失所,曹操将流民安置起来,实行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使人民生活安顿下来。曹操所率军队号令严明,秋毫无犯。有一次,曹操率军经过一麦田,下令“践麦田者斩”的命令,当自己骑马经过麦田时,由于野鸟突然飞起导致战马受惊,践踏了一片麦子。曹操请求部队执法官对自己进行惩罚,最后“割发代首”,号令三军,以示警诫。此举深得民心。

诸葛亮在此强调民众的力量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道”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道”在这里就是指民心的向背、民众的力量。在与一个腐败无道的国家作战时,将会得到民众的支援并取得胜利;反之,如果对一个政治清明、民众安居乐业的国家发动战争,往往会激起民众的反抗而难以成功。因此,在战争中必须审时度势,明察制约战争的这些“因”,才可以威胜敌国,所向无敌,霸业可图,功名可见。

夏朝的统治者桀,一向骄侈淫逸,宠用奸臣,对民众和所属臣国部落,进行无情的压榨和奴役,引起民众的憎恨与反对。民众曾愤慨地诅咒他:“时日易丧,予偕女皆亡”。夏的民心尽失,其统治风雨飘摇,已经走到了尽头。在这样的情况下,商汤制定了灭夏的战略方针。

俗话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夏王朝立国已近400年,即便在面临灭亡之时,仍具有相当的实力。因此,商汤对夏的决战十分慎重,其几经试探和权衡才做出决定。当商汤先停止向夏桀纳贡,以试探其反应时,夏桀即调动九夷之师,准备讨伐商汤。商汤视情况马上“谢罪请服,复入职贡”,稳住夏桀,继续蓄积力量,等待时机。不久传来了夏桀诛杀重臣、众叛亲离的消息,商汤乃再次停止向夏桀的贡奉。这次,夏桀已难以指挥九夷之师。商汤认为伐桀的时机已到,于是果断下令起兵。

公元前1766年,商汤正式兴兵伐夏。战前,他隆重地举行誓师活动,一一例举夏桀残酷剥削压迫民众的种种恶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来征伐夏桀,目的在于拯民于水火之中。同时,商汤还宣布严格的战场纪律。这番誓师,大大振奋了商军的士气。

夏桀同商汤军队在鸣条(今河南洛阳附近)一带展开决战。决战中,商汤军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使得夏桀败退,归依于属国三朡(今山东定陶东一带)。商汤乘胜追击,攻灭了三朡。夏桀穷途末路,率少数残部仓皇逃奔南巢(今安徽寿县南),不久病死,夏王朝宣告灭亡。

商汤在夏桀民心尽失、众叛亲离之时,“因人之势以伐恶”、“审因而加之威胜”,在夏王朝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强盛王朝——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