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探索无序中的规律-《道中的道》

探索无序中的规律-《道中的道》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宇宙之大,混混沌沌,貌似无序混乱,然而无序中却又有某种规律在支配着一切,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一步步地朝这个“规律”真相靠近。中国道家史上有三祖—老子为鼻祖,张陵为教祖,陈抟为老祖。意思是,虽说道是无形的,但世间的所有形象又都是它的形象。“道”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本始本源,当你在无序中掌握了“道”的规律,也就可以驾驭当下的所有事情了。

探索无序中的规律-《道中的道》

看它看不见,叫作“夷”;听它听不到,叫作“希”;摸它摸不着,叫作“微”。这三者,不可推究责问,因为它们本来就是浑然一体的。它的上面不显得光亮,它的下面也不显得晦暗。渺茫悠远,不可名状,又回归到空虚无物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形象,所以就称它做“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背后。把握古已有之的道,同它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这就是所谓大道的规律。

宇宙之大,混混沌沌,貌似无序混乱,然而无序中却又有某种规律在支配着一切,从牛顿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相对论,我们一步步地朝这个“规律”真相靠近。尼采曾说:“智慧给认知划定了界限,对于有的事情我永远不想知道!”也许当我们自以为找到了所谓的真理时,真正的真理却躲在一个角落里窃笑,因为真正的规律和“道”是无法被揭露出来的。

中国道家史上有三祖—老子为鼻祖,张陵为教祖,陈抟为老祖。

据说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热衷于下棋。他年轻时曾和隐居华山的道士陈抟下棋,陈抟问赵匡胤拿什么作为下棋的赌注,赵匡胤半开玩笑地说道:“那我就拿华山作赌注吧,如果我输了,就不再上华山。”

一局下来,赵匡胤真的输了,他也说自己不再登入华山了。

几年后,赵匡胤做了皇帝,下令华山地区的人不用缴税,还亲自来到华山来请陈抟出来做官,可是陈抟拒绝了他的邀请。

赵匡胤说:“你既然不愿入朝做官,那你就把白日飞升的仙方传给我吧。”

陈抟回答说:“陛下贵为天子,当以治天下为要务,为什么一心想要成仙的方子呢?”

“既然这样,那你就指点一些治国的方略给我吧。”

“远近轻重,远者远招贤士,近者近去佞臣,轻者轻赋万民,重者重赏三军。这就是我所能告诉你的全部了。”

赵匡胤听后更加欣赏陈抟了,总想赏赐他些什么。可是陈抟对官爵和财富都不屑一顾,于是,就想赏他个封号。赵匡胤在读到《道德经》第十四章时,发现了一句“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他发现,陈抟的“抟”字和“搏之不得,名曰微”的“搏”字正是相通,于是把剩下的两个字封给了他,正式封陈抟为“希夷先生”。

陈抟的名和号,把“抟”(搏)“希”“夷”,也就是“道”的三个特性(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都包含在内了,也从侧面褒扬了陈抟对道的坚守。(www.xing528.com)

虽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但我们所见,充耳所闻,所触所摸,又无不是道的作用。先来看看“夷”的现实之意。举个简单的例子: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台下的同学黑板上有什么,有的同学看到的是“小圆圈”,有的同学看到的是“白圆圈”。事实上,在黑板上,黑色的面积要远比那个白粉笔画下的圆大得多。可人们看到的偏偏是被有形之物圈住的那部分。

我们只有按照老子所讲的“无之以为用”,把那个黑板看做“无”,才能看到白色圆圈的“有”。这就是“夷”的真正含义。

我们再用陈抟的一个故事,来证明“夷”在为人处事方面的作用。

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迟迟没能做出决断,他为此感到十分的苦恼,心想:“陈抟既然能预言人事祸福,倒不如请他来决断这件事。”于是派人请来陈抟。见到陈抟后,赵光义说:“我正为立太子的事烦恼不堪,襄王元侃宽容慈爱,有帝王之度,但不知他是否有立国的才能,还烦请先生一同到襄府上观察一番。”

陈抟答应了赵光义的请求。可是他刚随赵光义走到襄府门口,就转身往回走了。太宗问他:“先生为何没有进去就折返?”

陈抟说:“我已经审查过了,连襄府门前随意奔走的人都有着将相之福,何必再去看襄王呢?”

太宗听后,立即打定主意,并在第二天宣召:立襄王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真宗皇帝。

陈抟对襄王过门而不见的举动,实际上正是验证了“以不见见之”这句话。那些在襄王身边做事的人都是将相之才,而襄王身边的人也正代表了襄王的为人和才能,选这样的人做皇帝自然不会有错。

老子认为道的这三个特性是充满了智慧的,也是没办法用语言去推究的,而且三者是浑为一体,无法分割的。于是老子才说:“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意思是,虽说道是无形的,但世间的所有形象又都是它的形象。老子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惚恍”。“惚而不可执以为有,恍而不可执以为无”,这种不能算“有”,也不能算“无”的道,只能用“惚恍”二字来形容。

正如我们现在很多人热衷于研究的“文化”二字。如今,教学有文化,做企业有文化,治国家也有文化。但什么是文化?美国文化学家洛威尔说:“我被托付一件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琢磨。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文字范围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可见他所理解的文化之道和老子的理解是一致的,只能用“惚恍”形容更透彻。

“道”除了是无可形容之外,“道”还是永恒存在的。老子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无来无去,可以超越古今,穿越时空。“道”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本始本源,当你在无序中掌握了“道”的规律,也就可以驾驭当下的所有事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